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25-4-9 12:01 编辑
母亲赋
宋政权(三余草堂)文
粤稽女史,母爱浩衍,婚姻家庭,骨肉亲缘。嘉善盈乎梓里,慈恩重于泰山。心宽则慈懿琼海,严教兮威仪昊天。伟德推仁,雅和于德邻仁里;贤淑通慧,恩施以至爱亲贤。至绵至密,谨缝游子身上之衣;至淳至厚,忙碌子孙一日三餐。至善至仁,懿范钦仰于桑梓,笃亲笃念;秉彝有行于乡间。喜怒哀乐,不现于形色;悲欢离合,系萦于心颜。屋里屋外,细数油盐柴米;灶前锅后,操量苦辣酸甜。絮絮叨叨,乃为家常便饭;沉沉稳稳。不听揣事缪传。眠歌催子,常睡于三更以后;故事悦孙,乃熬于五夜之前。地里家里,活计不断;线脑针头,四季衣冠。克勤克俭,能得衣食丰裕;节衣缩食,乃使家有余钱。燎水端茶,从不嫌烦而厌倦;倚门倚闾,总盼乎家人团圆。此乃妈咪母亲也!
而是以沫相濡,尊老爱幼;含辛茹苦,沥胆披肝 。百般呵护,怀抱手牵。寄梦开心,怀慈敷教;牵肠挂肚,恩洽善端。女子本柔弱,为母则刚坚。危难到,是娘亲遇险而明智,挺身而护雏,挽性命于狭路;灾祸临,惟母亲临危而悃诚,宁死而不屈,置生死于眼前。子不学,自断机杼;择邻处,育德诚虔。启示不无套路,学之何惧;教子自有方略,训之弗难。郑氏画荻,乃有杰出文学家,仁义施惠于万民,启开文学之妙谛。岳母刺字,是为精忠岳武穆。报国所向于披靡,越世三千之江山,乃母爱之深厚矣。
感念母亲,虽为巾帼,小脚能挺力千钧,德威并济;堪比丈夫,寸心可风理万事,家国同担。无言壮志,启迪夫婿投身革命,厚德载誉,勉志幽闺苦难不迁。可匹勇男,遇变临险擅威栗;不负贞女,临危对敌持赫然。怒怼邪恶,喜向光焰。弱肩送走兮风晴雨,强项迎来也国泰安。日夜操劳,不知何时为疲倦;四时奔波,确信勤劳是福天。骄傲满怀,不畏前途艰难险阻;充满自信,欣看后辈翘楚俊彦。风霜满鬓,岁月雕琢风霜之年轮;容颜渐老,时光刻镌矍铄之容颜。岁月常新,风刀消磨凋碧树;云霞不老,晚照色彩更斑斓。即便衰老,儿女面前更坚毅。纵然病苛,还念家中才货钱。此乃中国母亲也!
痛哉!日月如梭,时光疾步。母亲辞世,二十余年已去。每念及此,痛贯心肝难诉。一生勤劳,千古载誉。行若玉白兰芳,质同松筠玉树。四德邃允,九族谐睦。孝义相踵传家风,贤能载藉循礼度。奉上兢谨兢庄,抚下宽严有数。喜愠谨恪于坤仪,忧乐自澄乎心绪。长修女志,无师自通,幼学女红,忠贞不渝。大裁小铰都行,缝补浆洗适序。描龙辑凤随手拈来,叉花绘绣意绪随趣。剪纸落窗,敷彩怡目。锄镰割砍,样样在行;把田耕桑,桩桩得具。悦穆于天伦,腾芳于兰室。德契乎仪礼,兰薰于桂馥。教子有方,为学而不惧。虽不识文,有型之可溯。高崇孟氏之规,范并班家之誉。陪读于三更灯火,催促于五鼓洗漱。二子皆入大学,企业高级职务。娥眉笑成月弯,期盼总见回复。本想颐养天年,不料天催神妒。空余机筵之想,永隔慈音之路。爰以周礼之俗,祔窆兹土之域。山月岚风作陪,千秋万古福裕。明堂显化,长传慈孝之家风。阴德遗惠 ,自佑子孙之福笃。殊深轸念,情系于望远之伤;达节怀亲,心牵于相思之苦。怀亲于下壤,仰志于泉寓。缅惟乎罔极之恩,恩重于山河之浩。至时而酹乎千觞,永锡于思崇之道。窅然可哀伤离别,我等万一也难报也!
呜呼!小爱大爱天下之爱,撒向人间都是亲情至爱;古母今母天下之母,德冠古今而乃伟大之母。女性本柔弱,大慈蕴心,玉竹自成仙袂;为母则刚强,宽仁厚德,蟠桃更届寿辰。爱国承家,为慈为善;敬祖奉姑,怀义怀仁。人间有爱,迢迪中华传统;天地无私,奏出时代强音。母爱之情,惊天动地,母爱之厚,感鬼泣神。 母爱之恩,江河同流,母爱之念,日月同钦。敬母若佛,家道必繁昌;偕妻如母,儿孙均献斟。娘在家就在,情凝松柏不老 ,请天下母亲,多留一份爱给自己。娘走家便分,恩沁芝兰羡歆。问天下儿女,回报几多母爱芳馨?是为赋。
文猷评论:母亲赋:一部血肉写就的史诗!
宋政权先生的《母亲赋》以煌煌千言,将"母亲"这一永恒主题提升至史诗高度。这篇赋文不是简单的颂扬,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跋涉,在骈散相间的文字河流中,我们得以窥见中国母亲集体肖像的神髓。
开篇即以"粤稽女史,母爱浩衍"定调,将母亲置于历史长河中审视。作者巧妙地运用传统赋体的铺陈手法,却赋予其现代情感的内核。"嘉善盈乎梓里,慈恩重于泰山"的对仗中,地域性的"梓里"与永恒性的"泰山"形成张力,暗示母亲之爱既是具体的又是超越的。文中"至绵至密""至淳至厚""至善至仁"笃亲笃念”的排比递进,构建起母亲形象的精神阶梯,最终抵达"桑梓"与"乡间"的伦理至境。
第二段笔锋陡转,展现母亲的刚毅本色。"女子本柔弱,为母则刚坚"化用古语却赋予新意,随后用"断机杼""画荻""刺字"三个典故意象,将孟母、欧阳修母、岳母的历史身影与当代母亲形象重叠。这种蒙太奇式的叙事策略,使母亲形象获得历史纵深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越世三千之江山"的时空跨越,将母爱置于文明传承的关键位置。
赋文第三段堪称现代母亲的英雄赞歌。"小脚能挺力千钧"的意象极具冲击力,被束缚的身体与强大的精神形成戏剧性对比。作者创造性地将"巾帼"与"丈夫"并置,解构了传统性别界限。“无言壮志,启迪夫婿投身革命,厚德载誉,勉志幽闺苦难不迁。可匹勇男,遇变临险擅威栗;不负贞女,临危对敌持赫然。怒怼邪恶,喜向光焰。弱肩送走风晴雨,强项迎来国泰安"的对句中,母亲形象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岁月在母亲身上留下的痕迹被描绘为"风霜之年轮""矍铄之容颜",时间不再是消蚀者,而成为正义荣耀的见证者。
至第四段,赋文转入个人悼念,却因真挚而具有普遍感染力。"痛哉"一声长叹,将宏大的母亲叙事拉回具体生命。"空余机筵之想,永隔慈音之路"的细节描写,使抽象的母亲之爱具象为缝纫机与声音的记忆。作者巧妙地将个人母亲的形象("二子皆入大学")与理想母亲典范("孟氏之规""班家之誉")相融合,实现了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的辩证统一。
结尾段将情感推向高潮,以"小爱大爱"的辩证思维统摄全篇。"娘在家就在"的朴素表达,道出了中国家庭伦理的核心秘密。最后的诘问"回报几多母爱芳馨",如黄钟大吕,在颂扬中暗含警醒,完成了从描述到反思的升华。
这篇《母亲赋》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既承续了汉赋"体物写志"的传统,又突破了传统辞赋的窠臼;既保持了赋体文学的典雅,又注入了现代人文关怀。作者通过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使母亲形象同时具备历史厚度与现实温度。在修辞上,赋文将骈俪对仗的古典美学与现代汉语的流畅表达相融合,创造出一种既庄重又亲切的语体风格。
当代社会面临家庭伦理解构与重构的挑战时,《母亲赋》恰如一剂文化良药。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现代性的狂飙中,不应遗失对母亲——这一文明基石的敬畏。母亲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给予者,更是文化基因的传承者,精神家园的守护者。宋政权先生用文字为所有中国母亲树立的这座纪念碑,终将在时光长河中显现其不朽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