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话梅花 三余草堂/文 梅花是我国特有的古老名贵花种之一,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栽培历史,据说早在皇帝时代,就有着筑台赏梅的习俗。古人认为“梅开五福”,五个花瓣象征着富贵、康宁、安乐、长寿、吉祥。且具有“浓而不艳,美而不媚,香而不俗,雅而不妖”,的独特神韵,因此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钟爱。 三余草堂/文" title="隆冬时节话梅花 三余草堂/文" style="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height: 690px; width: 295px;">
最早将梅花由野生引种于苑圃的,据说在商代中期,那时种梅不为观赏,只为采果,真正把梅花作为观赏植物是在汉代到宋代植梅发展的鼎盛时期。汉唐人们赋予梅花一种带有脂粉气的女性美。唐人宋璟的<梅花赋>用美女来夸饰梅花的艳丽丰姿,代表了唐以前梅花的审美形象。宋人林逋的《山园小梅》一扫两汉以来人们加在梅花身上的脂粉气,赋予梅花清雅高洁,超尘拔俗的独特韵致而广为传颂:“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野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之时,月色蒙胧,山园清浅的池水边,疏淡的梅枝,浮动的暗香,高雅脱俗,秀丽飘逸,清韵幽远。 最早的写梅著作是张磁的《梅品》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赏梅的美学专著,主张赏美要排除俗气,心与物化,达到静心养性的目的,可见当时人们对梅花的观赏已经从外在美深入到内在美,注意到了它凌霜傲雪、淡雅超逸的气格。诗人范成大曾就家乡植梅写过一本《范村梅谱》,对梅的品种、种植作了充分考证,指出:“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斜横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以为贵。”并对品梅、咏梅作以探讨可渭是我国第一本详细为梅立传的植物志。元代植梅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及至明清己全国栽培了。晚清诗人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说:“梅以曲为贵,直则无姿;以欹为贵,正则无景;以疏为贵,密则无态。”这种审美观一直影响到现在。 梅花属蔷薇科落叶乔木,它干高丈余,老干苍劲,新枝奋发,或昂扬挺拔,或虬龙盘曲,苍颜古拙,各具神韵。其中腊梅属腊梅科落叶灌木,它以花朵肥大,蜡质纯厚,香味农郁而与梅花同受青睐。每年冬至到来年轻人春分,都是梅花盛开的季节。梅花开放时,重重香雾,艳艳一片,绿萼红英,牙黄淡粉,错杂其间,有开有合色彩缤纷,开者似放歌绽笑,合者如娇女含羞,极尽妍态风姿,光彩灿然夺目,芳香浓播十数里,其色泽之美,姿态之丽,香韵之雅,仪态之高,品格之奇都在百卉之上,因此有“铁骨铮铮”,“兰德梅操”之誉并列于“四君子”之首。养梅人曾有“老梅少桃”之说,意为桃花以少嫩最美,梅花以老成干练为娇,越是老干龙钟,疏影横斜之时,越见其铁骨丰姿,美艳绝俗 梅花在严寒中育蕾,在冰雪里开放,将严冬推置身后,把花讯送到人间,成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苛奇葩。因此人们称誉它“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马蹄残雪未成尘,梅子枝头已著春”,它不愧为春天的使者。 我国人赏梅,或喜其清香,赞咏它的“香中有韵,”或喜欢它的仙姿洒脱如“世外佳人”;或喜爱它的风雅大度“雪满山中高士卧,明月林下美人来。”或喜它的铮铮铁骨,傲霜凌雪“独芳松柏态,孤瘦雪霜姿。”正是梅的姿、色、香、韵、和铮铮风骨,构成了它的“冰肌玉骨英雄气”这才是人们喜爱梅花的本质所在。它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精神,成为人们坚强励志的象征在观赏的配置上,人们喜欢把它与高洁的松柏,挺拔的翠竹混栽,称为“岁寒三友”,还与兰、竹、菊并称“四君子”,真是享尽人间美誉。 梅花原产我国长江以南,而以西南地巨为分布中心,现在几乎遍及全国,赏梅的胜地不胜枚举如广东的罗浮山,苏州的邓尉、无锡的梅园、武昌东湖的梅岭,杭州西湖的孤山、临平的超山、都是较为著名的赏梅胜地。天台山国清寺的隋梅,已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超山苏轼当年的植梅地,至今还保留着树干苍劲的宋梅。更值得一提的是前些年才发现的野生梅,黄山香梅,花淡蕊黄,娇嫩如蜡制,芬芳沁人,十分珍贵。 千百年来,梅花在我国长期培育和精心呵护下,已有200多个品种,分四个类别:直脚梅,枝条直上或斜出,这种较为常见,其中又分江海型、宫粉型、朱砂型、玉蝶型、绿萼型,以白梅、骨里红、迭春梅、绿萼梅、朱砂梅、花蝶梅和芽黄最为名贵,堪称梅中圾品;照水梅枝条下垂,形成伞型树姿,花朵向下,别有韵致;龙游梅,枝条自然曲如虬龙,亦系罕见名品;杏梅,枝叶似杏,小枝古铜褐色,花无香味,唯抗寒性较一般梅为强。在植物学上,植物学家把梅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花梅,多为重瓣,仅供观赏,花后很少结果。一类是国梅,多为单瓣,花后结果,味酸,立夏后熟,生者色青叫青梅,熟后色黄叫黄梅,可食亦可作为调味品。梅子是人们爱吃的食品,又是药品,梅的果实可制成梅干,乌梅、盐梅、梅精、梅饯、梅酒。此外,梅的花、根、叶、果均可药用,有开胃、消食,散郁、生津、化痰、散郁、生津的功效,梅树木材坚硬,可做工艺品。 ---2010年元月14日于三余草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