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如何发掘摄影作品中的诗意 罗积勇
人们在摄影取景等过程中,可能当初就寓有诗意,配诗时要回忆或发现。但也有不少摄影作品(以下简称“影作”)当初没想那么多,其诗意需要挖掘。我们把这统称为发掘诗意。不先发掘诗意,配诗便配不成或配不好。
结合个人的经验和历史上配画作诗的理论实践,我谈以下几点体会:
(用红色字体的内容是有摄影作品或绘画作品与之配套的)
一、想想“像什么”
关于天上的云,大家都能想象它像什么。对特别触动你的景物,你一定能想到它像什么,以我的配影诗“含苞花解语,透绿露成珠。嫩发蓖麻叶,何人管哺雏”为例说明之。
人也可以像圣贤、像明星、像铁塔……
复杂一点的,如元代张昱《剪花仕女》:“看来莫用闲惆怅,剪下春风一寸心。” 剪花仕女剪出的本是纸花,但花开在春天,和煦的春风吹开花朵以致意人间,故诗人说仕女剪下的是春风的“一寸心”,这是借喻,意思是纸花好像是春风的一片心意。
二、移情,或曰宇宙人情化
审美移情,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观察对象上。或称之为宇宙人情化;或以“童心”二字当之。
以我写汉林广场八一路地下通道的诗句“噪音捂地底,幽径傍通衢”为例。
又如元代赵孟頫《题李仲宾野竹图并序》:“无心上霄汉,混迹向蒿蓬。”
又如明代文征明《画鹊》:“日光浮喜动檐楹,乌鹊于人亦有情。”
再以柳宗元诗“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配画的例子来证明。
三、想想此时此刻画面外有什么
有什么相关的正在走来的人、正在发生的事,画中人物有什么身份。
1、将同时发生的相关的事找出来
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欲上”这一幕不见于画面,但画面中有“芦芽”。
2、将该事物的大环境找出来
如清•郑燮《折枝兰》:“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林中鸟衔出的是兰花,因为兰花在二月天开放,故诗人先用借代的方法把兰花转成虚体“二月天”,再用动词“衔”把它转回来。
3、将人物因身份或职业缘故而带有的习惯和特征找出来
因身份或职业缘故而带有的习惯和特征,是与影画中的人相伴随的,将其找出来,往往能发现诗意,以拙作《游英山四季花海》诗句“背影江山衬,不用五车书”为例来说明。
四、发现或建立“点景”间的关联
在一个画作或影作中,有许多散在物或人,我们把它称作“点景”,配诗时,便要致力于发现或建立“点景”间的关联,使之变为一个有机整体。
1、有时要观察画面,发现实际的或可能的联系
如元代邓文原《周曾秋塘图卷》:“鸣鸿飞度江南北,却羡溪禽满意闲。”
又如“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诗影。
2、有时可以“童心”去建立这种关联
如明代李日华《题画芦花渔笛》:“渔郎短笛无腔调,吹起芦花雪满船。”
又如北宋无名氏诗:“横笛何人夜倚楼,小庭月色近中秋。凉风吹堕双梧影,满地碧云如水流。”其中“凉风吹堕双梧影”从客观看则不可能,而以童心观之则就是真切的感受了。
3、以别解方式去建立联系
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娥娥两烟寰,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原本是大孤山、小孤山和澎浪岛,当地人误呼大姑小姑,苏轼将错就错展开想象。
五、想象此前发生或可能发生了什么
影作跟图画一样,它只是一个空间的定格,所以配诗时要展开想象,在时间轴上进行补充。首先,想象此前发生或可能发生了什么。
如明代李东阳《画蝶》:“亦知春去无多日,犹在花丛与竹阴。”
又如明代徐渭《扇中双蝶》:“春至百花繁,名园蛱蝶翻。美人将扇扑,搨得一双痕。”
再以我的《卢浮宫旁水塘小憩》诗的末句“鸥鸟低亲客,游人彻忘机。寻他经万里,今日得心栖”为例。
又如我的《又见故乡搭板桥》诗影作品:“青石今来色近铜,板桥曾搭我凌洪。流枯忍顾侵河荻,愧无叱咤起云龙。”。
表达方式也可采用“抖包袱”的办法,以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为例。
六、此后将会发生什么或你希望发生什么
影作跟图画一样,它只是一个空间的定格,所以配诗时要展开想象,在时间轴上进行补充。其次,此后将会发生什么或你希望发生什么。
如齐白石《不倒翁》:“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以我的《代人作老家坪前池塘》诗“久违老家清泠水,徒羡菱荷贴贴亲。若非水冷秋天到,剩欲洗我疲倦身”为例说明之。
归结为:扩大空间,展开时间,发挥想象,寻找关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