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8|回复: 9

刘应好文欣赏---中国文人之构向

[复制链接]

1424

主题

1万

回帖

5万

积分

副首版

辞赋鉴赏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829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5-6-16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篇文章实在不好写,光题目来说就特别广泛,再说我的阅历尚浅,不过最近作协的朋友很多总是纠结于此,一是纠结这个话题,二则是纠结我说这话题的年纪,虽说我年近二十,不过我觉得我应该站出来从我的角度梳理梳理中国文人的结构。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摒官说文,也是不可足观的。做官者为文人一般无法做得长久,遂仕途受挫,便倒冠落佩,寄情与山水之中。说来也怪,当那些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他们生前无意中执笔涂抹的诗文,竟能够镌刻山河,传之史册,诵之后人。说的消极避世一点叫做贬官文化,说的响亮一点便大可称为中国文人的山水田园情结。

这种山水田园情结的形成也是有原因的,主要有三个,第一,就是文人骨子里都有一种隐士情怀。为官之时,失了宠,摔了跤,提出的学说不被认可,或者是政见不受推崇,悲剧意识就会爬上了心头,干脆咬紧牙、冷了心,辞官归隐,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把一切不顺心的事情全部向自然宣泄,这样一来,情感丰富了山水,山水也造就了诗文,先是景观被写入了文章,后来文章也变成了景观。所以,山水有了,文章也有了,并且文章写得还不差,然后时过境迁,改朝换代,某个君王觉得他的文章写得不错,于是恢复名誉,刻碑建庙,这样,名声有了,地位也有了。不过,做隐士不是这么容易的,隐蔽的地方不是这么好找的,过于炫艳的造化,会给人一种疏离感,也不能在心中变得真切起来,这种地方不宜长期居住,而山林间的情结往往都会标榜着一种孤傲,他们的饮食起居会因为不轻易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性格而受到干扰,所以,最佳的潜隐形态就是大隐隐于市,这样不会因为生活而担忧,还能在莼鲈之思的生活方式中把生活过得舒适熨帖。

第二,古代文人的的思想大都受到宗教的影响。在阅读他们的诗文中发现,讴歌山水的美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课题,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庄子最著名的美学命题,我们与自然都有肌肤之亲,歌咏自然之美是不为过的。儒家的思想文化在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儒家思想提倡的是入世的哲学,思想的精髓主张的是仁义,这种主流的思想直接对后世的文人形成很大的影响,他们其中很多不乏有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故儒家在亲近大自然时并不一味强调精神上的愉悦,而是以自然之美比附人格之美。道家提倡有无相生,天地万物都是从无形中转化而来,又包含在有形之中。佛教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在与中国文化合流的过程中,逐步中国化,对中国文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佛教注重内心的参悟讲究以“真心”去感悟世界,求得心灵与自然的混一。此类诗文大多都是主观上的情感,他们希望能在自然的飘渺神韵之中顿悟人生的因缘真谛。所以,不少仕途受挫的文人也逃于佛道,他们把极大的认真和极大的不认真皈依于消耗性的感官天地,形成了一种自然宗教。

第三,也就是自然景观本身的原因,山水美景对人有一种天然的怡情移性作用。置身山水之中能给人一种闲适,愉悦的感受。纵情山水、吟诗作赋是古代文人理想的生活境界。古代很多自然景观也因受到他们的青睐而流芳百世,暖阳、皎月、细雨、微风、青山、碧水、桨声、灯影、疏林、淡雾、朝霞、夕岚,这些都是他们文章里出现的生态意象,每一种自然景观都寄托了一种的情感,而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描述同一种事物的情感也不同,把这些山水里面的情感结合起来,大体就是极其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

佛家有一段很哲理的话,人的境界有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里的山水有两种景深,一种是自然景深,也就是他们本身的意义,一种是意象景深,就是赋予其人的思维,以水的自然舒展、宠辱不惊形容智慧之人;以山的沉稳厚重,朴实静默形容仁厚之人。如果说水是女人,那么山就是男人,从另一种观点来看也和阴阳的学说大体相符。不过文人很多都无法到达第三种境界。即使目光越过碧瓦飞甍,身体落在青山绿水之间,思想的一端他们还是投注在某个帝王的身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很难完全摆脱这种政治宿命,这种隐蔽也是不诚恳的。儒、佛、道三家共同教化下的中国文人被佛、道催促着走进山水,却又被儒家长绳一抖,限定了步伐。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受挫逃于佛道却很少有人出家做和尚和道士。不过时间一长,他们的社会理性使命已然悄悄消绎,秀丽的山水间散落着无数的才子、隐士。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天大的才气和愤恨,山水最终埋葬的也就是生前的孤傲与身后的空名。

归隐的这种想法我也有,不到二十岁我就产生了这种暮气的归隐之思,我也想把我的身体和灵魂和山水融合在一起,不过,我不能,着实不能,我是家里的长子,肩上的责任很重。等我把愚勇熬成坚强,等我褪去稚嫩矫情,等我甘于平凡,等我不再把爱夸张到声嘶力竭,等我不再似如今模样,我保证不会因为大千世界的恩怨情仇而耿耿于怀,不再挂念荣华利禄,高官显爵,我保证把自己完全托付给山水。

本来山水多相似,它们的特立之处倚仗着文人。看山水的人一旦卸载了朝堂的重任和凝视的目光,山水重量和文人的重量就减轻不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们骨子里都希望得到认同和赏识。山水占据不了全部,庙堂也无法独自遮蔽他们的视线。能够完全收回凝视朝堂的目光,抛弃得下恩怨的,那就不叫文人了。

现在中国到处都在摆弄文化,随便出来一个人都可以文人或者作家自居,场面工作做得很大,总是喜欢把自己理解的范围当成是世界的范围。可是,很多都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文人和作家,写网络武侠小说的吗?还是写乌青体的人?接地气的?大概谁都不清楚标准是什么吧!很多东西早就被同化了,是否如同被统治者选中的文学思维一样,具有“匡扶正统,一统天下”的魅力。文学是纯粹的,抽象了的若干思维也是纯粹的,只有作为人类意义上的文人,并不纯粹。为什么就没有一片纯粹的文学天地属于我们,让我们能够真正地轻轻抚摸着每一个文字,抚摸它们方正的菱角,柔软的撇捺,抚摸文字下血的温度?总之很多人写出一些大多数人认为是比较接地气的文章出来,它的点击量往往都只是网络小说的末尾数字,我也从来不会否认网络小说的存在,从来不会质疑它的可取之处,这毕竟是一个文化宽容的时代,说了等于没说。

前些天我受邀加了几个朋友的文学交流群,光看名字就取得大气有档次,然后我在群里提出了一些不中听但还算很诚恳的意见出来,随之而来的就是群里以大家自居的人们就开始评论起我的文章来,说我这里写得不好,那里写得不对,其实我也接受,因为文章确实写得不怎么样,后来邀请的朋友实在看不下去,说我是某某作协的会员和群管理员,瞬间那些大家们说话的风格就变了,我也懒得看,接下来的操作就是,退群。这就像我的资料里面写的一样,我曾经把我的年龄改为三十二岁,别人看我的文章的态度和我改为二十岁的态度完全截然不同,同是从我笔下写出来的东西,因为包装不一样,评论也不一样,到底哪种才是真心的,哪种才是纯粹的,哪种才是诚恳的?我不知道,我就很纳闷了,一个人的成熟,根本就不能用年龄来衡量,成熟往往体现在思想里。

很多时候,我想用我没有价值的笔和说话没有水平的嘴去制止他们,不要背负着一副文人的皮囊,拉低自己的地位。古龙说过这样一段话:“你明明知道你有朋友在饿着肚子时,却偏偏还要恭维他是个可以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是条宁可饿死也不求人的硬汉。你明明知道你的朋友要你寄点钱给他时,却只肯寄给他一封充满了安慰和鼓励的信,还告诉他自力更生是件多么诚实宝贵的事。假如你真是这种人,那么我可以保证,你唯一的朋友就是你自己。”我一直很欣赏这段话,我们周围都有三个圈子,文学圈,娱乐圈,网络圈,很多文人整天都在评说谩骂娱乐圈,其实,现在的很多文学圈已经变成第二个娱乐圈,你同样也是娱乐圈里面的人。

文人的地位是有的,肯定是有的,就像有人评说莫言的作品一样,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去书店里找一本他的书来看,可能你要找半天,兴许还没有,获奖之后,地位就不同了,他的作品就会改头换面精装出现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面,自然会有一群道貌岸然的人们开始为他们的销量鸣锣开道。有的人也坐不住说莫言获奖了以后首先在北京买了一套房,诸如此类的评论不少。在我看来这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妥,因为文人本来就是受到政治的掌控,文人的敌人就是政治,唯一的功能只是创造可供统治者利用的思维,而他们的才华及能力,自无关他的痛痒,正如卖唱之歌女,以歌声姿色以娱君就够了,至于你是否有薛涛之才,香君之德,都是不重要的,根本也入不了他的法眼。古代是这样,现在又何尝不是这样。现在被称之为文人的人估计文人这个词里面含有不少的戏谑成分,活该这样!

别看历代孔庙到处都是,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老夫子的金身也被加官进爵,当初他可是“流徙于六国之间,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也是,诗歌写得怎么棒,有贵妃脱靴,力士磨墨的美事,却始终都摆脱不了远谪南蛮,终生不得归故国的命运。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统治者无一例外地不过是需要文人们诸如“三纲五常”之类为他所用的东西,而很少有帝王是真正欣赏文人的人格、诗文、道德品质,无奈这些文人产生微言大义,统治者只好接受穷酸不本分的他们,接受了可以排斥,欣赏也同样可以唾弃,

最好的办法其实只有一个,杀人取言。所以,随着时间的沉淀,我们所能品味到的文人的人格都是不完整的,残缺的,正如今天的文人一样是不完整的,我们只能从统治者的汗青丹书里寻找着他们支离破碎的见解和风格,我们也只能在所谓传世的“经典”里,喟叹着他们多少被湮没了的文采风流!然后我们又在现代人的“文采风流”中,继续堙没这些经典。

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他们形成了他们一套完整和系统的治学治国理念,他们的文化品味比那些自居的文人要高出很多,并不仅仅是局限于自己某个时期的个人情感,他们是身处时代的精神领袖和文化标兵,他们把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政治素养结合在一起构成自己的精神脉络。不过,他们很多都是政治的牺牲品,也可以说成是为了帝王的统治服务的。朝廷就像一座无情的器械,他们仅仅因辞章或者是政见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拆西墙补东墙。

可以说,文人的地位一般都不是在所处的时代被极高推崇的,总是在过了几十年或者是上百年以后被某个政治家相中挖掘出来,然后风靡一阵,被后世观摩。

亚里士多德说得好:“政治就是社会”,政治远远不仅是烽烟战火、谋略权术,他以无比强大的渗透力进入到社会的每一个层次:经济、文化、历史、艺术等等,换言之,他要求整个社会都为之服务。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是属于文人的,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和五四运动时期,文人的性情得到了真正的发挥,因为他们根本不用去看统治阶层的脸色,不会受到森严的政治法度的禁锢,他们根本就不会在乎他们的言论是否合大道,因为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统一的大道。宋朝的文人地位也较高,这个时期的中国古典诗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封建专制进入了比较严谨的时代,宋代的文人也因为官僚制度的原因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文艺因为独特的感染、潜移默化的强大作用,首当其冲地成了政治的傀儡。万事万物都有由生及灭循环往复的规律,所以到后来,群体性的文化人格趋于暗淡。春去秋来,文化成了一群人漫无目的浪费的托词,文人的地位其实是由自己拉低的。

中国文人骨子里还有另外一种情怀,就是姬士情怀。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在中国这样一国度,这总是存在的,我们不可否认。历史上吟咏和凭吊妓女的文人特别多,其中也不乏轻薄文人,但是文学功底厚实的饱读诗书之士多得是,仔细剖析其中的原因,话题是比较深刻的。

喜欢吟诗作对,附庸风雅,向来都是文人们喜欢干的事情,他们仕途不顺或者是闲来无事,便喜欢去那些风月场所和歌姬舞女们相互缅怀。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妓当属苏小小,历代吟咏苏小小的诗人很多都是出自大家之手,“苏小门前花满枝,苏公堤上女当垆”;“苏家弱柳犹含媚,岳墓乔松亦抱忠”……就是年代较早一点的白居易,也把自己写成是苏小小的钦仰者:“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如此看来,诗人袁子才镌一小章曰:“钱塘苏小是乡亲”,虽为鲁迅所不悦,却也颇可理解的了。最令人感到羡慕的是苏小小和流浪文人阮籍的故事,两人一见倾心,阮籍于是到苏小小家拜访,苏小小当然知道阮籍,自然受到美人的礼遇,于是两人同榻而眠,终日形影不离,游山玩水。

可是家里人反对,传出去一般都不会太好听,阮籍的父亲将其逼回了建业,小小整日期盼,爱人不会回来,病倒,可她也不是死心眼的人。一些文雅的公子哥进来,也是操起旧业,又恢复车马盈门的日产生活。同为歌姬的李师师和大才子周邦彦也是几乎同样的命运。文人这种姬士情怀自古有之,仔细琢磨其实也能理解,声色曼妙的歌姬、轻盈善舞的舞妓,即兴填词、付妓讴歌,也不失为一件坏事,归根结底,这些文人雅士都是利用她们来填补生活上、心理上、政治上的空白。

迂腐的守旧之士无法理解,以为这是一种轻薄的行为,自然就变得不乐意了,这些附庸风雅给他们自己留下了污点,沉淀得越多,他们就越愤恨,其实,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当自己觉得别人存在弊病的时候,本身也是弊病。

中国文化一直都是有弊病的,不是今天才有。没有纯粹的文化,自然就没有纯粹的文人。

现在基本上很难找到一个纯粹以办文学为主的协会,入会的要求不仅很高,编辑的能力和眼光也让人怀疑,收费的总感觉是骗人的,不收费的又觉得没有多大水平,大家们的心高气傲和新人们的心高气傲叠印在一起,总会呈现出不可思议的文化景深。人总是最大的矛盾体,人们也在极大的信任与极大的不信任中变得更加矛盾。文学向来就是为政治服务的,本来就不会存在绝对纯粹干净的文学平台,除非它不想出名!

中国文化的特性明显不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海纳百川’、‘尊师重教’、‘宽容忍让’、翻译成别的语言也是一样,这是全人类的共性。文化不是几个人就能说清楚的。

早在之前余秋雨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余秋雨谈中国文化弊病》。余文某些言辞确实犀利了一些,也有私人的愤恨,如果稍有修改,肯定是一篇经典的文章,我这样的笔力是写不出来的,很多自居为大家的大家们也写不出来的。总结来说,他认为中国文化有如下五个偏差:

第一,太注意文化的部门职能,而不重视它的全民性质;

第二,太注意文化的外在方式,而不重视它的精神价值;

第三,太注意文化的积累层面,而不重视它的引导作用;

第四,太注意文化的作品组成,而不重视它的人格构成;

第五,太注意文化的片断享用,而不重它们的集体沉淀。

随后,他对中国文化的特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总结为三个“道”,其一,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其二,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其三,在行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

这种文化特性的描述我相信不少人会保留意见的。其实文化还隐藏了一种特性,就是文化本身的政治性,在隐藏模式上,建立了“权术之道”。

礼仪之道不是繁文缛节,不是墨守成规,谁都受不了一出口就是之乎者也,一见面就是拱手作揖,一提笔就是照搬照抄,那样只会让人更加讨厌文化。我们应当体现其端庄和高雅。至于君子之道,儒者企图改变世界那是不可能的,世界永远都是掌握在政治家的手里,他们开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在不断的失意中又会发现自己会回到原点,最后回到的还是修身这个问题上面。我想中庸之道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结合,也是文人们的最喜欢的托词。直到今天,文化永远都是最沉重的一个课题。很少有人肯花时间去研究它,也很少有人相信别人的研究成果,文化的耗损机制远远大于创造机制,复古文化和新兴文化的较真从来就没有消停过。到底怎样才能更好地结合复古文化和新兴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种弊病是文人历代的集合与沉淀,只是到了今天遇到某个合适的锲机刺激全部把他们的丑陋性给暴露出来。很多东西部门设置的很精细,名字取得很大气,场面工作做得更是气派,外在的东西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却不去注重其内涵、精神、价值和人格构成。《红楼梦》中贾政要贾宝玉和一群清客为新建的大观园中各种景致起名题匾,闹得紧张万分,再贫陋的所在,只要想一个秀雅的名称出来,名字响亮一点,也会顿生风光。名号便是一切,实质可以忽略不计,这便是中国文化的毛病之一,现在也是这样,各行各业,很多人为求得一个中听的名字绞尽了脑汁,这几乎成了中国文化中一门独特的学问。倒也奇怪,时间一长会形成一种文化怪圈。偏偏像一口魔井和漩涡一样,吸引着无数的读书人深陷其中,牺牲其中。

……

文化是宽容的,同时也是自私的。

很多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新一代的年轻人,希望能从他们的身上找到一些沉淀。

如今,不是没有潇洒的文人,也不是没有文人的潇洒故事,只是称得上为文人的今人,很遗憾,无论学养、教养、素养、修养,这四养上面很难有人都够集为一身,随随便便揪出一个古人出来,也是文化之领先者,为何我们是他们的后人,为何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中很难找出一个能真正称得上文人的文人出来,这将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31

主题

1099

回帖

543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430
发表于 2015-6-16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很长,这个要慢慢品。

点评

谢谢欣赏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6-16 17:53
谢谢欣赏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6-16 17: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43

回帖

106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066
发表于 2015-6-16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傲霜凌雪 发表于 2015-6-16 16:59
哦,很长,这个要慢慢品。

:coffee
光辉岁月应为赋,琐碎人生尽是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4

主题

1万

回帖

5万

积分

副首版

辞赋鉴赏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829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6-16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傲霜凌雪 发表于 2015-6-16 16:59
哦,很长,这个要慢慢品。

谢谢欣赏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4

主题

1万

回帖

5万

积分

副首版

辞赋鉴赏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829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6-16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欣赏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4

主题

1万

回帖

5万

积分

副首版

辞赋鉴赏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829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6-16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傲霜凌雪 发表于 2015-6-16 16:59
哦,很长,这个要慢慢品。

谢谢欣赏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474

回帖

30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23
发表于 2015-6-16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辉宏巨著,眼花缭乱,还真的细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619

回帖

261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614
发表于 2015-6-16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凤舞九天 发表于 2015-6-16 18:46
辉宏巨著,眼花缭乱,还真的细品

:str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30 08: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