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回复: 0

浅谈诗词之气

[复制链接]

656

主题

5299

回帖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上海诗词版主,中州诗词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853
发表于 2023-4-16 13: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诗词之气

诗词之气,即是诗词作品所蕴含的内在精神以及其所散发出来的内容与形式的相关气息。孟子说过:夫志,气之帅也。曹丕《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气是先天的禀赋,因而是无法改变的。他所说的“气”兼指“体气”和“文气”。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阳气萌而玄驹步”,“英华秀其清气”,“天高气清,阴沈之志远”等,这是天地自然之气。又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物色的变化会影响人的情感、情绪,从而引发创作冲动,这是气的感应所致。钟嵘在《诗品》序文中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说明了天地自然之气可以触发人的自身之气,这两种气可以相通互感。《文心雕龙·风骨》中也说:情与气谐。主客观方面得以融合。
这样,对于诗词之气的研究就要从自然之气和人身之气这两个方面着手。
自然之气在哪里?
当然在自然生活里面。大自然花草树木,山川云雾,都蕴含着自然之气。所以自古以来,诗人走进自然,融入自然,汲取自然的精气神,才可写出具有自然之气的诗词。
而诗人的自身之气,则与诗人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以及观察感悟能力密切相关。钟嵘评论诗人诗词也有谈到其自身之气,如称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还有刘桢的“仗气爱奇”,张华的“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刘琨的“自有清拔之气”……这里不仅指诗人的诗中之气,也是指诗人自身的气质、情感。王阳明说的“气即是性”,性者心也,这里强调的是主观性多一些。
论诗者皆知,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但是志有高卑,情有真伪,气有正邪,诗有清浊。品诗即是品人。诗品可见人品。文天祥的《正气歌》中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正是因为有这些正气,才会有“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等历代具有正气的慷慨正义之人的存在。正气的人写出正气的诗,正气的诗反映出诗人的正气!
从不同的角度讲,诗词还具有文雅之气,清纯之气,殿堂气,烟火气,具有美感,具有韵味。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然之气与自身之气的融合,才可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诗词。
由于自然之气属于客观存在,诗词作为人的创造物,主观性比较强,所以对于作者的自身之气就尤其重要了。要想写好诗词,就必须不断蓄养具有正能量的气。程颐云:“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 陆游写的《养气》:“养气安心不计年,未尝一念住愁边。
才疏屡扫朝中迹,命薄翻成世外缘。
耐老尚能消劫石,放狂聊复醉江天。
饱知句曲罗浮路,不访初平即稚川。”境界何其高也!如果不加蓄养,“气惰”, 则文思枯竭,如江郎才尽矣。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心中蓄积浩然正气,所以,言及自己囚于土室之中,“当此夏日,诸气(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萃然:……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正气歌》)
不由想起近来读到的周郎词《满江红·虎门炮台》
“ 扼拊江洋,谁铸下、铜关金锁?唾国蠹、长城自毁,金汤倾堕。督帅撄锋争喋血,华夷对垒齐交火。看怒潮、腥卷满江红,谁之过? 膛已锈,铅泪涴;台犹矗,残狮卧。化英雄风骨,铮铮难挫。海晏须尝勾践胆,鸽翔莫忘乌烟祸。待虎贲、铁血吼声隆,天惊破。“
这就是现在这个时代充满正气的词!周清印先生学识渊博,才气过人,自身充满正能量,有爱国热情,他在参观虎门炮台后,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就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振聋发聩的壮词!
宋苏舜钦说:“诗之作,与人生偕者也。人函愉乐悲郁之气,必舒于言。”(《石曼卿诗集序》)古人认为情感也是气,文学创作之宣泄情感,就是气的释放,诗的神奇魅力正是来源于情感之气的作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侯方域说:“文之所贵者,气也。然必以神朴而思洁者御之,斯无浮漫卤莽之失,此非多读书未易见也,即读书而矜且负,亦不能见。倘识者所谓道力者耶?惟道为有力。”(《答孙生书》)他把气看做一种精神力量,因此要由“神朴而思洁者”(即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来驾驭它。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作者的要求就严格了,是否可以管控自己心中的气,是否可以把自身之气都吐发成诗,就看出一个人的修养了。
而今物质化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也越来越远离自然,甚或有人脱离现实生活,喜欢闭门造车,有的生活不如意,愤世嫉俗,以至某些人的诗词之气含有了一些邪气、俗气、江湖气、牢骚气。没有美感,没有韵味。缘何如此?
因为这些人只是看到生活中不好的一面,心里不阳光,自身心理出现了问题:阴暗消极,偏颇过激,狡诈卑劣……一不如意,则睚眦必报,撒泼耍赖,出言不逊,把写诗词当成了泄愤的工具,其心性丑陋险恶的一面暴露无遗。
有的文论家认为骚人墨客要采取的是乾坤之“清气”。唐贯休诗云:“乾坤有清气,散入诗人脾。”金元好问诗云:“万古骚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所以要对自身之气中提炼出正气、雅气、清气等积极纯洁的因素来,剔除掉邪气、俗气、浊气等消极肮脏的东西。这就是修身的问题了。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论述还要戒除“昏气”、“矜气”, “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为文如此,写诗也是如此。不可不慎啊!
不论是自然之气,还是自身之气,形之于诗,都要接地气,都要走进自然。走进现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尤其是具有人间烟火气的诗词要多写一些,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平凡普通的生活里也富有诗意。烟火气,凡人心。其实,古诗词里记载着无数生动有趣的画面。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写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孟浩然《过故人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元稹《因过王十一馆居二首》“密宇深房小火炉,饭香鱼熟近中厨。”宋代苏轼写的《猪肉颂》,自此东坡肉流行人间。
千百年来,最至繁至简的何尝不是人间烟火气。一碗人间烟火,就是人间无法割舍的至真至纯的味道,也是我国古典诗词赖以生存的韵味。自庚子年至今三年疫情过后,很多人感触颇多,梦湖苑先生在《一醉方休》中写道“江南春到喜寻幽,杏白桃红惬眼眸。感旧吟诗风雅起,登高揽胜景光收。行人陌上堪乘兴,杜宇悲啼岂解愁。三载疫情犹郁闷,亲朋欢聚醉方休。”真切的反映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写景抒情恰到好处,情感丰富,哀而不伤,真挚感人,文气贯通,自然流畅。读后让人们在感伤疫情带给人们伤害的同时,看到的更多是美好是希望是欢乐。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诗词之气不单表现在思想内容上,在表达形式上也有所表现。诗词之气也指贯注在诗词中的气脉。好的诗词必定是气脉畅通,有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气象。这一点,与书法、剑术颇有相通之处。一流的高手,既可于尺幅千里之中兔起鹘落,但草蛇灰线,绵延不绝,也可于一室之内闪转腾挪而无丝毫局促之感。
韩愈在《答李诩书》云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文章的气势,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大小都能浮起来。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
蒙特利先生写的七律 《永恒》“星云驾宇在天埃,木鼓钟声响佛台。洒雨观音东海去,诵经地藏九华来。三生有幸菩提坐,一世无怨铁树开。积德阴阳成正果,时空转換永恒栽。”别具一格,在众人纷纷以悲伤情调祭奠逝者时,作者却以旷达无我的诗篇来抚慰人心,指点迷津,境界高远,气充寰宇。

大自然气象万千,现实生活生气勃勃。我们只有多走进自然,气吞山河;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多积累,理直气壮;多蓄积诗词之气,尤其是正气、雅气、清纯气、烟火气等积极健康美好的气息,我们才能写出好的诗词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2 16: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