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9-5-19 08:35 编辑
关于“景德韵略”和“礼部韵略”的区别和对后世的影响
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唐代增修两次,第一次增至195韵,第二次增至204韵并改名《唐韵》。到了北宋的1008年,宋人再把《唐韵》增广为206韵,习惯上称为《广韵》。但《广韵》浩繁,不适用于科考检字,编《广韵》的学者又奉旨把《广韵》编成一个略本(剃出不常用字),这个略本在《广韵》成书前一年,但详情已不可考,只是在《四库全书》录王栐的《燕翼治谋录》中知其名曰“景德韵略”。宋代活字印刷大兴,按《广韵》都有刻本流传下来,这《景德韵略》更应该有刻印本流传却没有。
《切韵》的增广使当时以丁度为代表的另一批学者认为离宋代时音太远,于是又奉旨另编了一部《集韵》(集古今大成之韵),中在成书的1039年之前两年即1037年,先将《集韵》中的常用字另刻成《礼部韵略》。
根据推理,《景德韵略》略的是《广韵》,《礼部韵略》略的是《集韵》,两书略字反切多有别,因此字音有所不同。例如“探”这个字,在《广韵》中只能读平声,在《集韵》中就可平仄两读。
但是,两部《韵略》只是字的数量的简略,韵部仍然是“同用”“独用”。只是到了南宋的刘渊、金代的王文郁,才编成了所谓的“平水韵”,直接将同用部合并,如二冬三钟只称二冬。可见,《礼部韵略》依《集韵》,《景德韵略》依《广韵》,两者是有差别的,《礼部韵略》不是承《景德韵略》而成。“平水韵”又是根据《景德韵略》或直接从《广韵》略来,因为“平水韵”是为诗服务的不是为科考服务的,因为他略的是《广韵》字而不是《集韵》字。按依《广韵》的《景德韵略》成书在1008年,而最早的王文郁“平水韵”成书于1229年,“平水韵”已是在《景德韵略》220年之后了。
但产生于宋末的“平水韵”只是指导宋以后的诗人作诗,它只能大体相符于唐宋人近体诗的用韵。唐宋人近体诗当然可参照《切韵》的“同用”“独用”,但这“同用”“独用”本身却与《切韵》无关,《切韵》自己并没标明它哪些韵部是可“同用”,这“同用”“独用”是唐高宗时代许敬宗为了科考,才根据六朝以来诗人用韵实际在《切韵》韵部中划分可“同用”或“独用”标准。
因此,唐宋六百年间,诗人作诗用韵只大体上依平水韵字,科考才严格依“同用”“独用”字答卷。“平水韵”只是《切韵》的“同用”“独用”字,而近体诗既可依“同用”“独用”字,也可突破“同用”“独用”字,而与六朝永明体用韵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