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史高座 于 2021-8-28 18:17 编辑
【史高座读曲】
读王文福曲友的《〔仙吕·青哥儿〕秋兴》
原玉:〔仙吕·青哥儿〕秋兴
天高神怡心旷,喝声好个秋凉,别道忧愁少道伤。把盏东篱品菊香,葫芦晃。
我曾经说过,任何一篇文章问世后,版权是作者的,阅读权是读者的。因为读者不同,认识不同,出发点不同,所以对文章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作者不能强加给读者,读者也不能要求作者。实际上,文章问世后,作者也是读者中的一员,只是特殊罢了。
王文福曲友的“秋兴”这个题目,应该是借用杜甫的《秋兴》,就是因感秋而寄兴,也可以说因秋而感发诗(曲)兴。因为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感受不同,所以,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不同了。杜甫是愁中愁,是家国情怀;作者是乐中乐,是安居情怀,这正是平凡人的情怀;他们都是时代背景下的情怀。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起笔写道“天高神怡心旷” ,给人一种精神享受。这种享受是什么呢?第二句写道:“喝声好个秋凉”。大家知道,秋天是由夏天渐进而来的,夏天的暑热,都见识到了,尽管有空调之类的降暑设施,但是,苦暑的情绪还是有的,所以为之喝彩。而悲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抹不去的话题,这个话题,也被当今某些人所继承,所以,紧接第二句,作者写道“别道忧愁少道伤”,不但告诉了怎么做,又告诉了不要怎么做,始终围绕“神怡心旷”在做文章。前三句,应该是概说,怎么才“神怡心旷”呢?“把盏东篱品菊香”。东篱,传统词汇,指种菊花的地方,后人多用以代指菊圃。在一个有菊花的院子里喝酒赏菊,或邀三五曲友,或“举杯邀明月”,那是多么的惬意。另外,作者在《〔黄钟.红衲袄〕怡情开怀(通韵)》中写道:“ 弃棋摊别众君,远乒乓亲大孙,进山沟做小人。累中有乐寻,苦里有甜饮。曲书随带身边,酒壶时常跟我,每天里抽空品。”是同一种惬意的不同形式。正当惬意之时,抬头忽见“葫芦晃”,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我们知道,葫芦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寓意着富贵吉祥,多子多福,所以,有谚语道:“房内一粒瓠,家风才会富”。这样看来,晃动的葫芦,不正是“神怡心旷”的归宿吗?不正是“秋兴”的内涵吗?
这首曲,值得我们学习的主要有三点:
一是,有词有句有篇更有主题,不像有些曲,有词无句,有句无篇,有篇无主题。我们看这首曲,“天高、秋凉、忧愁、品菊、葫芦 ”等,都是秋词,给人一定的思索,有喜有悲,喜者喝彩,悲者别道。我们再看每一句话,都是围绕秋来着笔,而且,层层推进,连成一线,构成一篇“秋兴”之作,“葫芦晃”亮明主旨。
二是,巧用典故或活用古诗词,不留痕迹。“天高”就是天高云淡,意思是少云的晴天,这是秋天的天空。它出自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喝声好个秋凉”一句,化用辛弃疾的《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且反其意而用之,不是无可奈何的样子,而是积极进取的心态。“把盏东篱品菊香”一句,化用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又是反其意而用之,不是借酒浇愁,而是借酒助兴。这句也可以说是化用了明代唐寅的《东篱赏菊图》这幅画的意境。这幅画画出了东晋陶渊明赏菊的故事,图左上题诗一首:“满地风霜菊绽金,醉来还弄不弦琴。南山多少悠然趣,千载无人会此心”。这不正是王文福曲友的写照吗?
三是,语言晓畅,明白如话。这才是文学意义上的“俗”,而不是生活意义上的“俗”,正因为这样,才给人以高雅而不是庸俗的感觉,更不是搞笑的感觉。
这首曲,感觉不足的是“神怡心旷”这个词。这个词出自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是为了组成四字句。实际上,“神怡”和“心旷”大同小异,特别在这首曲中,只用“神怡”就可以了,可用“遥望”之类的词代替“心旷”,变成“天高神怡遥望”,让静态变成动态,使读者也动起来,形成互动。这样,表达或许会更加精细些。
史高座
2021·8·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