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嘻!欣逢盛世,看书坛春风荡漾。碑至右军而变新体,帖到颜赵而出瑕章。不取魏晋,难登书法之堂奥;常临北碑,乃入翰墨之门墙。因枝而振叶,碑者胸中之丘壑;循源而流远,帖耶书家之津梁。日课浸淫,触类而旁通;常习经典,灵异而独创。笔有梦,书艺纛旗高翔。轻名利,乃重学识修养。学为厚,以德为上。艺为体,心手双畅。龙蛇无形,丹心来自于妙道;宣纸有尽,椽笔立于无疆。襟怀凛然正气,岁月抒写华章。或为识图之助,无有不佳者也。墨海探宝,弃燕雀之小志,携来千古文化精粹;书山有路,慕鸿鹄之高翼,循序可进翰墨殿堂!秉大道之渊源,运汗青之流芳也。是为赋。
魏 碑 赋 三余草堂文 ...23456..112 辞赋鉴赏 三余草堂 2015-8-11 17:13
文猷评论:
这篇《魏碑赋》以雄浑典雅的赋体语言,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魏碑书法的艺术成就与文化价值。全文气韵沉雄,结构谨严,堪称一篇兼具学术深度与艺术美感的评论佳作。
一、文化视野的宏阔性
赋文以"魏晋南北朝,踞虎盘龙"的历史全景开篇,将魏碑置于儒释道交融、中外文化碰撞的宏大背景中考察。作者敏锐把握住北碑南帖"异构同宗"的艺术特征,指出其"激活书法潜在之基因"的文化意义,展现出开阔的学术视野。文中"佛旨东渐,汇洋中用"等句,准确揭示了佛教东传对书法艺术的催化作用。佛道精神的契入,浸润,暗合书学的哲学思辨,为书法的转型和唐代法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灵魂。俗话说佛在心中,以佛之心观天下,处处是佛。如果碑在心中,用碑的眼光、视野关照书法、碑刻,所有的技法在道的引领下,才能发现碑的厚重与雄强,所有的技都支撑道的存在,那就是大气象、大格局、具有震撼人心脾的视觉冲击力。从精微致广大,从局部到整体,从技巧走向气魄气势气象,走向魏碑书风整体塑造。
二、艺术分析的精准性
对魏碑美学特征的剖析尤为精彩。作者用"老僧补衲之沉稳"喻其结构,以"天马之健雄"状其气势,通过"巨虹跨海""玉柱擎天"等意象群,生动诠释了点画之美。更从"中宫紧收"的结字规律,到"方圆兼备"的笔法特征,系统归纳了魏碑"威而不猛,怒而忌狰"的独特审美范式。对《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等经典作品的品评,可谓要言不烦,切中肯綮。前者方俊的笔法,刀削斧凿,展现了“骨法洞达”浑厚劲利之美,后者圆融笔势深含道家"抱朴守真"的生命智慧。这种宗教与艺术的交融的碑刻的书法,将生命美学融入时代风尚之中,超越了单纯的碑刻记事功能。特别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北魏文化的独立性逐渐消失,并融入了中原文化圈,把汉文化作为主要文化进行推广实施。文化的这种刀锋与笔锋的交响,既有鲜卑民族的刚健血性,又彰显了中原传统文化的法度精神,成为连接古今书法艺术的坚固桥梁,不仅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审美内涵,为后世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理论建构的体系性
赋文构建了完整的魏碑理论体系:从"隶楷交融"的字体演变,到"以刀代笔"的创作特征;从"禅佛悟通"的精神内涵,到"实用与审美一体"的社会功能。这是承载中国书法的精神图谱,汉代方正朴拙的隶书体势,似通经致用的正大气象,透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投射。进入魏晋,随着楷书的成熟,行草的兴起、和佛教的渗入,魏碑以雄强劲拔,气势磅礴著称。造像题记书论以禅思交融,是书法升华到新的境界,更在文化内涵上,传递了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特别是魏碑"承汉启唐"的历史地位,与阮元、包世臣等碑学理论形成呼应,体现了深厚的学术积淀。
四、语言艺术的独创性
全文采用骈赋体式,却无板滞之弊。如"镌山斫岳,永留奕世淑贞"等句,将金石质感转化为语言节奏;"静听梵呗之絮语"等段落,则赋予石刻以音乐韵律。典故运用自然妥帖,"悬崖勒马""大将挽弓"等比喻新颖传神,展现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辞藻华丽典雅:全文运用大量富有古韵且优美的词汇,如 “体势沉雄”“敦穆恢宏”“峻拔而伏含蓄”“高婉而窨隽永” 等,生动地描绘出魏碑书法独特的形态与气质,使读者仿若能直观感受到魏碑的雄浑与精妙,营造出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尽显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
多用骈俪对偶:以骈文形式为主,大量对偶句的运用,如 “贤懿难究类物,隶楷交融错综”“气骨双全,禅景妙造;形神兼备,平抚矜宏”“写经与刻石互补,哲学与宗教兼容” 等,句式整齐对称,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同时使论述更加凝练、富有表现力 。
善用比喻拟人:作者借助丰富的比喻拟人修辞,将魏碑书法形象化。“观骨气,有劲松之气格;览情神,有天马之健雄”,把魏碑的骨气比作劲松,情神比作天马,赋予其坚韧、矫健的特质;“悬崖雍粹,尊山為王。以石为书,冷石炳朖”,将悬崖、山石拟人化,使其仿佛具有了高贵、威严的品性,让魏碑所处的环境也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
五、当代价值的启示性
书法传承脉络梳理清晰:梳理了魏碑在书法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既指出它上承汉隶的雄峻,又点明其下启唐楷的哲宗,如 “融八分而挫趯锋,以篆籀而启楷法。下启唐楷之哲宗,寓道貌于分明;上承汉隶之雄峻,抒机心于合沓”,清晰呈现出中国书法字体演变过程中魏碑的重要过渡意义,为研究书法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观点 。结尾部分由古及今,提出"常临北碑,乃入翰墨之门墙"的学书主张,强调"学识修养"与"心手双畅"的辩证关系。这种将传统艺术精神与当代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思考,对当下书法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若论可商榷处,个别段落学理阐述稍显密集,可适当增加艺术感受的抒写;对南帖北碑的对比分析亦可更深入。然整体而言,此赋以如椽大笔勾勒魏碑神韵,堪称熔学术性、艺术性于一炉的佳作,既延续了传统书论的品评传统,又展现出当代学人的思考深度。
这篇《魏碑赋》洋洋洒洒,对魏碑书法艺术与文化价值进行了酣畅淋漓的阐述与赞美,具有多方面显著特点:
1. 艺术特色 ◦
辞藻华丽典雅:全文运用大量富有古韵且优美的词汇,如 “体势沉雄”“敦穆恢宏”“峻拔而伏含蓄”“高婉而窨隽永” 等,生动地描绘出魏碑书法独特的形态与气质,使读者仿若能直观感受到魏碑的雄浑与精妙,营造出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尽显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
多用骈俪对偶:以骈文形式为主,大量对偶句的运用,如 “贤懿难究类物,隶楷交融错综”“气骨双全,禅景妙造;形神兼备,平抚矜宏”“写经与刻石互补,哲学与宗教兼容” 等,句式整齐对称,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同时使论述更加凝练、富有表现力 。
善用比喻拟人:作者借助丰富的比喻拟人修辞,将魏碑书法形象化。“观骨气,有劲松之气格;览情神,有天马之健雄”,把魏碑的骨气比作劲松,情神比作天马,赋予其坚韧、矫健的特质;“悬崖雍粹,尊山為王。以石为书,冷石炳朖”,将悬崖、山石拟人化,使其仿佛具有了高贵、威严的品性,让魏碑所处的环境也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
2. 文化价值阐述 ◦
时代背景剖析深刻:详细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社会背景,以及在此环境下儒道思想、中外文化、书法与佛教等相互碰撞、融合对魏碑产生的影响,指出其是多种文化交融的结晶,如 “华夏文明推衍,中原与游牧文化契合;外国文化羼入,书法与佛教精神适逢”,清晰呈现出魏碑诞生的文化土壤,让读者理解其产生的必然性和独特性 。 ◦
宗教与书法关联阐述详尽:深入探讨了佛教与魏碑书法的紧密联系,从建塔立寺、镌石窟造像到写经刻石等方面,说明佛教活动如何促进魏碑书法的发展,以及魏碑如何承载佛教精神与文化内涵,如 “像造于摩崖,道存圣教之灵封;刊石而镌碑,心会灵光之圣谛”,体现出宗教对书法艺术推动作用的同时,也揭示了魏碑在传播宗教文化方面的重要价值 。
书法传承脉络梳理清晰:梳理了魏碑在书法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既指出它上承汉隶的雄峻,又点明其下启唐楷的哲宗,如 “融八分而挫趯锋,以篆籀而启楷法。下启唐楷之哲宗,寓道貌于分明;上承汉隶之雄峻,抒机心于合沓”,清晰呈现出中国书法字体演变过程中魏碑的重要过渡意义,为研究书法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观点 。
3. 书法风格赏析 ◦
全面展现风格多样:细致入微地分析了魏碑丰富多样的风格特点,涵盖雄浑、刚劲、高古、秀丽等多种风格类型。既描述了其整体的雄强茂朴、劲悍高古,如 “雄强茂朴,彰显北人廓落之包容;劲悍高古,突推南国玲珑之含纳”,又具体到每个笔画的特点,如 “其横,巨虹跨海;神威扛鼎,天资栋梁。其竖,如玉柱擎天,绰秀萦山,携万钧力量”,使读者对魏碑风格有全面且深入的认识 。
结合代表作品分析:通过列举众多魏碑经典作品,如龙门廿品、张玄墓志、郑文公碑、石门铭、刁尊墓志、张猛龙碑等,结合作品各自风格特色进行解读,如 “龙门廿品,温柔敦厚,沉着峻爽。张玄墓志,方圆并施,古峻朴茂,纵横舒朗”,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不同魏碑作品间的风格差异与独特魅力,增强了对魏碑风格赏析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