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10-16 12:57 编辑
杜甫五律《秦州杂诗二十首》读记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一组纪行诗,从作者西入秦州写起,到打算离开秦州结束。此为其一。其一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度陇:越过陇山。陇山位于关中平原西北部。秦州在陇山之西。从长安到秦州需过陇山。《元和郡县图志》卷39:“秦州,天水。……陇城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大陇山,在县东一百里。……少陇山,一名陇坻,又名分水岭。……陇坂九回,不知高几里,每山东人西役,升此瞻望,莫不悲思。陇上有水,东西分流,因号驿为分水驿,竽人歌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
浩荡:形容广大旷远;形容水势汹涌。《河伯》(屈原):“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河阳县作》(晋-潘岳):“洪流何浩荡,修芒郁苕峣。”
关:陇关,又名大震关。《元和郡县图志》卷2陇州汧源县:“大震关在州西六十一里,后周置。汉武至此遇雷震,因名。”
鱼龙:指鱼龙川。《水经注》卷17渭水:“(汧)水有二源,一水出(汧)县西山,世谓之小陇山,岩障高险,不通轨辙,故张衡《四愁詩》曰: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其水东北流,历涧,注以成渊,潭涨不测,出五色鱼,俗以为灵,而莫敢采捕,因谓是水为龙鱼水,自下亦通谓之龙鱼川。川水东迳汧县故城北。”“汧水”今称千河。发源于天水东北的六盘山南麓。流经陇县、汧县,在宝鸡注入渭河。千河流经汧县以下称龙鱼川。也有些资料称鱼龙川。《旧唐书-太宗纪》:贞观四年“幸陇州,校猎于鱼龙川”。
鸟鼠:鸟鼠山。《尚书-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山海经-西山经》:“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元和郡县图志》卷39渭州:“渭源县,上。正东微南至州九十里。本汉首阳县,属陇西郡。…鸟鼠山,今名青雀山,在县西七十六里。渭水所出,凡有三源并下。其同穴鸟如家雀,色小青;其鼠如家鼠,色小黄。”唐渭州在秦州以西,杜甫到秦州不可能绕道渭州。(渭州在今甘肃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并非杜甫赴秦州途中所见,但鸟鼠山与陇山山水相连。
淹留:长期逗留。《离骚》(屈原):“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燕歌行》(魏-曹丕):“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大意:满眼都是令人悲伤的事,为依靠某人而远游秦州。出发前曾因怕越陇山而迟疑徘徊,赶到陇关后,愁绪如大河滔滔涌流。夜晚的鱼龙川河水变浅,秋天的鸟鼠山一片空寂。西行途中不断询问西线战事,留居秦州内心也是伤痛已极。
诗意串述:此诗写赴秦州原因和担忧。首联写直接原因。一是“生事”。生计苦难,令人悲伤。二是“因人”。希望找到可依之人。次联写赴秦州路途艰难。从华州到秦州途中横着陇山。出发前也曾“迟回”,但最终还是上了征途。在关中平原有车有马还算顺利,到陇关才感到发愁。三联字面写景。“夜”、“秋”二字互文,点时间也营造昏暗、萧瑟的气氛。“水落”、“山空”是重点。因水落,鱼龙何以腾跃?因山空,鸟鼠何以为生?这已不仅是写景。这一联是杜甫当时感受的形象表达。末联写担忧。当时不仅有安史乱军在中原作乱,还有吐蕃在西部边塞侵扰。杜甫不得已携家带口到秦州,但杜甫对在秦州能否“淹留”也忧心忡忡。此诗三联精彩,意蕴丰富耐人咀嚼。
其二 此《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写隗(wěi)嚣宫。隗嚣:天水人。刘玄更始元年(23),隗嚣响应刘玄兴汉灭莽,先后攻占陇西、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光武帝刘秀即位(25)后,隗嚣自称西州大将军,“名震西州,闻于山东。”建武九年(33)隗嚣病故,隗氏政权随之结束。隗嚣在割据其间,曾建相当规模的宫殿,唐时其遗址尚存。《成纪书事》(唐-许裳):“难问开元向前事,依稀犹认隗嚣宫。”
其二 秦州山北寺,胜迹隗嚣宫。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山北寺:指崇宁寺,位于今天水市城北天靖山麓。唐时秦州三大寺为城北崇宁寺,城中永宁寺,城南南郭寺。崇宁寺相传原为隗嚣宫殿。
胜迹:《与诸子登岘山》(唐-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丹青:画像。《武侯庙》(杜甫):“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溪:山间小河沟;山沟。渡溪风:吹过山沟的风。《罢章陵令山居……》(唐-钱起):“随云剩渡溪,出门更垂钓。”《送惟素上人……》(唐-许浑):“风急渡溪晚,雪晴归寺寒。”
清渭:清清的渭河。《晚渡渭桥》(唐-卢照邻):“草变黄山曲,花飞清渭流。”《奉和圣制次琼岳韵》(唐-张九龄):“咸京天上近,清渭日边临。”
大意:秦州城北的崇宁寺,传说是当年的隗嚣宫。古老的山门长满苔藓,空寂的野殿中还留着当年的壁画。月光照亮了垂叶上的露珠,浮云追逐从山涧吹过的秋风。清清的渭水无情至极,俺愁绪绵绵时你却独自悠悠向东。
诗意串述:这首诗写登临隗嚣宫伤怀。首联写隗嚣宫所在。秦州的山北寺传说即当年“隗嚣宫”。次联写隗嚣宫荒凉颓败。山门古旧,苔藓遍布;壁画虽存,野殿空空。三联明写隗嚣宫环境。月光照着垂叶上的露珠晶莹闪烁,秋风吹过山溪,浮云也随之飘动。单独看似是安闲舒适之景。仔细读,似有两层意思。一是要结合前二联理解。当年英雄割据一方,早已飞灰湮灭。七百年后只剩山门苔藓,野殿壁画,唯一不变的是月映叶露,浮云逐风。二是要结合杜甫近几年经历理解。月明叶露虽也晶莹闪烁却转瞬即逝。云逐山风到头来还是一片虚无。杜甫的仕途可以说犹如月明夜露。杜甫的追求也真的似浮云逐风。末联宕开。按三联的两种理解,很自然得出结论:干脆在秦州找个地方隐居。然而回头看,却偏偏看到了渭河。渭河悠悠东去,穿过陇山流向长安。长安!杜甫又想起长安!安史之乱已近四年。中原仍在战乱。朝廷用人之际,俺真的隐居吗?少年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呢?自去年六月被贬后,杜甫常处在这种纠结中。本来想好了要隐居秦州,只怪渭水无情,又让俺这愁绪绵绵不断随之东流。
其三 此为《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正面写秦州总体状况。
其三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州图:《旧唐书-地理志》:“秦州中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天水郡。依旧都督府,督天水、陇西、同谷三郡。……乾元元年,复为秦州。”同谷:同谷郡,也叫成州,其治所即今成县。《旧唐书-地理志》:“天宝元年改为同谷郡。乾元元年复为成州。”
流沙:流沙:沙漠。《元和郡县图志》卷40:“甘州。张掖……居延海在县东北一百六十里。即居延泽,古文以为流沙者。风吹流行,故曰流沙。”
降虏:俘虏。此特指居于秦州一带的内附诸族。唐时内附诸族称“降户”。降户居民称降虏。《统汉峰下》(唐-李益):“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
骄:指马高大雄壮。《古风》(李白):“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
珠汗:汗珠。《夏宴张兵曹东堂》(唐-李颀):“羽扇摇风却珠汗,玉盆贮水割甘瓜。”《汉书-武帝纪》“(李)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髆(bó)出,如血。”后因以为典。《紫骝马》(梁-萧纲):“青丝悬玉镫,朱汗染香衣。”
白题:指某少数民族所戴的白色毡笠。《墨庄漫录》卷2(宋-张邦基):“白题乃胡人谓毡笠也。子美所谓'胡舞白题斜’,胡人多为旋舞,笠之斜似乎谓此也。”
临洮:地名,在今甘肃甘南自治州临潭县。唐时在秦州之西,渭州之西南。《元和郡县图志》卷39:“洮州。临洮。……(开元)二十年于临潭又置临州,二十七年又改为洮州。广德元年陷于西蕃。”《旧唐书-地理志》洮州:“天宝元年改为临洮郡。管密恭县,党项部落也,寄治州界。乾元元年复为洮州。”临洮子:指原居临洮现居秦州的降虏。
大意:秦州都督府管辖南部的同谷,驿道伸向西部流沙。归附的异族帐篷绵延千座,居民计以万家。骏马矫健,驰骋时汗珠飞溅。胡舞飞旋,头上白色毡笠倾侧。来自西部临洮的少年,也在滔滔不绝自夸。
诗意串述:这首诗写秦州总体状况。首联写秦州位置重要。都督府管辖成州、渭州、秦州。驿道是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次联写秦州人口及特点。一是归附的降户很多。二是居民“有万家”。后二联写秦州民俗民风。一是尚武好骑,民风强悍。二是能歌善舞。(参阅:《寓目》(杜甫):“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日暮》(杜甫):“羌妇语还笑,胡儿行且歌。”)三是自信满满。来自西部的临洮少年,也自夸自己骑马射箭身手不凡或能歌善舞。这首诗从正面写秦州。这是一个重要的城市。不仅是三州总部,还是交通要道。不仅人口众多,还有很多降虏。这些降虏不仅身手矫健还能歌善舞自信满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