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福简评汾河散曲社社员作品
【双调·折桂令】卢挚体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厶上(平)△,×××、×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01连【双调 · 折桂令】我的童年趣事(通韵)
忆儿时也算奇葩,小女娃娃,结伴偷瓜。
躲在田头,担惊受怕,仔细观察。
只等那老伯累垮,又见他走进茅衙。
一猛子进去疯抓,哪顾得大小生熟,心慌慌拔腿撒丫。
简评;
童年趣事,永生难忘,读完后,也不由的笑出声。起三句,引入胜,女娃偷瓜,嗯看看咋偷。嗨,可惜最主要部分没写出细节来,这段一定要有细节,偷瓜人,看瓜人此时所表现出各自神态。这瓜才偷的有味儿。另外,用词千万别生造,“茅衙”,没这词吧,凑韵,凑字了。帮调调,如下;
“哈喇流下, 賊眼侦察,只等那老头累乏,呼噜打脑袋耷拉”。这味就出来了。不干巴哈。
结三句顺势而下,衬字衬的不错。细节也有,偷瓜成功,由其心慌慌仨字用的准确。俺当年偷桃也是这心情。
02梅【双调·折桂令】忆童年 (通韵)
听鹊闹知是吾家,篱畔鸣虫,门上巡鸭。
童趣无忧,日欢尽耍,时错都夸。
真应了三天不打上房破瓦,更验了一会不管滚地搬瓜。
只为那几朵红花,碰一脸灰尘,裹满腿泥巴。简评;
这曲写散了,目的是想写个淘气,玩皮的童孩。但前六句,没说到点上,与后五句不搭界。这曲不好帮着改了。自己慢慢调整。要从这童孩咋顽皮,淘气说起。
03萍【双调·折桂令】忆童趣 (通韵)
灰墙土瓦骄阳,绿树蝉鸣,累累红桑。
笑语连连,呼声清亮,拓落儿郎。
三五玩伴促忙赶趟,管他黑口手臭衣脏。
酸辣甜香,最忆童狂,梦里怀藏!
简评;
不知说啥,趣在那里!散曲中很重要一点,故事情节一定有。没情节,那不叫散曲。
04耿【双调·折桂令】祖孙三代的童年
爷爷
四五年生在山乡,阎匪猖狂,袭击村庄。
无奈何躲进煤窑,娘怀乱撞,初历风霜。
八九岁上学颂党,进初中饿肚愁肠。
胃里无粮,心里栖惶,眼向前方,志向飞翔。
儿子
七六年生在平房,地震人惶,夜宿槐旁。
爷奶恩长,爹妈心敞,两姐柔肠。
家境好吃穿尽享,不富裕姐弟周祥。
镜里同框,学海同航,一果分三,一路相帮。
孙子
0四年生在楼房,新秀登场,四世同堂。
满屋祥光,两家兴旺,一脉铿锵。
环境优时髦尽赏,从不知苦在何方。
接送学堂,二老常忙,补课徜徉,哪个无偿?
简评;
三代人,反映了不同时代童年生活。写好可留给后辈人,可教人,育人。
读完全曲,个人感觉,有几处词语用的不当。“周祥”,我尽力搜寻,没读到此词,须调整,“两家兴旺”,改,“合家兴旺”,四世同堂哦,且,鼎足得更得劲。“补课徜徉”,莫如改“补课掏囊”,具体些,一细节。结句,不设问,一问到还意思含糊了,改,“都是无偿”!不图回报啊!把祖辈之心态亮的透透的。
05平【双调·折桂令】儿时的姥姥家(通韵)
“百草园”枣树出墙。几处平房,满院飘童年香。
夏聚阴凉,冬迎热炕,秋品红芳。
葡萄架蝉声绕梁。月光下笑语轻扬。
点点珍藏,不是天堂,胜似天堂。
简评;
好曲儿,对姥姥的家记忆,对姥姥的爱,对姥姥的思念尽在曲中。
1, 动名词用精巧。如香,凉,热,轻扬。2,百草园借用的精妙,虽非鲁迅笔下的,是姥姥家的但一读到这仨字,就勾起读者往下读兴趣,凤头也。3,有声,有色,如红芳,笑语,蝉鸣。有景,有物,如月光,葡萄架,猪肚也。4,结三句,升华主题,豹尾。童年乐趣,情趣尽在此中也。
此曲未道童年一句,但句句里有童年之影也!构思,笔法老道。上乘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