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赏析- 161 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 作者/谢逸〔宋代〕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译文 杏花村馆酒旗迎风。江水溶溶,落红轻扬。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岸杨柳绿荫浓。遥望江南山色远,不见人影。 惟有芳草连碧空。楼外夕阳晚烟笼。粉香四溢淡眉峰。记得去年,与你相见画屏中。今夜关山万千重,千里外,素光明月与君共。 注释 杏花村馆:即杏花村驿馆(据说位于湖北麻城岐亭镇)。酒旗风:使酒旗摆动的和风。溶溶:指河水荡漾、缓缓流动的样子。飏:此指飘散的样子。残红:喻指凋残的花。野渡:村野渡口。望断:指一直望到看不见。晚烟笼:指黄昏时烟气笼罩的景象。年时:此指“当年那时”。画屏中:应指如诗画一般的景象中。关山:应指黄州关山。素光:此指皎洁清素的月光。 鉴赏 这是一首于忆旧怀人中抒写相思情之作。 上片开三句从空间着笔,展开一个立体境界。杏花村馆的酒旗在微风中轻轻飘动,清清的流水,静静地淌着。花,已经谢了,春风吹过,卷起阵阵残红。这一切都显示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在作者的心态上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惆怅色彩。接二句“野渡”句用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显出了环境的凄幽荒凉。而一见到“杨柳绿阴浓”,又不免给词人增添了一丝丝离愁。谢逸是江西临川人,也是江南人了。他一生虽工诗能文,却科场不利,屡试不第,以布衣终老。这样一位落拓文人,身在异乡,心情凄苦,自不待言。结三句是说,意中人远在江南,可望而不可见,可见的惟有无穷无尽的春草,与天相接。词人用了一个远镜头,远望春草连天,伊人却不知何处,心驰神往,离恨倍增。 过片由望断江南而人不见的相思之苦,自然转入到回忆往事。起五句全是回忆往事,由上片的从空间着笔转入到下片的时间追忆。五句都是“记得”的内容,都应由“记得”领起。但“文似看山不喜平,”词尤忌全用平铺直叙,所以作者从回忆开始,马上描绘形象,而不从叙事入手。在一个夕阳西下的美好时刻,楼外晚烟轻笼,在这漫馨旖旎的环境里,一位绝色佳人出现了。融融脂粉,香气宜人,淡淡眉峰,远山凝翠。词人不多作铺叙笔法写她的面容、体态,而采用以部分代整体的借代修辞法,只写她的眉峰、粉香,其他就可想而知了。较之尽情铺叙,一览无余,更令人神往。回忆至此,一笔顿住,将时间拉回到眼前,回忆的风帆驶过之后,词人不得不面对现实。结四句是说,关山迢递,春草连天,远望佳人,无由再见。词人心想:只有今夜天上的一轮明月照着他乡作客的我,也照着远隔千里的她,我们只有共同向明月倾诉相思,让我们通过明月交流心曲吧! 创作背景 一个暮春时节,在黄州属地叫杏花村的驿馆中,词人谢逸独自在驿馆外闲游散步。面对美丽的江南风景,词人不禁想起昔日相恋的情人,一种无法压抑的情感充溢在作者心中。于是词人回到驿馆,向驿卒要来笔墨,在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词。此词写完之后,凡是住到这个房间的人,都反复吟咏这首词,并纷纷向驿卒索要笔墨纸张将其抄写下来。驿卒觉得很麻烦,便偷偷用白粉将此词涂抹掉,这才制止了人们的抄写。可见,这首词在当时是多么欢迎的。 作者简介 谢逸(1068-1113),字无逸,号溪堂。宋代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与其从弟谢薖并称“临川二谢”。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曾写过300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
备注:原稿来自于古诗文网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赏析。为了手机阅读方便,在不影响准确理解原作品和完整精要对原作进行品赏的基础上,我对原文稿做了大幅度的压缩;此外,对原作字、词、句理解上不一致时,本人在压缩、整理过程中坚持了自己的意见。个人认为,这样整理后的赏析文章重点突出、语言精炼、理解准确、赏析兼备,更主要的是能手机展开,阅读方便。可以说虽算不上精品,但网上不会搜索到第二。希望能给热爱诗词文化的初学者提供点帮助,这便是我不辞辛苦,坚持整理的初衷。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