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10-30 11:05 编辑
杜甫五古《积草岭》、《寒硖》、《泥功山》读记 杜甫“驱车石龛下”后,回到龙门镇(今石峡镇)。然后从龙门镇继续东行约15里,即到积草岭。积草岭今名焦山梁。焦山梁距成县城约95里,唐时或为上禄县(今西和县)和同谷县(今成县)界山。
积草岭(杜甫) 连峰积长阴,白日递隐见。飕飕林响交,惨惨石壮变。 山分积草岭,路异明水县。旅泊吾道穷,衰年岁时倦。 卜居尚百里,休驾投诸彦。邑有佳主人,情如已会面。 来书语绝妙,远客惊深眷。食蕨不愿余,茅茨眼中见。 隐见:《咏栀子花》(梁-萧纲):“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巫山高》(唐-乔知之):“巫山十二峰,参差互隐见。”
林响:《慈恩伽蓝清会》(唐-韦应物):“平荷随波泛,回飙激林响。”惨惨:昏暗貌;阴森萧瑟貌。《登楼赋》(王粲):“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明水县:鸣水县。《元和郡县图志》卷22兴元府兴州:“鸣水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一十里。”《方舆纪要》卷56汉中府:“领武都、明水二县。明水,即鸣水矣。”(治所在今略阳西北徐家坪镇。)
旅泊:旅行停泊;飘泊。《登堤望水》(梁-萧绎):“旅泊依村树,江槎拥戍楼。”《重别薛华》(唐-王勃):“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吾道穷:《史记-孔子世家》:“及西狩见麟,(子)曰:'吾道穷矣!’”
休驾:车马停歇。《发同谷县》(杜甫):“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
彦:贤才。《尔雅》:“美士为彦。”《答对元式》(汉-蔡邕):“济济群彦,如云如龙。”《拟魏太子邺中集》(南朝宋-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今昆弟友朋,二三诸彦,共尽之矣。”
深眷:《说文》:“眷,顾也。”《送千牛李将军赴阙》(唐-李商隐):“披豁惭深眷,暌离动素诚。”
食蕨:《史记-伯夷叔齐列传》:“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司马贞《史记索隐》:“薇,蕨也。”
不愿余:《咏史》(晋-左思):“饮河期腹满,贵足不愿余。”
茅茨:茅屋。《墨子-三辩》:“昔者尧舜有茅茨者,且以为礼,且以为乐。”《后汉纪-桓帝纪下》(晋-袁宏):“不慕荣宦,身安茅茨。”
大意:山峰连绵阴影长,白日交替隐又见。寒风飕飕林木响声交织,山涧阴暗石形壮硕多变。山梁把积草岭分为两边(西边上禄东边同谷)。山顶分路口,一条通向同谷,一条通向明水县。旅途漂泊走投无路,年老体衰又近岁暮俺已感疲倦。卜居之地尚有百里,停下车马投靠诸贤。同谷幸遇善良的主人,感情亲切像已见面。“佳主人”来信言辞“绝妙”,远来客人为此深深的眷顾惊叹。吃野菜再也不考虑剩余了,眼见会有茅屋遮挡风寒。
诗意串述:杜甫一家从石峡镇向东行进。靠近积草岭时,因山峰众多,峰阴相连,太阳时隐时现。寒风吹着路边草木飒飒作响,山涧奇石形态颜色变化多端。冷飕飕的谷风、凄惨惨的涧水,一辆马车在阴冷的山谷间缓慢吃力地行进。到山顶,杜甫前后看看,此乃上禄和同谷界山。向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向同谷县城,另一条通向东南方向的明水。道路辨明后,杜甫不胜感慨:从华州到秦州,俺漂泊近半年。在临近年关之际,俺年老体衰拖家带口又开始艰难的漂泊。一路上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几近走投无路。此时俺收到同谷“佳主人”的信。信中说的很好。“佳主人”或还代表同谷“诸彦”愿提供诸多眷顾,情感真挚,热情大方,使俺感觉“情如已会面”。现在俺站在积草岭上,已踏上同谷热土。孩子们,带的干粮尽情吃吧,我们要住的地方也就百里地了。到了“佳主人”那儿,不光有吃的,住的“茅茨”也是“眼中见”啊!
《寒硖》读记 盐官镇(今属礼县)之西即祁山。祁山从盐官镇向西绵延,横卧在西汉水北侧,地扼蜀陇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经过祁山镇(今属礼县),在漾水注入西汉水处,沿漾水向南进入一个峡谷。这个南北向峡谷今称祁家峡。由于特殊的地理结构,此峡谷风大,杜甫称之为寒硖。(“峡”与“硖”通)。
寒硖(杜甫)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 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 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此生免荷殳,未敢辞路难。 行迈:行走不止;远行。《黍离》(诗经):“行迈靡靡,中心如醉。”《拟行行重行行》(晋-陆机):“悠悠行迈远,戚戚忧思深。”
云门:指谷口。《早发故山作》(唐-马戴):“云门夹峭石,石路荫长松。”绝岸:陡峭的岸。《江赋》(东晋-郭璞):“若乃巴东之峡,夏后疏凿,绝岸万丈。”
积阻:山峦连绵成阻。《江赋》(东晋-郭璞):“幽涧积阻。”《太白西峰……》(唐-卢纶):“积阻关河固,绵联烽戍稠。”
霾:阴霾;埋。《说文解字》:“霾,风雨土也”。《终风》(诗经):“终风且霾”。《晚秋》(北周-庾信):“日气斜还冷,云峰晚更霾”。《赋得山》(梁-庾肩吾):“层云霾峻岭,绝涧倒危峰。”
仲冬交:十一月初。《发秦州》(杜甫):“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
溯沿:《左传》文公十年:“沿汉溯江。”杜预注:“沿,顺流;溯,逆流。”《三峡-江水》(北魏-郦道元):“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烟:炊烟;人烟。《史记-律书》:“鸣鸡吠狗,烟火万里。”
殳(shū):一种兵器。《伯兮》(诗经):“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诗》(魏-曹丕):“走者贯锋镝,伏者值戈殳。”免荷殳:免兵役。《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杜甫):“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因父亲杜闲为五品官,按唐制杜甫可免服兵役。
大意:终日跋涉默默无语,山谷连绵变化多端。谷口高入云端,两岸石壁陡峭,山峰连绵尘雾弥漫天气寒。峡谷寒冷不可过,穿的衣裳实在太单。时节况已进入仲冬,山道上时而顺风时而逆风更添波澜。(沿山谷南行,溯漾水而上。山谷常刮北风,顺风而下。谷中小道千回百转,杜甫一家在山谷中“溯沿”前行。)向山野之人寻问村落,傍依漾水吃晚餐。此生已免兵役苦,岂能惧怕行路难。
诗意串述:杜甫从秦州“十月交出发”,到寒峡已“仲冬交”,差不多个把月。寒峡两岸的山势、谷底的水势,千形万态,变化多端。谷口高入云天,两岸绝壁万丈。但全家人已没雅兴,他们整日在峡谷中默默行进。除了疲倦还有寒冷。阴霾笼罩连绵不断的峰谷,天气更显寒冷。寒峡之寒,杜甫或没料到。加之正值仲冬,一家人衣服本就不足。特别是谷中小道千回百转,逆风行进更觉寒冷。一家人又累又冷又饿,只好找个当地人寻问借宿之地,只好在漾水河边生火做饭。路途艰辛不言而喻。但是杜甫安慰自己:这一生已免了“荷殳”,不用到塞外更加寒冷之地于敌人作战,还不满足吗?这点路途艰难又算啥呢?
《泥功山》读记 过了积草岭,前面是泥功山。泥功山最高峰约两千米,自南北朝以来没改过名。《元和郡县图志》卷22成州:“本属陇右道,贞元五年(789)节度使严震奏割属山南道。今于同谷县西界泥公山上权置行成州。”(贞元五年后,泥功山为成州州治五十多年。)《成县新志》:“泥功山,县西北三十里,上有古刹,峰峦突兀,高插青霄。周围数十里,林木丰蔚,鸟兽繁多,采猎者无虚日。氐(dī)人杨灵珍据北,归牧于齐。唐贞元五年,权置行成州。咸通中,成州刺史赵鸿诗云:'立石泥功状,天然诡怪形。未尝私祸福,终不费丹青。’”杜甫没爬到山顶。杜甫走的是“泥功山垭豁”的一条泥泞不堪的古道。
泥功山(杜甫) 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 不畏道途永,乃将汨没同?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 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 版筑:版和筑;泛指土木营造。《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汉书-英布传》:“项王伐齐,身负版筑。”
汨(gǔ)没:淹没;沉沦。《遭风》(唐-元稹):“浸淫沙市儿童乱,汩没汀洲雁鹜(wù)哀。”《寄李十二白》(杜甫):“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铁骊:黑色如铁的马。《礼记-月令》:“乘玄路,驾铁骊。”《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北周-庾信):“繁弱振地,铁骊蹋空。”
哀猿:凄清的猿啼声;悲啼之猿。《登临海峤…》(南朝宋-谢灵运):“秋泉鸣北涧,哀猿响南峦。”《峨眉东脚临江听猿…》(唐-岑参):“哀猿不可听,北客欲流涕。”
透:本意跳。《说文新附》:“透,跳也。”《南史-后妃传下》:“妃知不免,乃透井死。”《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遥见抱石透河亡,不觉失声称寃枉。”《钓竿篇》(唐-沈佺期):“避楫时惊透,猜钩每误牵。”
大意:早晨走在青泥上,天黑了还在青泥中。此处常年泥泞非一时,解决此处道路泥泞要费不少人工。全家人不怕路途遥远,竟然要一起淹没在这烂泥中?白马身溅青泥成黑马,小儿满身青泥似老翁。像猿跳过烂泥,却悲哀地坠入泥中;像鹿奋力前行,最终还是力穷。寄语北来的客人,路过此地千万慎重切莫匆匆。
诗意串述:杜甫过泥功山走一条烂泥道。也许这条烂泥道很长,杜甫一家跋涉了一天。此处烂泥并非偶然下雨导致,或常年如此,不易治理。杜甫说,我们一家从华州到秦州又从秦州到同谷,山高水远跋山涉水都过来了,现在竟然要淹没在这青泥中?你看白马已成黑马,小儿子像个黑老头儿。一直在叫苦的两个女儿像猿猴一样跳来跳去,最终跌入泥中。死用力气推车的大儿子也耗尽了力气。这路也太难走了!劝告北方来的客人,还是绕道吧,这条路太泥泞太难行,选择此路务必慎重!杜甫在怀疑自己选择的路吗?俺的选择是不是太匆忙了?俺该来同谷吗?该来秦州吗?该辞官华州吗?诗题《泥功山》,写的却是泥功山中的一条泥巴路。为啥不写泥功山?因为杜甫根本没上泥功山,而对这条泥巴路影响太过深刻。像《石龛》一样,杜甫没上石龛,只是“驱车石龛下”,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石龛下的“伐竹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