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3-4-9 21:43 编辑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作者/冯延巳〔五代〕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欣赏冯延巳的词作,不要希望能破解其词作中所针对的具体“本事”,因为从他的词作中很难说明白具体因何事而产生出那么深沉幽邈的“闲愁”,我们只能大概作出一些合理的推断。 冯延巳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中主保大四年,冯延巳出任宰相。在他当政之时,曾屡次用兵,均大败而归,损国土亡士卒,他也因此两度罢相。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又深陷朋党之争而不能自拔。他凭借中主对他的信任,急功近利,权衡生弊,贪恋权位,甚至不惜处心积虑打击政治对手,使得南唐国运式微日下。作为宰辅,因中主对他的信,他夕惕若厉,既想成就国政的强兴,又没有能力面对外来的冲突杀伐,加上因处事不利而遭致政敌的攻讦打击。权位、党争、国运、起伏等政治生涯使得他身心俱疲,而这些感受无一能明白道出,只能凝缩成一个“闲愁”体现在自己的风花雪夜的小词当中。王国维称“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并用其词句“和泪试严妆”来形容;蔡嵩云《柯亭词论》中称其“郁伊惝恍,究莫测其意恉。刘融斋谓其词流连光景,惆怅自怜”;王鹏运《半塘丁稿鹜翁集》说:“冯正中《鹊踏枝》十四阙,郁伊倘恍,义兼比兴”。这些评论都指出冯延巳词作“幽深微隐”之特点。可以说冯延巳词中的“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闲愁”,是无穷无尽的,而这是其政治生涯及其对权位名利的痴恋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并不一定非得指某首词具体指向某一件事。 冯延巳小词艺术特色,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以乐景反衬哀情。冯延巳很善于用明丽清新的春景来衬托自己的“闲愁”,也是他惯用的手法。 就这首词而言,“河畔青芜堤上柳”的清新美丽景色不是用来表达自己闲适愉悦之情的,反而是为了引出自己的“年年有”的“新愁”。“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如此美好的景象确实为了传达自己因愁思不断而生出的焦虑孤寂。 其二,情感的层层递进。冯延巳在小词中不仅善于借助眼前明丽景物来传达自己的“愁”思(这是比兴的运用),更善于层层递进地抒写自己的情感。 “谁道闲情抛掷久”,起调言“闲情”,引出“惆怅还依旧”。紧接着用酒来消愁,即使容颜衰老也不顾惜,这样就使得自己的“愁”加重了份量。 上阙是先抒情,而下阙转换成写景,有别于先景后情的写法。下阙的“愁”就更加绵绵不绝了,无穷无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没有断绝的时候。若说上阙是“日日”的“愁”而下阙就增加到“年年有”的“愁”。这是怎样的“愁”如此诉说不尽呢? 如此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一个有着难言憾恨、沉醉于孤独而带有悲剧性的人,似乎能感受到词人一生的心境。 其三,冯延巳词精于章法的营构。合理的章法不仅加深情感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得词句间互相勾连配合,形成连贯的气韵。 这首词的章法营构是采用问句的方式。起句“谁道闲情抛掷久”一问破空而来,引出后面的春“愁”。下阙的问句“何时年年有”没有放在过片的首句,而是放在第三句群的最后一句,既与上阙相连,又与第四句群的融情入景联系紧密。这样处理使得词中的情感如滚滚滔滔的水流,倾泻而下,越来越浓烈。整首词也因此气韵贯通,连绵成势。 冯延巳的词对后世影响很大,北宋的晏殊、寇准、欧阳修、周邦彦以及李清照,甚至是南宋姜夔、吴文英等都深受其影响。在花间词人当中,冯延巳的词可以说影响最大。 ——摘自《品诗卮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