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席赋---写在教师节 三余草堂文 文明有继,贵在尊师;国家所兴,志全贞孝。传承薪火,教谕琢玉镂金;文脉相因,师者至真传道。文章修身,布道继往开新;国学经世,治学因材施教。仰读圣贤之书,俯窥诗礼之要。不为藩篱之所囿,要与时代之同调。先生执鞭杏坛,释疑解惑;备课于三更灯火,德育精神。学子攻读寒窗,探隐索赜;书声常伴鸡音,寒暑耕耘。焚膏继晷,读经三百卷;落笔成霞,览史五千春。心花荡开春梦,论事盖彻古今。望山开路,求证旁搜博取;饮水思源,问典穷极所闻。讲堂穆穆,仰沾时雨之化;桃李殷殷,如沐春风之温。 溯乎其源,庠序肇始于三代。教化肇始,认读滥觞乎太学。门人载之于《擅弓》,师道源出于《学记》。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设博士,皆为栋梁之臣。师仲尼以尊儒慧之学。尊山公而醉皓月凝心。天下文官之祖,累代帝王之师。泱泱古国,文明传一脉之厚;莘莘学子,风雅被万年之荫。出则行止有序,入则规矩中绳。马融设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孔子居杏坛,弟子三千,七十贤人。其师德也,温柔敦厚,无霸气之娇戾,人格与修养统一;教学相长,风骨与精神不老;其学子者,孜孜以求,有壮志之凌云,有贤人与君子之誉,学贤将星,品性与智慧兼真。五代蒋维东隐居衡越,山居讲学,授业者称为山长;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史称西席;有大师名,具学者风神。 噫嘻!怀忧乐于天下,杖策人生。立壮志于家国,吮德践从。处三尺讲台,春催桃李育新苗;携两袖清风,笔书舌耕泽后生。一腔热血,宣秉铎之益远;润物无声,弘人道之休明。倡风雅之韵义,崇道德之仁声。严楔其学,规范其行。博学卓识,精益求精。家教与师教并重,立德与立言互融。呕心沥血,读五车书;智行运筹,炫八斗才;肝胆相照,教学相长,良师益友,一片赤诚。大匠运斤,无有弃材,因型质而取要;良骥披鬣,纵横驰骋,日趋千里行程。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程门立雪,杨时求学之诚。桃李满园,青出一蓝而胜于蓝,杨柳吐新,冰出于水而寒于水。中华立文,国学壮其筋骨;九州为诗,传统铸其精神。赶月追星,世界资源共享。学海扬帆,戮力同心,振兴中华,教育先行。 呜呼!始皇焚书,无文难守其成;千古一帝,坑儒于情何悯。万乘之尊,无教不能成其大;千世之谋,弃文何能就其深。文化断层,政令何以推谆化;历史阉割,治国难辨御陈新。教化趋时,诲人世代尊崇;文明立国,千古纲常经纶。俱往矣,历史以成烟霾,观念于时更歆。时逢盛世,物力政令推衍。教师有节,尊师乃见民覠。昔日殊勋,桃李满天下,载誉史册;今朝鸿图,任重道远,矢志拼搏奋身。师德为要,不可悯心,敛财索物,何为师尊。为人师表,不可欺人欺心。教育腐败,世人多有耳闻。虽属个别现象,影响队伍纯真。建树需建德,立行先立仁。行行重行行,寸寸一寸寸。踔厉风发,闳放求新;邃密群科,出新守纯。学高乃为师,德高乃为尊。有学术之争辨。无门户之疏亲,有薪火之盛状,无狂妄之用心。顶天立地,坦荡做人。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满天下;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栋梁秀乾坤。尊师重教,为中华教史添异彩;育才兴邦,看神州大地起彤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国强在乎重教,明道得于师勤。中华之崛起,教育当先,文化励志,师道为尊。是为赋。 注: 西席:即“老师”。古人除了尊称老师为“夫子”、“先生”、“恩师”外,何以还经常尊称为“西席”呢?这与汉明帝刘庄有关。据《称谓录》卷八记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汉代室内的座次是以靠西而坐——即面向东方为最尊。“西席”,就是“坐西面东”的座次,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由于皇帝安排老师坐西席,于是人们就把家庭教师,甚至所有老师尊称为西席了。后称塾师为“西席”。西席又别称西宾、讲席。柳宗元诗:“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席。”“西席”成为我国历史上较早的对教师的尊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