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高座读曲
读卫英文曲友的 《〔仙吕·一半儿〕 溜瓜皮》
原作:〔仙吕·一半儿〕 溜瓜皮
城南旧事莫重提,娃挎竹笼瓜上集,溜罢残红唯剩皮。赏猪鸡,一半儿心酸一半儿喜。
史高座解读:
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拾瓜皮的娃溜瓜皮。这个形象很逼真,确实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简单,味道却浓烈;形象逼真,思绪却翻腾。
题目是“溜瓜皮”,一个“溜”字,刺激视觉,刺激触觉,也刺激心灵。这个“溜”字,常常和“须”字结合在一起,组成“溜须”一词。这个词,人人清楚,常常使用,却难见于"辞典"、"辞海",恐怕是“溜须”的举动太俗气了吧!据说,宋真宗年间,有个副宰相叫丁渭,是靠献媚取宠爬上相位的。一次,与老宰相寇准在一起吃饭,丁渭看到寇准的胡须上沾了一些饭粒,便亲自上前为寇准梳理胡子,并对其胡须大加赞扬。 为官清廉、刚直不阿的老宰相寇准,深知丁渭心术不正,就哈哈大笑道:“难道天下还有溜须的宰相吗?”这首小令说的不是“溜须”,而是“溜瓜皮”,这更是刺激视觉,刺激触觉,刺激心灵。因为,溜须是为了升迁,溜瓜皮是为了生活,他们都做了不该做的事;溜须,使人讨厌,溜瓜皮,让人感到心酸。
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起笔写道“城南旧事莫重提”,一个“莫”字,得体。犹如小常宝说的,别提啦,八年啦。也犹如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说的:“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而鲁迅先生又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因为,不说心理别扭,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作者也是如此,“莫重提”却又重提,看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尽管事情不同,但是,感情色彩却是一样的,这就是“心酸”。我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人,对“娃挎竹笼瓜上集”并不陌生,恐怕都当过“拾瓜皮的娃”,有时,能拾到一笼瓜皮也感到幸运。而这个“拾瓜皮的娃”,把拾到的瓜皮还要“溜”一遍。溜瓤剩皮,恐怕是贫困中的贫困了。一个“剩”字,引起下文:“赏猪鸡”。前面是人,后面是禽,人禽共“瓜皮”,层层推进,至此,感情的爆发点达到了高潮,很自然的得出结论:“一半儿心酸一半儿喜”。
“心酸”什么?“心酸”的是“溜瓜皮”。那么,“喜”什么?“喜”的是能吃苦。如果用到“潜台词”,“心酸”什么?恐怕“心酸”的是那些娇生惯养的不知苦的娃。“喜”什么?“喜”的是我们改变了穷貌,再也不会溜瓜皮了!
2020·11·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