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元曲大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曲大师马致远这首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 短短五句,寥寥28字,就描绘出一幅标新立异的游子秋思画图,这首小令曾被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被各元曲大家公认为“曲状元”。 这首小令之所以为历代文人所津津乐道,是因为其句句经典,字字珠玑;奇景已阅人耳目,离情更扣人心弦。其艺术水平为当朝和后世树立了一个光辉榜样。 首先,这首小令选材紧扣主题。主题是秋思,何为秋思?秋思是指一种萧条、寂寞、悲凉的情思。这种情思之所以冠以“秋”字,,就因为秋是催化剂。宋玉的《九辩》一开篇就给“秋”下了定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傈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秋思既然是秋景触发的,那么要写好秋思,就得选好秋景。这首小令精心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等最有特征性的秋景。也就最有利于表现秋思。 “小桥流水人家”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但不同胸怀、不同心境的人对于同一景物有着迥然不同的反映。曹丞相在烽烟弥漫的战场上仍有“对酒当歌”的豪情,而李后主面对“秋月春花”却无赏心悦目的感受。志得意满的人即使看见萧条秋景,内心里仍然充满春天的阳光,失意消沉的人即使面对满园春色,也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叹。所以要写好秋思,还得选好恰当的抒情主人公。这首小令就选择了一个离乡背井、流落天涯的“断肠人”。由于精心挑选的背景和主人公与“秋思”主题高度融合,便相辅相成了这首无与伦比的妙作。 其次,这首小令造句练字精美到了极致。它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前三句只有18个字,却接连出现了九个名词,九种景物。而加在名词之前的定语则体现“断肠人”对于那些情景的独特感受。特定的定语与特定的名词衔接,就构成一系列意象,所表现的已不仅是客观的景,进而是人与物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艺术与品质的升华。这人这马这景无不活灵活现,奇特到读之令人遐思无限:“人不得志而无奈,马无定所而消瘦。那条小河可能从村边流过,也可能穿村而过,而流水肯定有哗哗的响声;那座小桥上可能还有行人,行人可能是外乡人,也可能是本地人;流水边可能有姑娘在洗衣裳,或许在淘米;桥上的行人和河边的浣女有可能相互对话;树上的鸦可能是喜鹊,不可能是乌鸦,因为喜鹊爱在村边树上搭窝,而乌鸦一般是栖在山林中,树杈上的喜鹊还会时不时叫上几声”。因为会引起这许多遐想,便使历代画家们构勒出各色各样的画片流传下来。放到今天,“小桥流水人家”更是文人墨客经常用到的佳句,也是游客们刻意寻找的佳境。 其三,这首小令的成就既创技巧,又拓新境,令人可望而不可及。它是随着抒情主人公的脚步、视线和思绪展开的。它描绘了一幅超群绝伦的秋景画卷,画卷中流露出主人公百感交集的秋思情绪,归结到一根主线——“断肠人在天涯”。 秋思是抽象的,作者描绘那位“断肠人”飘泊天涯以及他在天涯的所见所感却是十分细腻的。可以说,这首秋思小令已达至高无上的境界。与马致远同时代的散曲大家白朴,也写有一首【越调•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首同调小令,虽有更多的秋景,却很少秋思。景中少情,而且造句练字也未出新,其艺术魅力也就没有马致远的秋思那样动人心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