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朱梅香 于 2023-5-19 23:19 编辑
母亲
赏析费自平先生〔双调•殿前欢〕母亲
朱梅香(江西)
母亲是温暖心灵的太阳;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灌溉心灵的溪流;是美化心灵的彩虹。是一座高山;是一处港湾;是一棵大树;是一首老歌。母亲的爱是最温暖、最原始的,这种爱布满全球,遍布着宇宙每一个角落。母亲的爱是伟大的,能为你医治被生活磨砺的千疮万孔的灵魂。我们再来看看费自平老师是怎样描绘母亲的。
〔双调•殿前欢〕母亲
作者/费自平(广西)
发丝白,经年劳累失桃腮。晚归早出柴门外,挥汗尘埃。因儿体变衰,娘亲爱,情意车难载。慈亲已去,长暖胸怀。
首句:“发丝白,经年劳累失桃腮。”作者用短短十个字,概括了母亲的一生。由青春少女变成白发老媪;由神采飞扬变成老态龙钟;由秋波荡漾变成老眼昏花;由人面桃花变成鸡皮鹤发。母亲遇情则柔,为母则刚,用尽毕生精力,熬过漫长岁月,谱写着大海般深沉而宽广,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晚归早出柴门外,挥汗尘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起早贪黑,为了儿女,为了家,在生产队劳动收工,再到自留地,披星戴月方回家。晚上还要为儿女缝衣做鞋。早晨天则濛濛亮,就去池塘里洗衣,回来又做饭,接着上工。尤其是在夏天汗流浃背,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却从不抱怨,放下不愉快的事,把愁和累都放在柴门外,不让儿女知晓。对儿女微笑面对,慈祥相待。其中多少隐忍多少坚强。这就是哺育我们成长,强壮我们心身的母亲。“因儿体变衰,”是的,儿大母已老,母亲身上岁月的痕迹一点一点的侵蚀着她,那弯曲的背已经不再挺拔,脸上光泽变得黝黑,从前柔美的手长满老茧。看似刀枪不入的坚强背后,都是无人知晓的辛酸和苦涩。“娘亲爱,情意车难载。”是啊,天之高,永不及于母亲对儿女的养育之情;海之阔,永不广于母亲对儿女的疼爱之心。有一个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是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你爱,是母亲。儿女爱母亲是溪流,母亲爱儿女是海洋。儿女的欢乐是母亲浅浅的微笑;儿女的痛苦是母亲深深地忧伤。轻轻捡起那些过往,每一个日子,每一个细节,都是沉淀在时光里的远方,那些远方里,有回味,有惦念,有理不清的温暖,诉不尽的遗憾。只有母亲待你如初,痛你入骨,宠你入心,爱你到老。母爱车难载,斗难量。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永远走不出母亲慈爱的广场和牵挂的目光。儿女们在生活中跌跌撞撞;在岁月里起起伏伏,穿过云层,走过迷雾。只有母亲接纳你所有的恢宏和光鲜;也接纳你所有的狼狈和失败。母亲永远那么沉默,那么安静,那么包容。“慈亲已去,长暖胸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只能悲哀地仰望母亲的照片,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又怎敢惊动您的安眠。失去了母亲,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思念的泪,化着飘落的花瓣,点缀着哀伤的风景,延续着花开花落的生息。昨日顽童今日翁,岁月如梭快如风。惟有母亲的爱可以温暖儿女的一生。
费自平老师善于加工提炼,用极简洁的白描手法,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了母亲伟大的内容。根据自己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创作。突出与强化了对母亲的情感,尽量让适合自己情怀的意象入曲。通过反复吟诵〔双调•殿前欢〕母亲之曲,总结以下几点写作方法。
一、真情之方
作者通篇没有引经据典和陈词滥调。而是直观陈述通俗易懂,更符合大众审美习惯,犹如从心底流出。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形象活泼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母亲无限温馨的情意,而感人肺腑。
二、省略之妙
为了表达的简捷,省去句中可以省去的字词。曲受形式和格律所限,句短字少,且要求韵含丰富,同时兼顾声韵美、内容美、意境美。如:“母亲爱,情意车难载。”“慈亲已去,长暖胸怀。”情浓如血,悲伤感人,把母爱放大的同时,又用艺术的手法归纳到作者心胸里。从而起到视野层层扩大,意境步步拓开的功效。
三、自然之音
作者创作精神、创作方法、创作效果,达到了虽然是人工的,但却达到了天工的效率。在生活中信手拈来毫不着力,不用挖空心思追寻,而是情之所致水到渠成。使小令语出自然,就如同天体默默运行,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母亲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
费自平老师。几十年的创作;几十年的跋涉;几十年的坚持。用一双独特的慧眼;广阔鲜活的思路,去探索自然现象,升华作品内涵。最可敬的是,费老师虽然著作等身,学术论文成就斐然,却天天坚持到曲坛版块去评帖,做一个普通版主的工作。他这种为了弘扬国粹而以身作则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他这首〔双调•殿前欢〕母亲之曲,是用真心、真情、真意写成的,也是他母亲用生命的教育之淑德流芳之善果之因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