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粟多美 于 2014-7-10 03:10 编辑
这几天,在我们这个“楹联天地”版里,又再次出现了一些联友对于诗钟不是很了解的现象。他们对此提出解释。居然还有楹联高手未曾有接触过的。有鉴于此,我再次在此非常简单的讲一下最基本的概念。
诗钟,是从清朝开始兴起的一种以吟诗联对的一种文字游戏。大约出现在嘉庆、道光年间。开始是在福建的八闽地区兴起,后来在广东也时兴。到了清末民初,成了私塾里蒙学的“课对”的功课。开始兴起的时候,是作为一种限时的文字游戏,一般以一炷香为时限,一炷香烧尽,则鸣钟,表示限时已到。“诗钟”由此而来。诗钟,是以律诗中间的两联联句作为功课的。诗钟吟成,完成两联,再补缀前后的诗句,完成一首律诗,游戏就宣告结束。诗钟多半限定内容(诗题,就是嵌字格的两个字)、文字和特定的格式。一般限定的内容,也就是诗题,也就是分咏的两个字,就是分别放在上联、下联指定的位置上的字。诗题,除了两个字的,还可以有三个字、四个字、五个字的。以两个字分咏诗题为例例说,比如以“风月”两个字,就可以有一唱到七唱的要求。一唱,就是在第一个字的位置上镶嵌指定的这两个字,二唱就要求在第二个字的位置上嵌指定的字,以此类推一直到七唱。这种一唱到七唱,还有专业的名称。这些专业的称呼,都是以某种动物特别吸引人眼球的特点来命名。一唱,叫做“鹤顶格”,也叫“凤顶格”,以丹顶鹤头顶上的红色标志性毛色比喻;二唱,叫做“燕颔格”,以燕子颈项部的白色为比喻;三唱,叫做“鸢肩格”,以鸢鸟肩部特别翘起的毛为比喻;四唱,叫做“蜂腰格”,以蜂类的细腰为比喻;五唱,叫做“鹤膝格”,以仙鹤特别显眼的膝盖为比喻;六唱,叫做“凫胫格”,以专门在浅水里以吃小鱼虾类为食的凫鸟修长的小腿为比喻;最后的七唱,叫做“雁足格”,以大眼的粗糙的爪子为比喻。三字为题的,一般是以“鼎峙格”,因为诗题的三个字,分别以鼎足三立的形式嵌字,以此来比喻。诗题是多个字的,就相对以一个平衡形式分别在上联下联嵌字,叫做“碎锦格”,以裁剪的碎锦分布在整副对联中的意思来比喻。
综上所述,诗钟以其形式的趣味性、多样性,还可以作为一种联对机巧,引发文人才子的浓厚兴趣,以至于在民间广为流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