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茶江钓叟的《归棹》
原文:
【正宫·醉太平】归棹 妻摇木浆,夫举渔纲。和谐渔得鲤盈舱,载归落阳。听他得意情歌唱,瞧他趣味葫芦仰,羡他无虑二郎扛。夫妇 辛甘共享。 点评: 此作的曲牌为《醉太平》,一名《太平年》,又名《凌波曲》,入正宫,作小令可独用。 全篇共八句,这么短的篇幅要想写出充实而有味的作品确实不容易。怎么样才能在短小的篇幅里写出有较高质量的作品呢?愚认为,谋篇布局要在先,用语遣词须精当。张炎在《词源》中论制曲时说道:“作慢词,看是甚题目,先择曲名,然后命意。命意既了,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本曲作者想来应是这样做了的。 我们来看,该曲的题目是《归棹》。“棹”,船桨也,引申为渔船。“归棹”,即归来的渔船。题已明,曲牌已选《醉太平》,接着就要“命意”,确定中心,然后全篇就得紧紧围绕它来展开,务使每句每字都不离题意,不脱主旨。 如何开头?古人谓佳曲之开头为“凤头”。凤之头甚美,喻之为曲的开头,说明曲的开头要漂亮,要能一下吸引读者的眼球。 “妻摇木浆,夫举渔纲”中的“渔纲”之“纲”,意为提网的总绳,“渔纲”用于此,则代指渔网。也有用“渔纲”来代指渔船的,如宋代姜夔《昔游诗·其四》“芦洲雨中淡,渔纲烟外归”中的“渔纲”亦即此意。从这两句看,这个头确实开得漂亮。说其漂亮,一是因为它句式整齐,对仗工稳;二是它为我们展开了一副生动的画面。碧波荡漾的水面,渔舟起伏其间,场面开阔,意境深远。一“摇”,一“举”两个动词用的贴切,将船上夫妻二人的不同动作准确地表现了出来。他们配合默契,辛勤劳作,谱写着一曲和谐的劳动者的颂歌。从结构上看,这两句又为下文作了铺垫,使得上下文衔接紧凑。 “和谐渔得鲤盈舱,载归落阳”,这两句紧承开头。正因为有了辛勤的劳动,所以,很自然地就有了“和谐渔得鲤盈舱”。“和谐”是对前面夫妻二人劳动时配合默契的赞美,“鲤盈舱”,则是辛勤劳动换来的结果。“鲤”,字面意指鲤鱼,而用于作品里并不一定单指鲤鱼,应看作是鱼的泛指。“载归落阳”,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紧扣题旨,重点落实在一个“归”字上。这句颇具想象力,渔船满载而归,时间已是傍晚,夕阳西坠,远看划动的渔船上,那落日贴近渔船,像是被渔船装载着向前驰行,晚霞似乎映红了水面。这是一副多么美丽的渔舟晚归图啊! 曲写到这里,画面是美了,但还少点味。于是,作者笔头一转,“听他得意情歌唱,瞧他趣味葫芦仰,羡他无虑二郎扛”,这三句把劳动者享受劳动成果的那种喜悦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作者先是从听觉写他得意地唱着情歌,再从视觉来写他架着二郎腿喝酒的神态,描写细腻入微,惟妙惟肖,令人称羡不已!从修辞上讲这三句是鼎足对,句子排列整齐美观。从语言上说,它通俗易懂,不失曲之本色。到这里,围绕“归棹”,该写的写了,该突出的也突出了,这中间的五句可谓之前人所说的“猪肚”,内容饱满充实。 最后一句“夫妇 辛甘共享”,为全曲的结尾。其中“夫妇”二字为衬字,加的也合适,使句意更加明确。尾要如何结?前人论之当“豹尾”。就是要结得响亮,能余音绕梁。前七句之叙写已经结束,此句之结语当属议论,是对前面所写概括性的点赞。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纵观全篇,此曲条理清晰,叙事完整,点面结合,重点突出,描写细腻,议论精当。在语言上通俗易懂,体现了曲之本色特点。要说不足,“瞧他趣味葫芦仰”一句若改成“看他开口葫芦仰”,就与前后的句子对得更工整了。 2015年10月15日于桂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