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贾岛〔唐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定,因此很难准确界定诗中的“隐者”是谁。只能根据贾岛的生平交往作出模糊的推断,有人认为是贾岛的以采药为生的山友长孙霞。贾岛诗《长孙霞李溟自紫阁白阁二峰见访》是这样写的: 寂寞吾庐贫,同来二阁人。所论唯野事,招作住云邻。 古寺期秋宿,平林散早春。漱流今已矣,巢许岂尧臣。 从这首诗中大致可以知道长孙霞是一位“巢许”一样的隐者,常与贾岛来往,由于年轻时贾岛曾为僧,所交往之人自然是僧道。从诗题及贾岛称谓长孙霞、李溟为“二阁人”和“松下问童子”一句中的“童子”称谓,可知长孙霞是一位隐居在紫阁的道士。 从《寻隐者不遇》诗题上看,贾岛是刻意前往寻访的,那么此诗创作的时间应该是贾岛还俗之后,当不是为僧时期。这说明贾岛虽听从韩愈劝告还俗求取功名,但还是与僧道有较多的来往。贾岛考取功名之后,仕途并不顺畅,实际上过着“半隐半仕”的寒士生活。 就这首诗而言,所要表现的是世外隐者忘怀天地、顺乎自然的道家风骨。因寻访的对象是道士,贾岛诗中所描绘的境界自然是幽邈深邃的云山松海。诗中的隐者没有出现,让人感觉仙踪缥缈、遁迹匿形。诗中一切有关隐者的情况都是通过“童子”所述来显示的。这是一位怎样的隐士呢?“云深”的意象可以理解两层含义:云之深隐喻隐者道行高深,云之洁白隐喻隐者洁身自爱。“松”可寓意为隐者风神高洁。所谓“风神道骨”。贾岛用“松”和“云”作为意象,一则是隐者所居之处是山中,二则是刻意衬托隐者的风骨。隐者采药,有两种可能,一是为生,二是炼丹。这些都合乎世外高人的形象。 贾岛曾是僧人,后来又经常与僧道交往,自然对这些隐者的生活很是熟悉。因此在贾岛笔下才能用极为简省的文字来刻画隐者的形象。许多评论者从贾岛作诗“推敲”的考究上来分析此诗语言的高度凝练,这自然是不错的,因为一问三答的形式本身就是很简省的笔墨。但是不仅仅于此,我们读这首诗,一点也不会觉得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存在,反而觉得很是顺畅,遣词用字清淡平易,很难以看出有“推敲”的痕迹,似乎是很自然地写出来。因此很容易读懂诗句表面的意思。这正是诗人高明之处,设想如果把诗歌写得过于艰涩以致于影响阅读,那么是不是在风格与内容上有所不相协调呢?风轻云淡才是道者的风神写照。从这一点上来说,内容与简单的表现手法、疏淡的语言风格的完美结合才是这首诗真正的魅力所在。这首诗才是真正的“寄至味于淡泊”的诗歌美学之极致追求。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贾岛是来寻访隐者的,因此诗中还隐含了贾岛的心情变化。来寻访隐者,自然有些期待;未见到隐者,心理自然是有些失望;当从童子口中探听到隐者的去向是“云深不知处”时,心中应该是有些认同或向往吧。而这些都隐含在童子的回答中,没有一个字明白体现出来。 ——摘自《品诗卮言》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