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杏雨梨云 于 2024-12-18 23:45 编辑
满江红·秋尽
作者:海中觅蜃景
自别长亭,应还记、匆匆行色。秋已过、鸿去便无消息。渭水悠悠流不尽,灞桥柳更年年碧。算此回、残照欲衔山,犹凝立。
檐头月,徘徊客。门未锁,灯迟熄。把阑干独倚,薄衣霜袭。数遍寒星才几颗,淡云千里银河寂。听空阶、落叶一声声、人慵极。
相比较于海中觅蜃景老师华丽婉约的文风,这一首《满江红》有其独到的特色,把写景、抒情融为一炉,景为人设,所叙乃思念之情。
开头点出“自别长亭”,说明已经是与友人分别了,而且地点就在长亭。长亭指的是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立的亭子,供行人休息或饯别亲友。这些亭子多用于送别,因此常带有离愁别绪的情感色彩。
长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最初是供帝王休息的高台,后来发展成驿亭,用作信使中转休息的地方,到了秦汉时期,亭子开始被用作送别的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长亭成为了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表示送别的意味。文人墨客在描述送别时,常常用到“十里长亭”“长亭伴短亭”,以强调这是一种专门的送别场所。这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也加深了读者对离别情感的共鸣。
虽然已经与友人分别了许久,但是诗人心中还深刻地留下了友人分别时那匆匆的行色。也许还有未说完的话语,也许本不愿意分手,但是上苍弄人,终于一对好友天涯各一方,只留下了思念在各自的心中。
秋天已经过去了,大雁飞去,也没有带来远方友人的消息。“鸿”的本义是大雁。《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毛传:“大曰鸿,小曰雁。”古有鸿雁传书之故事,遂以代书信。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渭水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和世事的变迁。渭水悠悠,长流不断,是否也是在说时间如同流水,无情地远去了,也从侧面点明了,和友人分别的时间已经过了很久。灞桥的柳树年年会绿,却看不到友人回还。
灞桥建于汉代,是一座木梁石柱墩桥,由六根石柱组成一座轻型桥墩,墩台上加木梁并铺设灰土石板桥面。灞桥一直居于关中交通要冲,连接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
灞桥柳得名于其两岸的柳树。灞河两岸从秦汉时期开始广植河柳,每年春季柳絮随风飘扬,宛若雪花,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灞柳风雪”。唐代时,灞桥上设立驿站,亲友出行多在此告别,折柳赠行成为一种习俗。
诗人用灞桥柳树年年绿,隐喻送别的友人却不见归来。而渭水和灞桥的提出,也有可能暗示了送别与等待的地点。一般的文学具象里,渭水和灞桥只是用有名的地方,说明自己等待的用心良苦。
等啊等,这一次,又是“残照欲衔山”,落日已经西沉,马上就要隐形山后了。“犹凝立”三字带出来整个下片。
“檐头月”出自明代王以悟的诗“空阶无伴往来频,忽见檐头月色新。万里家山兰浴夜,蒲樽应念远游人。”已经独自凝立,从黄昏到了月上檐头。可见诗人对友人思念之深,竟然可以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徘徊客”是拟人的手法写月亮。月色朦胧,似明非明,犹似等待的人儿心焦如焚,不停徘徊踟蹰彷徨,事事如梦。
本来是应该关门落锁,熄灯休息的时刻,可我们的诗人却“门未锁,灯迟熄。”诗人这是要干嘛呢?“把阑干独倚。”他一个人斜靠着阑干,正在凝神幻想。想什么呢?大约是和友人一起闲游吟咏的场景。“薄衣霜袭”,即使只身着薄衣,被夜里的霜露侵染,诗人也没有感觉到寒凉,只是一味地陷入了沉思之中。
天上寒星寥落,淡云千里,银河寂寞地闪烁着光芒。诗人的思绪也到了千里万里之外,浩瀚宇宙无垠,诗人的思念也如星空,无边无际。
寒夜寂静,竟然能听见树叶落在台阶上的声音,而此刻的诗人,经过了漫长的等待,无尽遐想思怀,终于放松了下来,慵懒极了。
本诗引用了文学上著名的具象,使得词的格调提升。又用舒淡的词语,构思巧妙的场景,逐渐深入的描写,层层递进,把诗人的想念之情缓缓地深入人心,在写景的同时凝刻了怀念,感情真挚可见,是可贵的好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