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3|回复: 0

虚静与美

[复制链接]

2424

主题

3万

回帖

1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主助理兼辞赋鉴赏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8341

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8-28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虚静与美

三余草堂

中国古代美学用“虚静”二字概括,并由此建立了富于民族特色的“虚静说”审美理论。一千多年来,这一理论不仅作为中国艺术的主导精神之一,而且作为一种“审美人格学”,铸造了我们民族特有的艺术大厦和艺术家的人格胸怀,其意义是深远的。

    一、虚静产生的源流

    审美“虚静说”的真正创立期是魏晋时代,而它的理论渊源和精神母体却是先秦哲学。这已为大多数学者所公认。但是,审美“虚静”究竟来源于哪家哲学?理论界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审美“虚静说”源于老庄。例如黄侃在注释《文心雕龙》的“虚静说”时就把其思想渊源完全归结为老庄哲学。有的认为文艺创作上讲的虚静直接来自《庄子》中体现虚静说积极方面比较突出的技艺故事。有的则认为,审美“虚静说”并非出自老庄哲学而源于荀子的“虚一而静”说③。此外,还有人认为,道家、儒家和法家对审美“虚静说”都有直接影响。   

    在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先秦时代,道、儒、法诸家都提出或接触了“虚静”问题。最早提出“虚静”这一概念的是老子,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第十六章》)庄子及其门徒直接继承了老子的“虚静说”,提出了著名的“坐忘”说和“心斋”说(分别见《大宗师》、《人间世》)。与庄子差不多同时代的宋钘和尹文则提出了“虚一而静”的命题(《庄子·天下》)。其后,荀子在《解蔽》中进一步说:“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道?曰:虚一而静。”管子学派也提到“虚一而静”,认为“心能执静,道将自定”(《白心》)。法家的韩非也谈到:“思虑静则故德不去,孔窍虚则和气入”,“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之正”(分别见《解老》、《王道》)。可见,先秦时代谈论“虚静”的确实不止老庄。这毫无疑问,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都认为“虚静”胸怀是观道、悟道的主体条件。但是,道家的“虚静说”侧重的是人生理想的探索,它根源于对现实的彻底失望,面对忧患而要求解脱,并把解脱的希望寄托于心灵的自我调整和灵魂的自我安顿,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主张与世务绝缘,主要是一种消极逃世的人生观。儒家的“虚静说”侧重认识论,主要从人心的认知规律上,强调消除各种纷杂固定的看法,“不以己所臧,害所将受”(《解蔽》),从而使认识自由进行,达到明察事理的目的;儒家面对忧患而求济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以它讲“虚静”却不教人逃避现实,而主张入世进取。儒、道两家的“虚静说”,既对立,又互相交汇,在强调把握事物的根本必须“静”、“专念一心”、“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方面,两家的认识是互通的、共同的。而后来形成的审美“虚静说”对审美心胸的基本要求正是体现了儒、道两家这种体物悟道的共同原则。所以,完全抹杀儒家对审美“虚静说”的影响是片面的。   

    然而,儒、道两家对审美“虚静说”的影响并非平分秋色。由于儒家整个哲学思想过于强调人与社会的功利关系,过于强调社会理性,过于强调“致用”,因而,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伦理教育和认识教育方面,它的“虚静说”对审美的影响也主要是外在的、理性的调节作用方面,未能深入地契合审美心灵的实际。道家的“虚静说”则不然,它虽是一种消极的遁世哲学,却蕴含了对人的内在生命、内在价值的积极肯定;在弥漫着对现实的悲观感喟和消沉颓废的气息中也深藏着对人生解放、本体自由的自觉意识;就是说,“它强调的是本体,是内在精神,是人与外界的超功利关系,是人的自由本质,是以追求人生的解放为目的”的因而它更切合艺术的本质精神,更切合审美心灵的实际,对中国审美心理理论的影响更大、更深切。魏晋时代审美“虚静说”的创立就直接和老庄哲学的盛行密切相关,此后倡导“虚静说”审美理论的艺术家、文论家中,很少不受到老庄哲学的沾溉和薰陶。总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看,“虚静说”的理论渊源虽然不能完全归结于老庄哲学,却主要来自老庄哲学。

    二、虚静的内涵

虚静者,乃清虚恬静之意也。《文子·自然》:“静则同,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虚静之道,天长地久,神微周盈,於物无宰。”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夫欲至精者,必虚静其形,欲至贤者,必卑谦其身。这里的虚不是空虚,而是空灵,是超越,我国唐代青原惟信有这样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息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这里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初次接触,随意观察,是自然的山水,表面印象,没有深入探讨。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进入理性阶段,进行静化,进行艺术和实践的抽象,提练加工舍弃冗繁,撷其要领。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 - 经验证、分析后获得超脱的领领悟和生命的价值。为道只是山、不是山、还是山,这是三种境界。原句是,第一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里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初次接触,随意观察,是自然的山水,表面印象,没有深入探讨。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进入理性阶段,进行静化,进行艺术和实践的抽象,提练加工舍弃冗繁,撷其要领。也就是进入虚静,超越人与我、物与我进入灵感阶段。这是一个复杂的精神组合和心理辨识的过程,包含着思维主体对外界信息和内在体认的分析综合,比较融通、抽象聚象、系统化与超越化的多重心理程序的交织与重构,这每个交织点就象几何学上的点一样线与线的交叉点本身是没有面积的把它叫做虚也很合适这就把自然的实体虚幻化了因此有了主体客体之分也叫主客二分,因此有了变与不变。虽然:以眼观山,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只能看到自然形体,以心灵的眼睛观察才能“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样才能透过形体看到神采,撷到妙趣,出入于形神间的这种穿透力,是虚静思维的结果,我把它叫做”心悟精微“。这万物即保持了各自的独特性,又互相通弘,圆融无碍,这种静悦,安宁,再造的组合,直通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这是理性的思辨,生命的升华。这里虚不是空,是不执著于现实。而是把客观现实转化为无,再由无转化为有,的动态过程,意思是不要执著于原有,也不要急着肯定,最终达到最高境界的有,即第三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是经过虚静、空灵分析后获得超脱的领悟和生命的最高价值。即有--无(虚静)--有的升华和超越。就如一位画家出去写生,看的是真山真水,回来整理画稿,则进行艺术加工,提练整合,然后创作出艺术作品,虽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却不是真山真水,而是艺术化了的山水。人们说国画大师黄宾虹的山水画;“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笔万笔无一处是笔,却又千山万山笔笔是山,千树万树笔笔是树,千笔万笔处处是笔,”就是这个道理,这是虚静随风润物地造化是感悟思维的审美,精神自由,气象却宏大,可壮可逸,有飞灵的超越性。(2010年10月13日)
   三、虚静之美(待叙)
    虚静是一种除却焦躁不安的冲和、平静、含蓄、内蕴、幽雅、自然的凝神静虑是“至虚极,守静笃”,“虚一而静”。这里的“虚”和“一‘要求“有以无为本,动以静为基”,以明境止水的虚静、空灵、玄远去体察万物,反映出"虚静"的美学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晋代的文人/书家淡泊名利和实用功利,喜山好水,雅集畅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这种自适、自娱、自足使艺术达到空灵虚静之美,这种自娱自乐,心无挂碍的创作心态,使得晋人不为取悦他人,不为社会认可,不是刻意造作,而是蕴含着内在的生命冲动,审美观照,情情使然的个性发挥,是“任情恣性”的抒畅,是对情感、意蕴、人格独立的高度重视和自我肯定。也有无人赏识的苦闷,陶渊明“知音苟不存,己矣何所悲”面对世俗知赏的离去,仍充满自得其乐的豪情。王羲之“坦腹东床”的“任情咨性”自赏自适的傲然之气、不拘礼法的自适陶醉,体现出不与世俗规范的内在涵养和个性解放。也展示出生命充溢、人格的内蕴、精神的独立。特别是他的《兰亭序》不仅是时代的颂歌,历史的记录社会生活的写照,更是人格、人性、襟怀、情蕴的流泄,使他的文化品格得以外化,思想内涵“敞晾“与人。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的曲水流觞及人物活动、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荡气回肠,兰馨馥郁,行云流水,沉寂千年的风雅,在此时悄然绽放。 相约浪漫,写一段“飘若浮云”,神思飘飞,任思绪信马由缰,心情是如此的奔放!看那太息的目光,闪烁着的智慧光芒,沉醉兰亭里,神来之笔伴着墨香,洗尽铅华,使人领略到别有清纯的格调的散淡、充和、幽雅之美,光耀书坛,入史流芳,兰亭雅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王羲之所创造的是他自己,但其价值却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从作品、人品、文品、修养,从书作中透露出来的隽秀之气而倍受后人崇拜。这种虚静的境界和人格表达,所蕴含的精神,乃是中国传统文人修养的至高境界,他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引领着中国书法的发展与创新。书、文与人在这里融为一体,理所当然地走进文学史、书法史、艺术史,书法是其外化的志,人格、个性、心里、情态是其内在的传。他也没有想到仅写胸臆,无以为书的《兰亭序》能将其内在的生命元素升华为一种永恒使艺术延伸,生命长青。他以深刻的意蕴与内涵表达了魏晋风度,作为智慧的思辨与艺术的凝结,他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美的理想的集中体现,并大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艺术的延伸。他用笔的千变万化,结字谋篇的随心所欲却又浑然天成,用笔的起承转合还有迹可寻,而结字谋篇则是羚羊挂角,多少书家画家从中受益面对王羲之,面对“虚静”的美学传统,就靠人的天分、学识、悟性、性情和审美了,心摹手追才是一种幸福和美的享受

                                   (2010年10月15日9::2:于三余草堂)

附:王羲之《兰亭序》http://www.huayisf.com/edit/UploadFile/200741517719449.jpg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19 10: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