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格老也

闲话新文化运动

[复制链接]

215

主题

1110

回帖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发表于 2017-3-25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3-25 00:51
不要把佛教的专有名词引用到你的论文里,什么常见断见,在这里引用是不恰当的。常见断见不是这个概念。

...


一个毫无担当的人居然也来奢谈担当,真乃滑天下之大稽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687

回帖

60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081
发表于 2017-3-25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3-25 00:51
不要把佛教的专有名词引用到你的论文里,什么常见断见,在这里引用是不恰当的。常见断见不是这个概念。

...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刚健有为,是主动的。《周易大传》的主要思想是“有为以合天“,这一思想既不同于老庄的“自然无为”,又有别于荀子的“官天地役万物”;两汉儒家继续这一思想;魏晋时期,老庄“自然无为”之说复炽,阮籍,嵇康,王弼等人大畅玄风,此时佛教乘虚而入并推波助浪;隋唐时期,儒门淡薄,对当时社会上实际奉行的刚健有为原则缺乏深刻的总结,较有意义的只有刘禹锡提出的“天人交相胜说”。由于佛教昌炽,隋唐时期社会刚健有为之风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主要体现在佛教哲学中。魏晋时期之佛学依傍玄学,尚大讲”柔静无为“。但到了隋唐,佛学受中国主动思想的影响,力求将佛教教义修正得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对此冯友兰先生曾有段精辟的评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乃佛教中之三法印。涅槃释言圆寂,佛之最高境界,乃永寂不动;但中国人又注重人之活动。儒家所说的最高境界,亦于活动中求最高境界也。故中国人之讲佛学者,多以为佛之境界并非永寂不动。即所谓”寂而恒照,照而恒寂“。”;查一下隋唐佛学,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禅宗皆不例外。可以说佛教的本质是消极的,但隋唐社会生活中刚健有为之风的强大力量,迫使佛教这样主张消极出世的宗教也不得不改变其理论形式。弄清了这些,你也许就能明白,李白,杜甫这些积极用世诗人的价值所在,相信就不会用佛教的哲学思想去诟病李白了。

点评

“缘起性空”、“真空妙有”。既不落于空见,也不落于断见。 观世音大士倒驾慈航,到娑婆世界来普渡众生就是表明此意。所以佛教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人生。之所以去修持,是为了去除我执,增长智慧。你增长了“本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5 21: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3

回帖

20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022
发表于 2017-3-25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17-3-25 21:35 编辑

格老也  这篇文章不错。有独到的见解。“事实是,最后能够登上权力顶峰,左右国家民族命运的都不是这些满腔热情的知识分子,而是另一批精明过人的实用主义者。”从五四运动到文革,无不证明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这实在是一个不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发表于 2017-3-25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17-3-25 19:22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刚健有为,是主动的。《周易大传》的主要思想是“有为以合天“,这一思想既不同于 ...

“缘起性空”、“真空妙有”。既不落于空见,也不落于断见。

观世音大士倒驾慈航,到娑婆世界来普渡众生就是表明此意。所以佛教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人生。之所以去修持,是为了去除我执,增长智慧。你增长了“本领”之后,才能真正做到行与愿相应,真正做到以普渡一切众生为己任。

李白是按照儒门的教义来匡、按照周礼来匡就存在很多毛病。作为中国人,要去守中华的礼制。象秦桧、和珅、汪精卫等人的诗无论写的再好都不能予以纳入“诗存”,或是作为教科书的范文。李白虽不能与上述人员划等号,但也是滑落到其边缘之人,所以必须摈除,把其诗文逐出当代学校的教科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8 16: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