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朱梅香 于 2023-8-19 12:10 编辑
童年恰似棉花糖
赏析张四喜先生〔正宫•小梁州〕卖棉花糖的
朱梅香(江西)
一粒粒小小的砂糖,像众蚕吐丝一样,缠绕充盈成一朵盛开的洁白无瑕的大棉花。棉花在空中将它甜蜜的姿态只一个轻摆,就锁链锁住了双腿迈不动步,就引诱味蕾,在嘴里、在心里绽放成花。这就是永远定格在每个人童年记忆里的棉花糖。我们再来看看张四喜先生是怎样描写卖棉花糖的。
〔正宫•小梁州〕卖棉花糖的
作者/张四喜(山西)
咯吱吱小木柄轻摇,一架纱缫。绽开飞絮嫩花苞。神奇貌,惹阵阵春潮。(幺)取黄果树三丈飞瀑,摘天山半亩棉桃。热汗洒,经心造,娃儿下课,吆喝喊声高。
首句:“咯吱吱小木柄轻摇,一架纱缫。”作者开门见山,生动形象的将以前老式棉花糖机,制作过程有模有样活灵活现简述,就像老式纺线车一般,跃然纸上如在眼前。摇的速度要快、轻、稳,让砂糖受热溶解成丝。常言道:熟能生巧,否则掌握不好,一家生计从何而来。
“绽开飞絮嫩花苞。”是啊,作者运笔如风,让人觉得明白、舒畅、美味,寻常的棉花糖变得如絮似花苞,又像天上白云,软软糯糯,飘飘悠悠,更像沐浴着煦煦温暖的阳光,沉醉在梦里含笑白白胖胖的小雪人,吹弹可破娇嫩可爱。
“神奇貌,惹阵阵春潮。”看到砂糖从小口里进去,然后变做纤纤银丝向外涌出,真是神奇,一波一波,一浪一浪,犹如春潮阵阵,起伏跌宕,奋发向上。带着淡淡的清香,轻轻的甜味,来到空中,来到人间,来到竹签。
“取黄果树三丈飞瀑,摘天山半亩棉桃。”作者承上启下,妙笔生花想落天外,小小的棉花糖怎会惹阵阵春潮,洁如白云,原来如此。是的,文学如果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平淡的生活怎会生出情趣得到升华。形象思维让虚拟形象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活色生香的景象,让人感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热汗洒,经心造,”作者来个大转折,从虚到实,从远到近,从外到内,将卖棉花糖的人物形象鲜活摆到读者面前。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干好一件事,就要付出劳动,付出汗水,付出心血,宁可十年干一样事,不可一年做十样事,哪样会贪多嚼不烂,结果是一事无成。任何成功人士,都是持之以恒,心态决定高度,决定未来,决定命运。
“娃儿下课,吆喝喊声高。”作者笔法灵动,将卖棉花糖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学生如潮水般涌来,吆喝声高吭响亮。从商者都懂得抓住机会,等待才有价值。不怕丢面子,生活生存才是最重要的。汤没盐不如水,人没钱不如鬼,雷公不打笑脸人,挣钱才是硬道理。
张四喜先生,是中华散曲领军人物,他以当代散曲担当唱响主旋律为己任,写有很多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功能的散曲,以格律美、形象美,努力创作富有新时代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用以教育人民和鼓舞人民。中华富有三千年传统文化,有很多特色艺术,需要宣传和继承,很多被定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张四喜先生〔正宫•小梁州〕卖棉花糖的之曲,总结以下几点写作方法。
一、美丽的心
“取黄果树千丈瀑,摘天山半亩棉桃。”拥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才会对日常事物产生联想以及美的感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让人赏心悦目逸兴遄飞,心里就象新开了一扇窗,顿时明亮起来。使棉花糖娇美的姿态,可爱的色彩,芳香的气味朦上一层幻影轻纱。
二、烟火的味
“惹阵阵春潮”,寓平常生活于烟火语言之中,将日常状态寓夸张描述之间,恰到好处。浸满了市井烟火的世俗情调和生活的情趣,把时代的特色现代的人间烟火味,趋俗尚趣,生活的新鲜感悟,谋划内容,构思体裁,运用生动的形象和恰当的意象来创作,用语生活,活泼灵动,下笔认真,一字千斤。
三、灵巧的笔
“娃儿下课,吆喝喊声高”。才笔开合,令人莫测端倪之处,性笃而语真,语止味有余,虽尺幅小景,尽得掩映曲源,森秀幽淡之态,奇思壮采神情飞扬,令人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形。以旧瓶装新酒,有新的思想,新的语汇,新的情感,新的文化气息。
张四喜先生身为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会副主任,他马不停蹄的探索继往开来的散曲之路。赞扬改革成果,彰显新鲜事物新气象,赞美英雄人物,彰显民族精神。他的视野开阔,波及到每个行业甚至临近的街头巷尾。张四喜先生这首〔正宫•小梁州〕卖棉花糖的之曲,是以前旧作,是路过学校一个场景的剪影。让每一个读者读之感慨万千触景生情,不由自主感觉童年就象棉花糖一样纯洁甜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