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犁
在南北朝时期,一姓宛的农民早起犁田,发现自己稻田里一夜间多了一座新坟。他虽然奇怪,却接纳了它,在耕田时还为它多留了一犁土,且让“留一犁”成了宛家的“祖训”,让宛家人一代一代地善待这个无名之坟。到了隋朝开科举后,宛家有人参加科举。 他在做题时,总有一位名叫“刘一雷”的影子相随其后,助其成功,并自称宛家对他有恩。宛家千思百想,才想到“留一犁”这件事上。宛家人金榜题名后,也不忘感恩,决定重修此坟。在修坟时,他们发现了坟中的随葬竹简。由竹简所载得知,此坟主人正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大诗人、大文学家鲍照。这让宛家人惊讶不已,并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宛家科考能高中,是有大诗人、大文学家鲍照在暗里助力。这缘于我们宛家善待了他的坟墓。看来善有善报,是冥冥之中的道理,不可以不信哦。 发现鲍照的坟墓,这可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便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村人纷纷前来参观,对鲍照的文学才华表示钦佩,同时也对宛家人的善行赞不绝口。他们感叹到:宛姓老农的所作所为正好证明了一条古训:善恶到头终有报。 自此,“留一犁”的故事便传将开来,一直传到今天,成为善恶有报、行善积德的生动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