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2-23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说诗妖 “其昌乃兄”
《史记.晋世家》有这样一首儿谣:“恭太子更葬兮,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在兄。”《汉书.五行志》也收载晋惠公时的童谣“恭太子更葬兮,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在其兄”,并说:“及更葬其兄恭太子申生而不敬,故诗妖作也”。“诗妖”一词大概最早出自这里。以后的《晋书》、《新唐书》、《明史》等书中都设有《五行志》,“诗妖”得以与“华孽”、“火沴水”、“服妖”、“犬祸”等并列,自成章节。
诗妖,即诗谣、歌谣,与贬义词“谣言”应当有所区别。
“恭太子更葬兮,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在兄。”这首儿谣不是谣言惑众,不久即得到验证,成为一条史实。
晋献公五年(前672年),晋献公伐骊戎,俘获两位美女妖姬,是骊姬和骊姬的妹妹。晋献公被两位殊丽蛊惑得神魂颠倒,贤愚不辨,从此晋国走向衰落。晋献公十二年,骊姬生下奚齐。奚齐出生前,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重耳、夷吾三兄弟皆有贤行。骊姬生下奚齐,野心膨胀,开始谋划如何才能让奚齐接晋献公的王位,于是施以种种手段,对恭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狠下毒手,以除之为务。
晋献公十九年,晋献公对骊姬说道:“吾欲废太子,以奚齐代之”。骊姬心中大喜,然而旋即流泪涕泣,连说不可。她夸赞太子,还发下誓,竟然以“君必行之,妾自杀也”来明誓。骊姬放眼长远,极具耐心,极具伪装,她步步为营,不露声色,使人无法察觉她的真面目。又过了两年,骊姬设下毒计,她得逞了,她害死了申生。在外率军的重耳、夷吾回到朝廷述职,得知骊姬谮杀太子消息,得知他们亦在追杀之列的消息,于是开始逃难。
晋献公二十二年,晋军再次假虞伐虢,尽灭虞虢,凯旋而归。胜利使得晋献公似乎忘掉了逃亡在外的两个儿子,然而逃亡在外的重耳和夷吾却使齐桓公、秦缪公等人占有了天时地利:晋献公死了,晋国内乱,夷吾被送回晋国,立为国君,是为晋惠公。
太史公以极其精彩笔墨凝练生动地展开一副骊姬之难图。《史记.晋世家》对骊姬之难写得波澜起伏,其悬疑枝蔓真是引人入胜。
骊姬之难看来是终结了,然而后续故事仍在发展着。重耳、夷吾这对生死兄弟开始斗争。晋惠公夷吾疑心与日倍增,开始诛杀拥立他的大臣,开始追杀重耳。晋惠公使得人心背离的同时,他的军事、外交也出现屡屡失误,他与秦国开战,成为秦缪公的俘虏。在前前后后这样的内外情势下,一则故太子申生魂灵显现的场面出现了,随之而来的是一首儿谣唱响大街小巷:“恭太子(太子申生)更葬矣,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在兄。”
“恭太子更葬矣,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在兄”,这首儿谣后来得到验证。
晋惠公十三年,晋惠公病逝,国内大乱。公元前637年,秦缪公把逃亡在外十九年的重耳送归晋国,六十二岁的重耳成为晋国国君。
重耳在逃亡期间,得到齐桓公、秦缪公、楚成王等国君的赏识和礼遇,重耳成为国君之后,励精图治,使晋国走向强盛,他使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天下百姓是关注天下大事的,是能够比较和辨清忠奸善恶和贤愚的。骊姬之难中太子申生被害死了,重耳是晋惠帝夷吾的兄长,“恭太子更葬矣,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在兄”这首童谣说明了这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