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朱文培 于 2024-12-7 09:57 编辑
王维诗中有画新解
修改稿
四、当代诗画作者应把握的三项要点
1、写诗歌要贯彻形象思维的思想。 毛主席针对怎样写诗有一句高屋建瓴的话:“诗要用形象思维(比、兴),诗要含蓄且富于意境。”如果将写诗比喻成打仗,他老人家的话是战略层面的,王维技巧是战术层面的。从艺术理论的层面说,使用形象化描写的手段,使用富有形象化的语言词汇,使用有利于加强形象化的修辞方法,增加诗中有画的感觉,只有通过这些战术的具体有效的运用,才能使形象思维的战略目标在诗词创作中得以落实。 诗歌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景象、物象,意象、现象,印象、幻象,皆为手中棋子,尽可任意驱使。用好用活这些棋子,画意会不请自来。平时多观察,观察后多积累,将积累化素材,将素材变创作,创作中多尝试,尝试中多总结,总结中才能获取经验,经验再推动创作实践。在生活中不断观察、不断记录,多看多听、多练多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自己诗稿、画稿铺成的路上稳扎稳打、长途跋涉。只有练习足够多,经验足够多,创作时才能遂心如愿,得心应手。生活之树常青,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祖国建设欣欣向荣,人民生活不断变化。新时代万象更新、新生活鲜活多姿,这是艺术反映的客观对象,也是诗画创作的客观基础。 王维精研佛法,并将禅学思想巧妙地融入到诗歌中而获得“诗佛”的美誉。但是,佛教人生观的悲观、宿命色彩十分浓重,这在唯物主义看来是荒谬、有害的。而佛教对文学艺术的贡献却很大,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积累十分丰厚,给予历代文人的生活、思想和创作以广泛影响,给历代(包括当代)文人和民间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主题、体裁、语言等等,具有很高水平和重大价值。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学习王维的创作技巧,学习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方式方法,学习他提炼常用意象和修饰词语,为新时代的古体诗发展添砖加瓦。总之,要扬其长避其短,更不能因喜欢王维技巧而对其思想全盘接受而误入空门。 例1:七律 登山悟道 2013.10.20 登顶仙台地势雄,似差一步到天宫。 千寻爽气闻旋有,几片浮云捉即空。 远近霞飞山左右,高低涧落岭西东。 吟诗览胜平凡事,跳出红尘便不同。 登高山,悟事理,这首诗,用佛家意象,有禅理隐现,但别是一番气象。心语轩窗老师点评:“诗中既有对山顶地势、山间空气、浮云、霞飞、涧落等现实景物的描写,又融入了天宫、红尘等虚幻的意象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虚实相生,使诗歌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营造出一种高峻、空灵、神秘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江苏安之若素:“寓情于景,晓畅明快,空灵而明哲,结语是慧语!站得高看得远,跳出红尘看得更远!”画家齐白石老先生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在创作中学习王维技巧,但是不能学习他的精神状态,否则,就可能陷入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窘境,必死无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这样的创作观念,正是对传统文艺创作方法的继承和提升。脱离现实生活、缺少意象的诗作,放弃了时代、现实赋予我们的客观条件,光凭主观愿望在故纸堆中拾人牙慧、照猫画虎,与学习王维技巧是南辕北辙。因为他们放弃了画意所依附的最根本的因素——形象;因为脱离了诗情不可或缺的来源——生活。离开形象和生活,诗画创作就成了无土之木,无源之水。再具体地说,“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当我们有了想法(诗歌的主题思想)后,就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这样,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意象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具有感性和直观性,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我曾经将少年时的经历融入诗作,增加了诗歌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性,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寓情理于意象之中,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并产生共鸣。 例2:七律 小家长 1961.8.28 我11岁时,带二弟新生报名,教导处却不予办理,因为录取名单没有朱文俊,要喊家长来。我说, 父母上班,我做代表,榜上的朱之俊可能是老师笔误,请查一查!经过反复识别,二弟顺利入学。 一桩难事考憨娃,之矣文乎似误差。 代表家人争愿景,陪同主任辨烟霞。 芋连嫩仔泥中卧,藤领新英架上爬。 浊水澄清翻败局,裁成锦绣勿须夸。 心语轩窗老师点评:“芋与嫩仔、藤与新英、烟霞、浊水、败局、锦绣等意象的引人,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抽象的家庭关系变得具象化,为诗歌增添了一份清新自然的美感和画面感”。扬之水老师说:“言事寄情,诗语形象,精雅生动,风格甘醇”。现实生活,包罗万象;反映现实,就摒弃了虚无,反映现实,就自带形象。有了形象,诗中有画就不成问题。众多意象的运用突显了诗歌的思想、情感,风格、主题。客观地说,任何情景类诗作和画作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只不过王维诗作表现的更为含蓄、巧妙、艺术造诣更加突出而已。我们还是要虚心学习王维的表达技巧,重视选用意象来艺术地表达思想感情。 2、要全面加强诗作者的艺术修养。 学习践行王维技巧,首先需要主观努力。要培养多种艺术修养,尤其是绘画,而且功夫越深厚越好。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才能写出多才多艺的诗,要求一个不懂绘画、音乐的人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声的效果,无疑是不现实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写诗与绘画、音乐毕竟是两回事。略懂一点与烂熟于胸是有差别的。所以一个诗人要想达到诗中有画的效果,一个先决条件是:不但要懂得绘画,当个美术爱好者,最好能长期痴迷于绘画,成为善于写生与创作、善于构图与用色的画家。要想达到诗中有声,那就得具有音乐审美能力、感知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想诗中有哲理(禅意),就必须做一个爱智慧、懂哲理、善推理、会表达的人。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多种艺术表现能力,才能打好诗画融合的基础,提高创造作品意境(艺境)的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王维在盛唐就是音乐、绘画、修禅、佛学的带头人,他独特的诗画作品,源于他深厚的艺术修养,只不过在创作中略加技巧,稍加注意,就显得成就斐然。王维本人纯属习惯使然,无意而为之者多,呕心沥血者少。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水满则溢,水到渠成,他集诗画绝技于一身,创作中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是自然而然的事,何需刻意为之?所以我们也不必太着急、太在意、太为难、太做作,磨刀不误砍柴工,全面加强诗作者的艺术修养才是根本问题。 我少儿时正值荒年,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学习条件跟王维是无法相比的:他出生名门望族、富贵之家,家学优渥、少年成名;高官厚禄,名扬天下,生活无忧;有专属的别墅区,有大把的时间悠哉游哉。他61岁功成名就、寿终正寝,我61岁还未开始学古体诗,对平平仄仄还是一头雾水呢,但这并不影响我学习王维技巧。2013年,我决定学习古体诗,将其作为退休之后、学习的主攻目标和灵魂寄托。后来爱人脑萎缩病重,全程单人护理占用了大部分时间,但是我仍然依仗多年社会实践和艺术工作的积累,厚积薄发,补缺补差,有学必成,有为必果。充分利用新时代、新现实提供的客观条件,努力使自己成为多才多艺的人。 六年前,我注册参加了大中华诗词论坛和香港诗词论坛,这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我每天发表的新作业,都能得到很多良师益友的点评和指教,还有夸奖和勉励,这有利于我不断纠偏改错、取长补短,很快入门、迅速提高,在新的专业训练中,补习古诗词知识。多学多写,多听意见多修改,日有补益,与时俱进。 我觉得,自己长年累月地努力学习、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生活也未亏待我。首先,馈赠我独一无二的丰富经历,工农兵学商,行行均有涉历,体验颇深。其次,馈赠我丰富的生活积累,所以写诗时经常感到历史资料丰富得很,几十年的日记中,题材写不完,且形象而生动。再加上几十年在艰难困苦中摸爬滚打,在诗与画之间反复横跳的工作经历,在多种艺术范畴内的广泛探索,终于使自己“歪打正着、弄拙成巧”,积累了一些经验,使自己部分作品得到大家的认可,有了诗情画意的评价,于是才有了一点点感受和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在此切磋交流。 3、清白做人,认真写诗,大胆创新。 除创作方法外,王维的做人和创作态度也有可借鉴之处。一般来说,才气爆棚的人都有睥睨一切的自信和自负,比如李白。王维却不一样,他谨小慎微,与世无争,向往山野,却又不甘放弃朝廷职位,维持半官半隐,逆来顺受,不敢对抗。他被称为“诗佛”,倒很贴切,典型的佛系人物,什么都行、可以、没关系。29岁那年,王维妻子难产去世,之后再没有续娶,孤身到老。他只管小心翼翼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一心修禅念佛,写诗作画,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他做诗做画做人是一致的,力求干干净净,这在当今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从古至今的文学史上,以诗及人、以诗论人、以诗认人的作品阅读和人格评定方法,已成为一种几乎被公认了的文论规范和史学笔法。“诗品出于人品”(刘熙载《艺概》)、“观其诗如所闻,接其人如其诗”(徐铱《成氏诗集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叶燮《原诗外篇上)等等, 在这种理论的逻辑思维定势影响下,其发展之极致,便是诗品与人品、人格与风格直接简单地互代。 我们首先必须承认,在一般的情况下,这种人品与诗品、作者心性与作品精神确实具有线性因果关系。王维个人品行,确实是他诗作清净空灵的思想基础。不过善于伪装、言行不一的作者、作品也是存在的,数量极少而已。但是诗为心声,违心、做作总会露破绽,一句谎话要用一百句谎话来圆;总会影响情绪,吞吞吐吐,难出好作品。所以,要学习王维技巧,想在艺术创作方面有所造就,我们必须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写诗,痛痛快快抒情。不过,我私下有一个体会,那就是做人做事要老实,做艺术却不能太老实。 以作画来举例:画《万紫千红春满园》,就不能只画春天的花卉,只画本地的花卉,春夏秋冬、东南西北、古今中外的花卉皆可入画,人太老实了,作品可就一般了。王维画山水画,山峰的高低错落,层次的远近遮掩,色彩的协调统一,都是根据画面的构图需要来调度,根据季节变换来安排的。不是见什么画什么,见多少画多少。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哪些白石、红叶,流泉、瀑布,峦烟、浮云,花开花落,人来车往,那么多的意象、形象、幻觉,存在的有,移来的有,想象的也有,太死板了,意境之花也就枯萎了。换言之,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都可以看作是他艺术创作时的手法灵活、不太老实做法造成的。大胆想象、随机处理,细心收拾、圆满结束,我认为是王维创作中的常规做法。老实人在艺术创作中要敢于走不老实的路,敢于偷梁换柱、敢于张冠李戴,敢于做中国的毕加索,敢于被人冷嘲热讽,其实那都不算什么,艺术尝试而已,大不了面对失败从头再来。 我今年9月26日写的《七律·国庆七十五周年赞歌》就是如此。例3: 风清气爽桂花香,华夏繁荣似画廊。 习总领航兴伟业,全民振奋创辉煌。 收台反美军威烈,护国除奸正义扬。 喜看田园漾七彩,农林牧副旺村乡。 写的时候很兴奋,放了两天,读了几遍,自己就觉得不满意了:反映不够全面,措辞不够准确,思维不够灵活、表达不够含蓄……,干脆推倒重来。9月29日,我重新写了《七律·国庆75周年巡礼》,稍微满意一些,其中的构思设想、全面反映,诗情画意、空间层次,遣词造句、分寸拿捏等,都有大变动,几乎融汇、印证了本论文提出的所有观点。所以,不妨借分析此作品对本文作一个系统的回顾总结。例4: 动车航母美楼坊,测海飞天探月忙。 社稷飘红盈喜气,山河着绿闪春光。 收台反霸军威烈,拒敌除奸策略强。 金色锤镰辉大地,九州昌盛颂歌扬。 【动车航母美楼坊,测海飞天探月忙。】联中六个意象都有形容词、动词修饰补充,形象丰富且活跃。前句场景宽阔,后句天地高深,众多富有动感的意象开拓了此诗辽阔深邃的空间,给作者、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余地。意象种类繁多、轰轰烈烈的景象超出了王维诗中的空旷静谧,不再是别墅园林,小家小院小溪小径;而是现代化高科技设备,眼界高远,行程广阔;四面八方,达月通天。 【社稷飘红盈喜气,山河着绿闪春光。】经过“飘红”“着绿”修饰的“社稷”“山河”,为神州增添了“喜气”和“春光”,气氛不再萧瑟冷清,色相变得丰富多彩,凡心可感,肉眼可见,画面感、现场感都提升了,因为符合实情,随处可见,读者自然心领神会。 【收台反霸军威烈,拒敌除奸策略强。】作为涉及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诗篇,此处容不下丝毫模糊和暧昧、含蓄与温柔,容不下闪烁其词与躲避退让。一系列的实词组合,概述了一系列的党政军民大事。虽然术语众多,但是政治形象生动,政治立场鲜明;颇有形象感、时代感、画面感;内容充实而令人振奋,行为坦荡又斩钉截铁,义正词严又无所畏惧,还兼顾了七律对偶句的平稳、工整、壮美。与其他三联结合,仍可并驾齐驱,未减整体的艺术效果。 【金色锤镰辉大地,九州昌盛颂歌扬。】转结全篇,展望将来。在党的领导下,万众团结一心,振兴中华,奔向未来。化口号为具体形象,变生硬为含蓄柔美;显示坚强意志,充满必胜信心。“金色锤镰”、“颂歌扬”,为全篇渲染了一层金光闪闪的环境,给人一个乐声悠扬、前程一片光明的感觉,使所有的画面都统一于一个灿烂辉煌的暖色调中。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的歌声似乎从读者的心中流出,回荡于画面之外,感动于肺腑之中。 粗线条勾勒,多素材充实,宏观巨制,大而不空,短而不缺。仅用56个字,就把国庆75周年之际,新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各行各业成就、国家整体面貌,中央领导的决心、全国人民的行动都简单地慨括出来。走马观花,点到则止,既符合“国庆巡礼”的题意,又实现了“王维艺术技巧”的发挥。 可以看出来,小诗从意象的选择和装饰、意境的开拓与美化、内容的生动具体、语句的加工润色四个方面着手,句句朝着实现“诗中有画”的方向努力。生活化的素材带来生活化的气息,形象化的语言带来形象化的意境,丰富多彩的意象、生龙活虎的形象,改变了这类诗堆砌政治辞藻、空话虚词成堆的“老干体”写法,对中国人民伟大成就的赞颂,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毫无牵强之意,无须故作姿态。所以说,我们学习王维的技能技巧,不能生搬硬套、邯郸学步,而是要活学活用、取长补短。既要彰显成就、诗中有画,又要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方法为我所用,形式因地制宜,因需而选,因时而变。写政治诗除了全面的艺术修养外,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明晰的政治术语也是不可或缺的。王维能够毫不避讳地在诗中宣扬佛教思想,我们也能够亮出自己的底色、宣传自己的主导思想,诗歌以真情实意为美,现代人更无需羞羞答答,不敢承认自己的政治主张。 总之,王维技巧的奥妙不是无解的,诗画融合的努力也不是无效的。在形象化思维的统领下,通过形象化的描述,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有志者、有心人都能做到的。只不过我们在表达诗情时,心中应有画意;安排画面时,心中应有诗情。有足够的诗画理论和创作实践做后盾,再加上自己是诗痴也是画痴,创意来潮,得鱼忘筌,诗画融合,界线难分。形同于用画笔畅写诗句,用字词描绘图像;用画面讲故事,用诗句展画卷;甚至还有乐曲的旋律在字里行间流动,有歌声在高低远近飞扬。 可以说,个人艺术素质越高、越全面,他眼中的意境就越美,表达的就越充分。如果能够把眼中所见、心中所想顺利地转化为充满画意的诗句,画意浓浓,形象清晰,那么读者浏览诗句时,就能感受生动、优美,豪迈、自信,就能以此意境为基础,由此及彼,浮想联翩。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域特点,再创造出比作者当初的设想更新奇、更艳丽、更全面的画面感来。就像我们现在解析王维的作品这样,一百个人眼中,会有一百个辋川别业,一百样山水花鸟,一百种空旷静谧。有人看到山川美景、有人想到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有人听到犬吠鸟鸣,有人体会到“空、无、圆、静”的禅意。可能没有人会想到,王维的辋川别业,竟然是公元8世纪初叶,山西运城一个初经开发的山区庄园,在当时都算不上一个著名景点,冷清而空旷。这绝非臆测,我们从王维的《辋川图》《雪溪图》《江山雪意图》等绘画作品中就可见一斑。可是在王维诗歌美好意境的影响下,读者会把辋川别业想得很美,至少与苏州园林、一般城市公园不差上下,这就是读者二次创作的结果。 作品是精神的寄托,作品是世界的形象,作品是内心的表情,作品是个人才华的展现。诗人们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如果注重学习践行王维技巧,努力实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促成诗歌、绘画、音乐的互助、互惠、互补、互利,那一定会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作品想不生动都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