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3

学赋斟要(3)

[复制链接]

2424

主题

3万

回帖

1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主助理兼辞赋鉴赏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8349

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1-11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25-1-11 20:29 编辑

              学赋斟要(3)

                   三余草堂/文

     骈文与辞赋、散文

   骈文起源于辞赋,反过来又给辞赋以影响。范文澜先生说过:“赋体句法多用整句,影响到散体文,东汉时散体文渐变为骈体文。反过来又影响到赋的句法,整句渐变为俪句。班固《两都赋》有‘周以龙兴,秦以虎视’等句,张恒《东京赋》有‘声与风翔,泽从云游’等句法都是有意识地造成对偶句,借以增加词句的色彩。此后逐次增饰,到南朝时,对偶既极工整,音节又复谐和,古赋渐变为俳赋。由于声律的运用愈益熟习,到南朝末年以庾信为代表又变俳赋为律赋。(《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247页)

骈文肇始于汉,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经过唐宋两次古文运动,骈文的正统地位为古文所代替,但仍有人写骈文,并且出现了《啊房宫赋》,《前赤壁赋》等文赋,可见骈文对我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南北朝时期崇尚骈俪,诗文总的趋向是追求对仗、声律、用典、藻饰的形式美。魏晋的骈文还是‘体兼骈散’到了南朝,就偏重词采,非对偶不成句,非用典不成言,尽管形式华美,可是瘠义肥辞。齐梁时代已臻成熟,但语言形式对仗、声律尚未完全固定,要求亦不太严格。齐梁以后,更是刻意求工,逐成四六,范文澜先生说:“士族过着腐朽萎靡的生活,反应在文学上,就是只讲求形式的美观,也就是用事务求繁富,对偶务求工整,声律务求和谐,说到内容则几乎是空乏或者是污秽。但是,但就形式美来说,对文学发展上也还是一个成就,因为没有南北朝文士的讲求,便不能有盛行于唐朝的文学,至于真正代表东晋南朝文学的,显然不是这些形式美的文学,而是违反当时文学习尚,较为朴素的作品。” (《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409页)一般的骈文多以华美的形式掩盖空虚的内容,以流于绮丽而柔弱。但也有一些好的作品如《芜城赋》、《别赋》、《哀江南赋》、《与陈伯之书》、《情采》、《文选序》等。从语言风格来讲,‘体兼骈散’的作品一般高于典型的四六,范文澜先生又说:“魏晋骈文,句法整而兼有疏散,色彩淡而兼有华采,气韵静而兼有流荡,声调平而兼有抑扬,大至论说,小至柬札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境界之高,难可追攀。” (《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415页)

   辞赋骈文声律对仗,其原理与律诗相同。汉魏六朝诗主要是五言,也有四六七言。五言,有古诗十九首;四言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七言,曹丕的《燕歌行》。六言极少,乐府还有杂言。汉魏六朝诗和散文的区别不是很大。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都是对仗很多的。这也不能成为特点,因为受辞赋、骈文的影响,文人都喜欢用对仗,有很大的随意性,不是格律上的固定要求。诗歌的口语化是汉魏六朝诗的特点。这是优良传统,唐诗宋词都是沿着这条道路发展的,到元曲,就更加口语化了。

    汉魏六朝诗的句式,上承诗经,下启唐宋。句式和字数显然不同,偶字句四、六言;奇字句五七言。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离骚以六字句为主,杂有五七言。我们一般不说五言诗、七言诗始于诗骚,因为它们没有全篇都是五、七言的。真正的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吗民谣,文人写五言诗,到东汉才有。七言诗比五言诗出现的更晚些,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偶字句的句式;

   四言诗一般是二二,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继承了诗经的传统。(《诗·关雎·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曹操《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五言诗的句式是二三,是四言的扩展。在二二中插入一个音,二一二,或二二一织织——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行行重行行》)。

仰手——接——飞揉,俯身——散——马蹄、(曹植《白马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迢迢牵牛星》)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曹植《白马篇》)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左思《郁郁涧底松》)

七言诗的句式是四三,这是五言的扩展,也就是二二三。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四方。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燕歌行》)

   汉魏六朝诗的用韵,继承了诗骚传统,四言五言一般隔句用韵,五言首句可以不入韵,也可以入韵。文人诗一般是避免重韵的。唐诗(近体诗)的用韵,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首句可用韵,也可以不用韵唐以后的古风和乐府在用韵方面和汉魏六朝诗没什么不同,只是七言诗以隔句用韵为常,句句用韵为变。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根据汉语声调的特点,在诗和韵文中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交的节奏,也就是“声律”。中国文人很早就知道运用声调(平仄)互交来追求声律的美。但是作为一种规则固定下来,则是从近体诗开始的。

   平仄的掌握不是很难的,拿汉语普通话来说,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古代的入声字转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转到阴平、阳平的不是很多。

五律、七律的平仄格式;

五言律诗的句子只有四个类型:

A,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四个句式构成两大类,A、a都是仄起句,A收平声,a收仄声。B和b都是平起句,B收平声,b收仄声。四句错综变化,构成五言律诗四种平仄格式。

(1)

(2)

   律诗一共八句,两句为一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的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

律诗有粘对的讲究,所谓“粘”,就是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平仄,必须是同一大类型的;上联对句是A, 下联出句是a;上联对句是B,下联出句是b。也就是说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相一致。平粘平、仄粘仄把两联粘起来。所谓“对”,就是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对句是A型。也就是在对句中,平仄是完全对立的。不合乎粘的规则,叫失粘;不合乎对的规则,叫失对。粘对的作用就是使平仄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讲究粘对,能使诗的平仄有变化,有回环,节奏优美,韵律和谐。

   律诗要避免孤平。孤平是就B型句说的。B型句七律第三字,五律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能变成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不能变成仄平仄仄平。否则就叫犯孤平。孤平是律诗的大忌。犯孤平只指B型句,仄收的句子(a和b)型即使只有一个平声,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的《送友人》:“此地一为别。”陆游的《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都只算拗句,不算孤平。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平仄,一个句子该用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要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就叫拗救。

拗救的格式,常见的有三种。

(1)       b型句的拗救:

   五律的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李白的,《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又《别房太尉墓》:“他乡复行役”。

   七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四:“蜀主窥吴幸三峡。”又其五:“伯仲之间见伊吕”等。这就是说,五律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七律的第五字拗,第六字救。诗人最喜欢把这种拗句用在尾联的出句。即第七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咏怀古迹》之一。)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燕落寒汀。(陆游《夜泊水村》)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之三。)

(2)       B型句的拗救:

五律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平平仄平。“故园芜欲平。” (李商隐《蝉》)

七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

“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五律第一字,七律第三字必需用平而用了仄声,就必须在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补一个平声字。

(3)       a型句的拗救:

五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七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改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辋川别业》)

这种拗救常常和B型句的拗救结合起来。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欲平。(李商隐《蝉》)“梗”是a型句的拗,“故”是B型句的拗,“芜”字两救。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竹”、“自”都是拗,“沙”字两救。这种a型句的拗,也可以不救。如: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赠友人》)。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拗有救。

如果这种句型五律第四字,七律第六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五六字都用了仄声),就必须在对句相救。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不”字拗,“吹”字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有万”拗,“无”字救,同时和B型句相结合,“无”字还救本句“向”字。

   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律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对于仄收的句子,(a型句和b型句)来说,初学者可以帮助。对于平收的句子,(A型和B型句”就不然了。B型句五律第一字,七律第三字必需用平,否则要犯孤平。

A型句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必需用仄声,否则后三字则变为平平平,而三平调是古风专用的形式。

  了解了律诗的平仄规则,绝句和长律的平仄就会迎刃而解了。绝句等于律诗的一半,五言绝句,以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最为常见;七言绝句,以首句入韵的平起式最为常见。长律就是普通律诗的延长,平仄规则完全以律诗为标准,不管多长,都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长律一般都是五言,七言长律很少见。五言长律和五律一样,也以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最为常见。

骈文骈赋是两种文体,因其随着时期转变有些共同相似地方,故很容易混淆。首先骈文和辞赋是两种文体,骈赋是从这两种文体中提取句式,采用对偶,押韵,铺陈等修辞手法,以描实为主,抒发感情少,结尾一般以诗体形式采用警示语。骈文最早文体之一,最初以连珠为名,当时的连珠作为骈文练笔而用,其方法全用排偶,四六字句特别多,句脚不押韵。它有着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萌芽于秦汉,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有诸多异名题,如“今文、四六、骈体、骈体文、俪体、骈俪文、偶体。”等令人眼花瞭乱,这些未规范的名称忽视内容完整性。直到清朝根据行文的骈句特点竞一句之巧,争节奏之奇,而正式确定为文体。提出骈文是清朝刘开《与王子卿太守论骈体书》:“夫骚人情深,犹能有资于散体,岂芳草性僻,不欲助美于骈文。”也就是散体赋不属骈文类,其实真正骈文是用于“说、论、书、传、记”等各种体裁,不用押韵。句式有散句、骈句、长句、短句、长短句,在文章层次多用实词排列说明事物然后分别论之,骈偶句的对偶手法以结构相同为主,允许相同字对,例如“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逍遥游》上下句重字“乎”“之”字相对,有时不是两个整句,只是其中相应部分含有对偶,例如“登其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去国”对“怀乡”“忧谗”对“畏讥”。所以用今目光看昔日的骈偶句,是有一些出入的。结尾不用诗体式,尽量做到前后呼应,如《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骈文与赋的区别是多方面的。从起源看,赋的源泉一是屈原、宋玉的楚地文学,二是荀子的《赋篇》;骈偶句古已有之,在汉魏时期,文章中偶句愈多、对仗愈工,渐渐发展为骈文。从句法上看,骈文致力骈偶,而赋的正宗为散体大赋,自然以散句为主,至少骈散不拘。从内容上看,“赋体物而浏亮”,兼抒情,多铺陈排比;而骈文因为只是文章的骈化,故可以胜任各种内容。从格式看,赋要押韵;骈文需要平仄谐婉,句式对仗。而且赋受儒学博识名物观念的影响,喜用僻字奇字,骈文则好隶事用典。赋的题目一般带有“赋”字,骈文的题目没有固定规则。
骈赋的流行可能使人们愈加混淆了赋和骈文。但我认为骈文是当时的大趋势,各种文体都在骈俪化,赋也如此,骈赋是赋适应时代发展产生的新形式。一如汉初受楚文化影响产生的骚体赋、唐代受律诗影响产生的律赋、宋代受古文运动影响产生的文赋,都是赋的不同形式。
所以赋和骈文虽有相似之处,但不是同一范筹的概念。





骈文和赋的区别
[color=rgba(0, 0, 0, 0.9)]骈文和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种重要文体,它们在含义、特点和历史发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区别:
含义不同
  • 骈文:骈文也叫骈文体、骈俪文等,在中国古代,骈文是一种字句两两相对的篇章文体。
  • :赋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文体,同时它还兼有了散文和诗歌的性质。
特点不同
  • 骈文
    • 通篇主要是双句或是偶句,讲究对仗工整,声律铿锵有力,辞藻华丽。
    • 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1
    • 讲求韵律和节奏感,借鉴了“诗”的格式,如“四字句”、“六字句”成双成对出现3

    • 语句一般以四六句为主,侧重于写景抒情,讲究辞藻修饰和用典。
    • 注重内容的充实度,通过内容的庞杂、丰富来给人一种抒怀之感3
    • 在形式上不会喧宾夺主,强调抒情的成分更多3

历史发展不同
  • 骈文
    • 起源于两汉辞赋,产生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1
    • 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1

    •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1
    • 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1
    • 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1

代表作品
  • 骈文:代表作有《哀江南赋》、《与朱元思书》等。
  • :代表作有《阿房宫赋》、《秋声赋》、《前赤壁赋》等。
[color=rgba(0, 0, 0, 0.9)]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骈文和赋虽然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体,但在含义、特点和历史发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种文体的作品。


学赋斟要(3)三余草堂/文

(2013-11-16 08:26:10)[编辑][url=][删除][/url]

标签: 来安 平而用 平粘平 秋水 七言绝句分类: 草堂辞赋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832

主题

8万

回帖

26万

积分

分区版主

中国辞赋区总版主兼诗台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640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1-24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36万

回帖

96万

积分

分区版主

中国辞赋区总督导兼辞赋鉴赏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0412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QQ
发表于 2025-1-25 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骈文与辞赋、散文

   骈文起源于辞赋,反过来又给辞赋以影响。范文澜先生说过:“赋体句法多用整句,影响到散体文,东汉时散体文渐变为骈体文。反过来又影响到赋的句法,整句渐变为俪句。班固《两都赋》有‘周以龙兴,秦以虎视’等句,张恒《东京赋》有‘声与风翔,泽从云游’等句法都是有意识地造成对偶句,借以增加词句的色彩。此后逐次增饰,到南朝时,对偶既极工整,音节又复谐和,古赋渐变为俳赋。由于声律的运用愈益熟习,到南朝末年以庾信为代表又变俳赋为律赋。(《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247页)
秉性惊飞茅屋,点击超然赋堂。文含洞庭灵韵,辞曜麓山霞光。闻弦歌而知雅意,醉赋章以和心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36万

回帖

96万

积分

分区版主

中国辞赋区总督导兼辞赋鉴赏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0412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QQ
发表于 2025-1-25 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骈文肇始于汉,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经过唐宋两次古文运动,骈文的正统地位为古文所代替,但仍有人写骈文,并且出现了《啊房宫赋》,《前赤壁赋》等文赋,可见骈文对我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南北朝时期崇尚骈俪,诗文总的趋向是追求对仗、声律、用典、藻饰的形式美。魏晋的骈文还是‘体兼骈散’到了南朝,就偏重词采,非对偶不成句,非用典不成言,尽管形式华美,可是瘠义肥辞。齐梁时代已臻成熟,但语言形式对仗、声律尚未完全固定,要求亦不太严格。齐梁以后,更是刻意求工,逐成四六,范文澜先生说:“士族过着腐朽萎靡的生活,反应在文学上,就是只讲求形式的美观,也就是用事务求繁富,对偶务求工整,声律务求和谐,说到内容则几乎是空乏或者是污秽。但是,但就形式美来说,对文学发展上也还是一个成就,因为没有南北朝文士的讲求,便不能有盛行于唐朝的文学,至于真正代表东晋南朝文学的,显然不是这些形式美的文学,而是违反当时文学习尚,较为朴素的作品。”
秉性惊飞茅屋,点击超然赋堂。文含洞庭灵韵,辞曜麓山霞光。闻弦歌而知雅意,醉赋章以和心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0 00: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