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帖子
查看: 35|回复: 7

[佳作转载] 论元明之际余阙现象

[复制链接]

545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5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3-2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5-3-2 21:48 编辑

论元明之际余阙现象
作者/李雪

余阙是元代声名显赫的色目进士,杰出的诗文作家。诗文成就卓著,备受后人推崇。清人翁方纲评其诗:“余忠宣五言,卓有风骨,非同时诸家所可及。”陈垣认为:“马祖常外,西域文家厥推余阙。”作为少数民族诗人与文章家的余阙,已经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从上世纪末至今,研究余阙的期刊论文达六十多篇,学位论文近三十篇。笔者在系统阅读了有关余阙的文献后发现,在元末明初,人们说到余阙,谈论更多的,是他以江淮宣慰副使守安庆,与红巾军战,城破殉难的壮烈。在风化不行、道德缺失的元末,他的殉难形成强烈的冲击波,在士人阶层引起震撼。他殉难后,涌现了大量哀悼与赞颂的诗文,作者参与面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作品积累之多,是极其罕见的。这种跨越元明朝代,不分民族,不分阶层的一致悼念与赞颂,以至于元明两朝都给予表彰与封赠,更是独一无二。这在元明之际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学与文化现象,我们称之为余阙现象。这一现象背后蕴含极其丰富而又复杂的信息,转换视角,研究余阙现象,探讨余阙殉难在元末与明初,在各不同人群中似同而异的反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批评与道德反思,可能会获得对那个时代更丰富也更独特的认知。

余阙(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氏,世居河西武威,其父沙喇藏卜为官庐州做官,遂为庐州(今合肥)人。元统元年(1333)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累迁浙东廉访司佥事。丁母忧归庐州。至正十一年(1351),兵起淮、颍,至正十二年(1352),起复为淮西宣慰副使,分兵守安庆。时江南诸地多已陷落,安庆城外皆敌栅,余阙临危受命,大筑城垒,修矛戟,缮甲厉兵,安民心,通商船,恢复生产,民力复苏。至正十七年(1357),拜淮南行省左丞。其间与敌激战百余次,而其所用不过兵民数千人。至正十八年(1358),赵普胜、陈友谅、祝寇围攻安庆,余阙率部坚守,终因寡不敌众,孤立无援,矢尽粮绝,城池失守,拔剑自刎,自沉于清水塘中。余阙殉难后,元廷追赠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谥文忠,封夏国公。明时改谥忠宣,追封豳国公。

余阙之死,引发出士人普遍的伤痛与哀思。据现存文献统计,自余阙死事至明洪武初,留有哀悼、追思、赞颂余阙诗文的作者达60人,作品约73篇。细读这些作品,会发现,在赞颂余阙人品节操的总基调下,承载有丰富而多样的蕴含。有人因其死而哀伤,有人却认为,余阙的全部价值,只在一死。有的作品中,余阙是有血有肉有情的人,而在另一些作品中,余阙只是一个励俗的符号。

真正为其死而伤痛的,是其亲旧、门人、同年、朋友。他们认识的余阙,是活生生的、情感相系的人。余阙生前,他们看到的是他守城的艰辛和孤立无助;余阙殉难,他们无法接受。在感情上,他们痛愤交加,痛亲人之逝,恨朝廷不救。吴去疾是余阙的弟子,他在悼念余阙的诗作中写道:

孤军百战六年强,救援终无一骑将。鼍鼓声沉天地老,龙光血渍旄倪伤。荒原风雨催残垒,断碣莓苔卧夕阳。白发门生荐苹藻,一声哀些泪沾裳。

孤军奋战六年,没有一兵一卒前来救援。在余阙孤军奋战的地方,面对夕阳下的残垒,想象当时的情景,吴氏伤心欲绝,因为在他看来,余阙是被自己效忠的朝廷抛弃了。“哀些”,让人想到楚辞,由此更感受他哀痛的深切与复杂。

说他们痛愤交加,愤的情绪更为激烈。余阙在安庆“七年戮力无间日”,为了大元朝,他鞠躬尽瘁,最终还是城陷殉国。余阙死了,在相知相亲的人看来,他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死的人,但就这么死去了。张绅写道:“丛林狐嗥楚氛起,胡马不饮长淮水。将军梦断玉门关,死作大龙山下鬼。”不该死的人为什么会死?因为朝廷不派援兵:“七年苦战守孤城,食尽无人发救兵。诸将赴河同日死,万家嚎地几人生!”真是人间大悲,天地同悲。“精诚贯白日,天子无援兵。”这十个字,是对“天子”的诛心之论。情感表达最为激烈的当属刘参谋,他在《舒州谣》中写,整个大元朝武备不修,城废无防,在一片懈怠中,只有余阙一人“仗钺来守舒”,但却无兵可用,只能“守备用白夫”。战争的结局,余阙的悲剧,是早已注定了。历来的英雄,都是悲剧的主角,又往往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成就了感天动地的大悲剧。余阙也不例外。刘参谋这首诗,前半部分用恶劣的环境、兵少粮乏、敌人气势汹汹极尽渲染,将强烈感情宣泄建立在理性观察基础上。 “王师不援百计疏,城中食尽官无储”两句,是观察与宣泄的过渡。感情的闸门一旦打开,情感的潮水便喷薄而出,在描述了余阙殉难的壮烈后,连用八个“大夫”:“大夫白骨行将枯,大夫赤心死不渝。大夫大节青史书,大夫遗像麒麟图。皇天后土有终极,大夫精灵无时无。哀哉!我生不能报大夫恩,死不能报大夫冤。但愿化作精卫魂,年年衔土为盖大夫坟。”造成撼神荡魄之势,将胸中的愤怒与悲哀,倾泻而出。这部分人与余阙相交相知,他们在意的是余阙的生命。生前不救,死后的封赠与表彰,都是没有意义的,也无法消解他们的愤恨。

也有一些作品似乎纯是哀悼的,但作者的深痛大悲,总让人感觉有其他成分,隐藏着难以言说的无奈与哀伤。郭奎,字子章,少时从余阙学诗问经,在朱元璋为吴国公时前往归附。他在余阙殉国数年后路过安庆,作《过皖城吊青阳先生》,对余阙无尽赞美:“维舟大江浒,揽梯登兹城。哲人不复见,黄鸟悲且鸣。高山尚岩岩,梁木何其倾。”余阙无疑应该如泰山岩岩,耸立天地间。但诗人眼前所见,却是余阙庙的梁木已倾颓,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个为国为民捐躯的英雄?如此萧条与落寞,让人伤心。余镛的挽诗写道:“阴霾夜吞小衡岳,天柱峰摧将星落。俄惊赤帜环城郭,坐见苍生犯锋锷。……大江浪涌风鸣悲,白日光磨天动色。开门突阵愤莫当,熊跑虎跃敢敌强。三军命逐鼓声绝,千里血染春风香。”读来感觉有些像《国殇》。汪叡,字仲鲁,曾向余阙学《易》。余阙殉国后,他 “率诸友生理其茔墓而致祭”,作《七哀辞》:“吊遗踪而询故老兮,酣百战于城隅。拭残碑而洒涕兮,大节堂之渠渠。城之南峨冢兮,羞芹藻而荐芳。风潇潇而蓬偃兮,日黯淡而无光。跪敛袵而载奠兮,慨今昔而靡忘。”余阙死了,给他们留下的,是无法平复、“今昔而靡忘”的伤痛。余阙夫人蒋氏,女儿安安,赴井死,长子德臣溺死于后园之深池,时人称其一门三节。李彦澄为余阙家一门三节表示悲哀:“奈何盗日益,困乏无完城。举室赴水死,忠魂殒天星。至今城池水,鸣咽衔悲声。”英雄逝去,留在人间的,是永远的悲声。

这些与余阙相交相知的人,是余阙的门人、同年、朋友,或因各种机缘与余阙有交集有往来。他们在诗文中展示的,是余阙御敌的不易,无人救援的艰辛,矢尽粮绝时的苦苦支撑,和余阙为国为民的鞠躬尽瘁。在他们笔下,余阙是有血有肉有情的人。他们关心、关注的,是余阙自身,感受的是余阙之死的伤痛。此外的东西,他们并不看重。

安庆保卫战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思考。余阙的英烈与周围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在元朝廷拥有绝对军事优势的情况下,余阙竟成孤军奋战。朝廷不援,同列坐观,反映出元末严重的政治与社会弊病。安庆破后十年,元廷倾覆。人们反思元亡教训,以余阙殉难为视点,深刻批判与反思元末政治。有些批判,直指朝廷与皇帝。在批判中,彰显余阙个体的人格价值。

元末政治混乱,官场倾轧,政权几乎分崩离析,手握军权者拥兵自保,苟且偷生。士人们借悼念余阙,对此作深刻的揭示与批判。当时红巾四起,势若鼎沸。朝廷的高官、军队将领,却贪生怕死,敌至而遁,或望风而降。人们对他们已经完全失望,贾良在《余忠宣公死节记》写道:“承平日久,武备不修,一旦兵起淮、汉,为臣子者,或拥兵自卫,或望风而降,于是中原失守,而忠臣义士几何人斯?”谁是朝廷干城,能扶大厦于将倾?吕谦云:“群凶日夜相聚呼,近郊壁垒先逃逋。”守城者敌未至先弃城而逃,真是莫大的讽刺。对于余阙的奋力抗敌,本应同仇敌忾,却个个作壁上观:“彼列城之数十兮,各食足而兵完。胡不自奋于忠义兮,乃窃比于贺兰。谓怀禄以固位兮,可免死而偷安。”贺兰指的是贺兰进明,唐张巡在睢阳被围时,令南霁云乞师贺兰,而贺兰却不肯救援。而今守城元将还不如贺兰,不仅拥兵自重,见死不救,还暴虐黎庶,贪纵虐民,甚至与红巾军相勾结。余阙的存在,就像暗夜中的亮光,他生有辉光,死得壮烈:“若吾余公廷心,钟光岳之灵气,有文武之全才,方气运之盛,黼黻大猷,焕然可述;当多难之秋,战守之功,鲜有俪者。及夫援绝城陷,竟能秉节不屈,视死如归,尤人之所不能及。”官场的种种丑恶,更显余阙孤忠形象之高大。

造成如此局面的责任,当然在朝廷。余阙在《再上贺丞相书》已深刻揭示:“比观诸将,略无忌惮,拥兵不战,谁与相督?寇至弃城,无复问罪。不惟不罚,甚又赏之,迁官增秩之功无异。故贼之攻城如燎毛,兵之拓地如拔山。”朝廷的纵容使官员更加放肆,他们贪图享乐,谋求富贵,因循苟且,置朝廷安危于不顾;正直清廉、殊死抵抗的余阙不为贪暴者所容,自然会被抛弃。

周霆震对上述现象做了深刻分析。在《古金城谣》中借对余阙的赞颂激烈批评元末世风时弊。诗序写道,元朝军备废弛,“盗发徐、颍,炽于汉、淮”,红巾军势如破竹,蔓延诸郡,“北来名将,相继道殒。丞相出督,步骑直抵高邮,事垂成以谗废”,吏治腐败,朝廷多任用贪鄙庸才,这些人视民如草芥,“虚张战功,肆意罔上”,最终“民日以敝,盗日以滋”。在周霆震看来,表面似乎强大的大元王朝,内部早已腐烂虚空。一个没有灵魂的政权,必然迅速灭亡。

这种局面是如何造成的?元末人普遍认为,是由于教化的缺失。如周霆震所言,那些方面大员,“漫不省君臣大义”,这是致命的问题,这些手握重权,本应为国家干城的人,缺乏对于朝廷,对于天下的责任感。天下一旦有事,再强大的政权,也会分化瓦解。元朝的历史正是如此。而由科举出身的进士官员,在乱世中,则表现出铮铮大节,这正是读圣人书、道德涵养的结果。时人杨维桢就说:“至正初,盗作,元臣大将守封疆者不以死殉,而以死节闻者,大率科举之士也。”管时敏则以 “一时忠义属科名”概括。这从反面揭示了元朝治理的重大失误,后人也高度认同他们的看法,清人赵翼《元末殉难多进士》指出:“元代不重儒术,延佑中始设科取士,顺帝时又停二科始复。其时所谓进士者,已属积轻之势矣,然末年仗节死义者,乃多在进士出身之人。”他列举了以余阙为首的16位死难进士,然后说:“诸人可谓不负科名者哉,而国家设科取士亦不徒矣。”

在道德沦丧的元代官场,面对余阙的大节,诗人们感叹:“百年深雨露,一士独英雄。甲第声华旧,文章节概中”(这里“甲第”为“甲科”之意),“大节不可夺,斯为儒者俦”,“百战死城下,向来一书生”。余阙作为一名儒士,在忠节观念激励下,在大厦将倾、孤木难支、国家危亡之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守城不遗余力,殉国感天动地。诗人文章家洞察元末的吏治腐败、文教不行等社会问题,借余阙死事做深刻的社会批判。

余阙的人生经历无疑是一个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忠义之士的悲剧。元明之际的士大夫与余阙同处一个时代,感受着余阙的困境,各自进行着艰难的人生选择。余阙的殉难,引发他们强烈的心灵震撼,激发或喊醒着他们的道德感,进而反思自己的人生。

生活在明初的士人,经历不同,处境各异,有人遁迹山林,有人应征不仕,有人出仕新朝。这些人情况复杂,不可能一一介绍。这里尝试把他们分为三类,每类选一二代表作简单分析。一类是与余阙志同道同,而不能与余阙同有作为,因而自惭者。一类心恋旧朝但不得已而与新朝合作者,作为新朝人面对余阙而内心纠结。还有一类入仕新朝,颂扬余阙其实是颂扬新朝对余阙的表彰,借此为自己寻找心理平衡和道德解脱。

第一类以李祁、丁鹤年为代表。李祁为元朝进士,入明力避征辟,隐居山中,自称“不二心老人”。在《青阳先生文集序》中记叙了他与余阙的交往。两人为同科进士,李祁为左榜第二,余阙为右榜第二,在皇帝赐宴时接肘同席而坐,此时李祁“与廷心无甚相远”,之后李祁丁忧,沉沦下僚,而余阙“声光赫著,如干将发硎,莫敢触其锋。文章学问,与日俱进,如水涌山积,莫能窥其穾”,李祁“去廷心始相远”,再后,“遭遇时变,余以母忧,窜伏乡里,常恨不得乘一障以效死。而廷心以羸卒数千守孤城,屹然为江淮砥柱者五六年,援绝城陷,竟秉节仗义,与妻子偕死。生为名臣,殁有美谥,于是余之去廷心,又大相远矣。”自己与余阙的巨大差别,就是在危难中没能挺身而出,为国效死。同是元遗民的丁鹤年,元末避地四明,转徙逃匿,明初定居定海海边,“至顺帝北狩以后,兴亡之感,一托于诗。悱恻缠绵,眷眷然不忘故国”,所作诗文,“一篇一句,皆寓忧君爱国之心,读之不知涕泗之横流也”。他眼见亡国而难立寸功,没能追随余阙为国效力,在《过安庆追悼余文贞公》中,诉说着自己的感动与遗憾:感动的是,余阙殉国,“三千将士皆从死”;遗憾的是自己“愿为执鞭生不遂”,只能“临风三酹重沾缨”。

第二类以刘永之、王伯贞为代表。刘永之虽然没有在明朝做官,但也出于无奈同新朝合作。他于明初应征入京修礼乐,礼书成,以疾辞归。生活在易代之际,他的心态是复杂的,一方面朝廷的征辟难以拒绝,另一方面作为前朝人,君臣之义使他无法坦然出仕,复杂的心境下选择了应征而不仕,这种进退两难的心理也表现在了赞颂余阙的诗中,在《美余廷心元帅》中写道:“而我负奇志,早岁重周旋。何由吐寸画,抚剑当尊前。捐躯赴国难,庶以慰煩悁”,如果能像余阙一样为国捐躯,那就不至于如此烦闷,无奈又纠结。王伯贞表达的更为直接,他高度赞颂余阙守城时“力屈心逾壮,时危义不亏”。面对余阙,反思自身,他悲从中来:“高风不可及,题句写余悲。”

第三类以王沂、张绅为代表。王沂有《安庆谒左丞余廷心祠》,诗开头说:“百战孤城陷,先生独有祠。”“孤城陷”是旧朝时的无奈,“独有祠”是在新朝的宠荣。“已矣英雄死,伤哉国步危”,旧朝大势已去,英雄也无可奈何。“苹藻遗氓荐,松楸过客悲”,旧朝是一个悲哀的时代,留下的只能是悲哀。而后是改天换地,乾坤一新:

乾坤新历数,社稷旧陵夷。传入今朝史,歌余古乐祠。有怀因感激,千载重民彝。

其意已经主要不在赞颂余阙。尽管诗人与余阙生死两隔,但进入新朝,同享恩荣,这要感恩戴德了。因“重民彝”而重余阙,倒是揭示了事情的实质。张绅出仕明廷,他在赞颂余阙的诗歌中直接写道:“大明当天四海同,天子垂拱明光宫。旌忠敕赐将军庙,共道豳公胜夏公。”“豳公”(明朝对余阙的追赠)胜“夏公”(元朝的追赠),且新朝还为余阙建庙,是新朝对待余阙胜过旧朝。照此推理,余阙在天有灵,应以入新朝为幸。自己入仕新朝,是良禽择木而栖,于是在道德和心灵上,都获得了解脱。

这三类人,从政治态度、道德意识看,第一类最接近余阙,第三类离余阙最远,第二类处于中间。但作品的基调正好是反序:第一类自惭,第二类纠结,第三类堂皇。而读者的感受,却又不同,自惭者令人感动而起敬,纠结者令人同情而叹息,堂皇者只是堂皇其言,内心其实也很矛盾,他们的心理也是复杂微妙的。

余阙是一面镜子,三类人都在镜子里照见了自己。面对自己的形象,有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些可以在他们赞颂余阙的诗文中品读出来。

元明易代,新的政治环境赋予余阙以新的政治与文化意蕴。与元末肯定余阙个体的人格价值,批判社会,指斥朝廷相反,在入明的一部分文人笔下,余阙被异化为一个忠节符号,他所代表的文化意义,是士人对朝廷、对他所属政权绝对的忠贞。消解了个体存在的价值,强化的是政治依附性价值。明朝尚未立国,吴元年(1367)朱元璋就为余阙立庙,敕曰:“自古忠臣义士舍生取义,身殁而名存,有以垂训于天下后世。若元右丞余阙守安庆,屹然当南北之冲,援绝力穷,举家皆死,节义凛然。……自昔忠臣义士必见褒崇于后代,盖以励风教也。宜令有司建祠肖像,岁时祀之。”这道敕书,为明初赞颂余阙诗文定调。明初不少诗文,都聚焦于余阙死节的价值。如吴当《挽余忠宣公》:“纵然身活到今日,未必人生无死期。一片精忠元不改,男儿到此是男儿。”殉难似乎是一个不应错过的机会。入明出仕的徐谊写道:“舒州老全节,全死胜全生。”活着反倒没有意义了,生命的价值完全可以忽略。出仕明廷的韩守益云:“千年家世无华冑,一死声名重泰山。”吴伯宗赞颂余阙:“生死固关伦纪重,简编千古令名垂。”他们认为余阙死得其时,人生价值正因为殉节而得以实现。

从根本上说,明廷所表彰、祭祀的,明初文人所赞颂的,已经不是余阙这个具体的人,而抽象化一个殉节者。余阙已经变成一个符号,一个可以借以宣扬忠节、强化纲常的符号。如童冀《过安庆谒余忠宣公祠》所言:“余公东来植纲常,民心险固逾金汤。”“举室效节沉沧浪,声名日月齐辉光。新朝褒忠劝贞良,作庙秩祀严烝尝。”宋濂《题余廷心篆书后》有云:“其忠义之气可以惧乱贼,清恶厉,天地因之以位,君臣籍之以定”。韩守益也有诗云:“赖公大义扶名教,炯炯精灵不泯磨”。

历史有时就是如此怪异。余阙是元臣,他效忠元廷,但被朝廷无视。代元而起的明朝,则大力表彰他的忠节。在明廷看来,他效忠的是哪个王朝不重要,王朝的概念也抽象化了。元王朝与明王朝,都是王朝。作为臣子,就必须对他所属的王朝绝对忠诚。明王朝与前朝忠臣,错位匹配,也可构成一对“君义臣忠”的两美搭配。所以,一些仕明文人,在赞颂余阙的同时,总不忘颂扬明太祖朱元璋,颂扬明廷。“元网一解不可纽,天运将归大明主。……圣朝立庙显忠烈,千古流芳载青史。”著名诗人林弼在游览安庆时作《安庆府》诗,其中写道:“封墓昭圣德,建祠励臣忠。百年等一死,千古留清风。”他们赞颂明朝为余阙立庙,赞颂朝廷表彰余阙以推行教化、振励纲常。总之,朝廷是圣明的,皇帝是圣明的。余阙的价值,就在于以自己的死,为后代臣子树立了一个忠臣节士的典范,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忠于朝廷、忠于皇帝的典范。至于个体的存在与否,那是无所谓的。

还有人费尽心思挖掘朱元璋与余阙之间的关联。元明之际人所作余阙传记类文章6篇,分别为贾良《余忠宣公死节记》,宋濂《余左丞传》《元史·余阙传》,杨维桢《余阙传》,朱善《余廷心后传》,答禄与权《死节本末》,这几篇文章对余阙事迹的记叙大致相似,互有补充。但朱善《余廷心后传》有一则不见于其他文献的独特记载,记朱元璋传书赵普胜令其放行余阙买盐使者莫伦赤,并为其护行:

(至正十六年丙申)六月,莫伦赤市盐还龙湾,本朝(明朝)遣兵邀之。莫伦赤自称安庆使者,今上(朱元璋)闻之,曰:“余公元朝名臣,使当道皆若此人,天下岂有乱哉?”命诸军毋得侵掠,以礼宴劳而遣之,曰:“还告余公,善自为守。”且曰:“老赵在池州,素无仁心,恐汝去不能免也。吾以书与汝,至则以示其左右。”莫伦赤至池州,果为所扼。以书示之,赵省书曰:“但免汝一死耳,盐货不可得也。”悉为所掠,而莫伦赤遂得生还。

莫伦赤为安庆判官,余阙遣其市盐浙东。这则材料是说朱元璋传书赵普胜,使莫伦赤在途经赵普胜所据地池州时,保全了性命,朱元璋还在与莫伦赤的交流中赞扬了余阙。朱善在传记最后还写道:“抑吾于莫伦赤一事,又有以见主上宽仁大度,能成人之美如是,其成混一六合之功也,宜哉!”这篇传记作于1380年,我们已无从考证这则材料的真伪,作者要说明的只是一点:在余阙生前,已经得到过圣明皇帝朱元璋的关爱与赞扬。

易代以后官私对余阙的纪念活动仍在继续。吴元年(1367),朱元璋在安庆为余阙建祠祭祀开始,洪武十六年(1383),朱元璋令余阙侄婿李宗可陪祀,正德元年(1506),在余阙出生之地庐州设置祠堂,嘉靖年间增祀与余阙共赴国难的二十余人。在余阙的出生地合肥与殉节地安庆,修筑了五贤祠、青阳书院、余阙墓、尽忠池、风节井、大观亭等。这些褒崇行为,都是为了宣扬忠节,强化君权,顺便颂扬明廷及皇帝圣明。正统年间举人王谏道:“功勋幸遇皇明表,大节从来矢不违。”明孝宗时期的丁程云:“圣朝褒祀明如日,山水增光风烈殊。”这些诗文中的余阙,是一个遥远且高大的偶像,这偶像散发着光芒,但其光芒来自于皇帝神圣之光的照耀。

结语

在元明之际,士人颂扬余阙。由于身份不同,人生经历各异,以及现实政治的影响,他们的诗文中展现出多维度多元化的寄托。他们或表达伤痛之感,或诉说心绪,或批判社会,余阙的形象逐渐从情感载体向忠节符号演化。元明之际士人复杂的心态也在其中体现。

余阙是色目人,族籍是西夏唐兀氏,他自署“西夏余阙”。在元代,色目人是一个重要的身份。但在赞颂他的诗文中,这一身份被忽略了,另一个身份却被突显——儒士。这说明,就余阙本身说,作为进士,他的儒士身份已经超越色目身份,成为其主要身份色彩。而他的殉节,与儒者节义观深刻相关,而无关乎色目身份,正如清人顾嗣立所揭示的:“爵禄豢养之恩,不如礼义渐摩之泽。”就元代社会说,经过数十年的民族交融与文化融合,随着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深入,文化一体性意识已经形成,华夷观念已经比较淡薄,君臣之义远重于华夷之辩,色目身份不再受到特别关注。

545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5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丛林狐嗥楚氛起,胡马不饮长淮水。
将军梦断玉门关,死作大龙山下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5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过皖城吊青阳先生
维舟大江浒,揽梯登兹城。
哲人不复见,黄鸟悲且鸣。
高山尚岩岩,梁木何其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5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在诗文中展示的,是余阙御敌的不易,无人救援的艰辛,矢尽粮绝时的苦苦支撑,和余阙为国为民的鞠躬尽瘁。在他们笔下,余阙是有血有肉有情的人。他们关心、关注的,是余阙自身,感受的是余阙之死的伤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5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余阙作为一名儒士,在忠节观念激励下,在大厦将倾、孤木难支、国家危亡之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守城不遗余力,殉国感天动地。诗人文章家洞察元末的吏治腐败、文教不行等社会问题,借余阙死事做深刻的社会批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5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元末肯定余阙个体的人格价值,批判社会,指斥朝廷相反,在入明的一部分文人笔下,余阙被异化为一个忠节符号,他所代表的文化意义,是士人对朝廷、对他所属政权绝对的忠贞。消解了个体存在的价值,强化的是政治依附性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5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3-2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根本上说,明廷所表彰、祭祀的,明初文人所赞颂的,已经不是余阙这个具体的人,而抽象化一个殉节者。余阙已经变成一个符号,一个可以借以宣扬忠节、强化纲常的符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万

主题

105万

回帖

386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大别山峰和《中华诗人》杂志社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86518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3-6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老师!祝新春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6 11: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