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
各地有各地之标志性建筑,大到国家,小到城镇村落,无一例外。比如:中国之长城、埃及之金字塔、太原之双塔等不一而足。假若有人问:榆社之标志性建筑为何?答:当是文峰塔无疑了。 文峰塔驻足浊漳东畔,耸立巽山之上,通体砖木结构,呈八角锥形。塔高十三层,约三十余米。近仰挑角飞檐、玲珑剔透;远望顶天立地、气冲霄汉。它尽显博大雄伟、浩荡磅礴之豪气;饱含力兴文风、企图发达之宏愿。 文峰塔之所以在榆社百姓心中占有重要位置,不仅因它建筑宏伟壮观,更因它凝结了先辈之美好心愿。 据史料记载:明至清朝康熙间,榆文风倾颓,科第寥寥。时郡守王公登城四顾,以为城东巽山低矮之故。自此,筹资建塔,以补缺陷。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大功告成,距今近三百年。文峰塔之修建可否兴文风,尚无考证。其修建则凝结了先辈之美好心愿。 又据传说:巽山即蝎子精之化身。文风不振,蝎妖作怪之故。故建塔以镇蝎妖。此说虽尚无考据,但远看巽山之形,活似巨蝎,文峰宝塔又活似支刚劲挺拔之硕笔(蘸笔),笔尖直插蝎脏,这也无可争议。 传说亦好,史载也罢,概言之:文峰宝塔,吉祥之征、图腾之征。其饱含了先辈兴文风、图发达之美愿则无疑。 未知端午登塔从何时兴起。但,现今端午登塔,则成为榆社一道最亮丽之风景,其中不乏活灵灵之故事。据说:登塔可以消灾免祸。又说:谁能攀到塔顶,谁可长命百岁。每到端午佳节,四方百姓不约而至。从黎明至夜色笼罩,其间来来往往,人流不断。人最多时要数下午。通塔之路,尘土飞扬,人流如潮。真有“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之景象。尤其是姑娘小伙子,登塔前都要特意打扮一番,着上自己最满意的服装。只要稍稍留意,登塔时少男少女暗送秋波、眉来眼去之状将尽览无遗。登塔易(一般人只能登上三层,因三层以下,有砖砌螺旋梯,可拾阶而上。塔高十三层,再之上则是木梯。日军占领榆社后,因建工事拆了木梯)、攀塔顶难。三层以上因没了梯,一般人则无法攀登。为了引起姑娘们之注意,小伙子们往往冒着生命危险争相攀缘。凡攀上塔顶之人,往往令塔下之人羡慕不已、赞叹不已。这仿佛西班牙斗牛那般宏大壮观、惊心动魄。每年小伙子攀至塔顶赢取姑娘芳心者有之;一不谨慎,失足摔下与世永别者也有之。成功属成功、不幸归不幸,然,登塔年年如此,攀顶年年有之。这真是:登塔年年,故事年年。 文峰塔,作为奋发向上精神之象征,它将永远激励人们艰苦奋斗、勇于攀登、走向胜利;它也将永远赋予榆社人民以吉祥、以欢乐、以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