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25-3-16 07:54 编辑
DeepSeek与书法.数字时代的艺术碰撞与融合
“深度求索”(DeepSeek),即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它致力于前沿大语言模型(LLM)及其相关技术的研发。在硅谷,DeepSeek早已声名远扬,被赋予“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这一独特称谓。近期,DeepSeek的热度持续攀升,迅速成为热门词汇,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已然成为该领域的标志性代表之一。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它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正逐渐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在此背景下,DeepSeek与书法艺术的邂逅,无疑将成为我们面对的全新课题。DeepSeek为书法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的结合,它能够模拟不同书法流派的笔法风格,生成个性化的书法作品。书法家可以输入文字内容与风格偏好,让AI生成草稿,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优化,从而提升创作效率,催生了“AI+书法”的混合创作模式。在书法教学领域, DeepSeek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它可以实时分析学习者的笔触力度、结构布局等,并且与经典碑帖进行对比,提供精准的反馈。这种个性化辅导突破了传统师徒制的时空限制,使书法教育更加普惠。
然而,DeepSeek的出现也给书法艺术带来了一些挑战。书法艺术的核心在于文字性与艺术性的统一,AI生成的作品有时可能会过于追求视觉形式,而弱化文字的可识别性,这可能会加剧当代书法“纯艺术化”的争议,甚至动摇书法作为“文字书写艺术”的根基。当AI能够批量生成高仿真的名家作品时,真迹的稀缺性与收藏价值可能会受到质疑,市场的价值评估体系也会受到冲击。如何定义人工与AI协作作品的“原创性”,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定价,都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DeepSeek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可助力书法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通过高精度扫描与AI修复技术,还原古代碑帖的原始风貌,并生成互动式教学资源。同时,AI翻译与跨模态生成技术还可能推动书法走向国际,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书法。但我们也要警惕,过度依赖技术可能会削弱文化内涵,稀释书法承载的历史深度与哲学意蕴。
在AI时代,我们需要对书法的本质和价值进行深入的哲学反思。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书法家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是“书为心画”的体现。AI虽然可以模仿技法,但无法复现书法家在创作时的情感和境界,至少在当前技术下还没有可能。因此,书法家需要更加注重作品的情感表达与思想深度,以区别于AI的“技术性完美”。
DeepSeek与书法的关系是复杂而多元的,既是挑战亦是契机。书法艺术需要在技术赋能中保持对文化根脉的敬畏,在创新中守护文字性与人性化书写的本质。我们期待,DeepSeek与书法能够实现更好的融合与发展,共同拓展书法艺术在数字时代的全新天地。
书法家要拥抱“菂敷”
■王世国
昨日,与一位驰骋在商海与公益两道的大佬欢聚,谈起人工智能时,只见他激情澎湃,眉飞色舞,用粤语重复说着:“的薮(dì xí ),菂敷!"看着众人一脸懵圈时,他才哈哈一笑道:“就是DeepSeek!”大家这才恍然大悟,谁叫梁文峰是广东人呢,用广州话叫这名字特爽! 这个春节人们走亲访友时聊天话题常常就是DeepSeek,说它会写诗,会作文,会画画……仿佛无所不能。而书法人听着心中不免暗想:它会书法吗?以后还有书法家吗?
人类文明发展始终与神学、哲学、艺术、科技相伴。艺术与科技代表着人类感性与理性的两极,两者时常激烈碰撞,却没有彼此毁灭,而是擦出绚烂火花。在西方,19世纪照相机和摄影技术的诞生直接“终结”了写实主义绘画,迫使艺术家改变创作方式和艺术风格,不再单纯再现和追求形似,而是更注重表达内心的主观感受、情感和思想,探索新的艺术表现语言和形式。黑格尔预见的“艺术的终结”并没有出现,印象派、达达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等新的艺术流派相继涌现。
同样,我国东汉造纸术的改进和纸张大量使用,使书法一举摆脱了金石、简牍、缣帛的局限,耸立起魏晋书法的高峰;而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使书法远离规整端正的楷书,以避免类似印刷字体,行草书法大行其道,并且开创了“尚意”书风,辉耀千古。
如今,人类文明发展又将面临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它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数字技术也必然会给艺术包括书法带来一场深刻变革。人们已经运用AI修复和数字技术,来处理和存贮数千年海量的书法经典,生成可以互动的方便检索和教学的资源,使我们能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学习借鉴书法经典和前人的经验。今天人们欣赏、临摹、学习、研究书法经典之便利,已经远超古代帝王,难怪有人喊出:“今天书法全面发展的水平,已经超越了古人。”其实,这并非狂妄自大,而是有现实依据。
在书法教学领域,已经研制出了书法教学的AI数字技术教学器具和软件,它就像一位随时在线、不知疲倦的老师,为学习者详细分析书法技巧,提供从笔画顺序到结构布局等方面的系统指导。它甚至还可以将经典作品的书写过程,生动鲜活地展现在学习者面前,使人对书法有沉浸式的真切体验,充分感受到书家当年书写时的情绪、笔意,展现书法的独特魅力。难怪我们时常惊叹一些习书的年轻人书法进步之快!
AI书法生成工具也将会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创作。由于它具有强大的从经典作品中集字的功能,它将“终结”那种工整、规矩和程式化、有规律可循的书法,使那些与甲骨文、金文、小篆、汉隶、晋唐楷书相似的书法和集字创作变得没有多少意义。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结合,AI将会模拟不同流派的笔法风格,书家只需输入文字内容与风格偏好,便能生成个性化的作品图像。这种“AI+书法”的混合创作模式,将极大方便书家创作时“试错”和优化作品,能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手感”和“心法”的体悟,实现自己的奇思妙想。
总之,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已经无法避免地“入侵”书法领域,势必带来艺术与科技、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不过,它无法取代艺术和“终结”书法,只会给当代书法带来创新发展的机遇。因为,艺术的本质是情感的表现和个性的显现,是艺术家自由精神的创造;特别是书法创作常常是“妙手天成”,随机生发,有“偶然”的效果,而这些恰恰都是AI不可能具有的。对于艺术家来说,AI永远只有工具意义,要大胆拥抱它,使它为我所用。当然,AI在书法领域的广泛运用也提醒我们,要更加注重笔墨意趣和性情的表达,努力创造鲜明的个性化符号特征,真正做到“书如其人”,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AI数字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DeepSeek为现代书法发展带来的契机
周正康
DeepSeek的出现,立即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下载并应用到各自从事的领域进行验证,其结果刷新了人们对AI智能的认知。惊叹之余,人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即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交由 DeepSeek系统去解决时,人脑还有哪些功能是DeepSeek系统无法超越的?在书法艺术方面,DeepSeek带来的发展契机和对书法家的挑战,将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从过去智能机器人能够使用毛笔进行书法书写的情况看,都只是停留在智能“复印”书写的阶段,它的前提条件是先得有需要书写的“书法图片资料事先置入指令程序中,然后智能机器人方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智能机器人无法跨越的,是像书法家那样去进行具有思想性的书法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工作,但它可以“复制”任何储存的书法家的作品,甚至根据这些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去完成“集字”。
而DeepSeek智能程序则在此基础上,有了跨越式突破,比如许多书法家们应用DeepSeek智能程序,专门向它提出了非常复杂而且难度非常高的书法理论方面的问题,DeepSeek智能程序都表现出智能化的逻辑能力,对答结论令人惊讶。 DeepSeek智能程序回答人们提出问题的最大特点,就是远远超出了人的思维能力,对待一个复杂问题的思考仅仅需要几秒的时间,其反应速度之迅疾,是人依靠大脑根本无法实现的。不少人晒出向DeepSeek智能程序提问的关于书法艺术、人文历史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对现代书法艺术家的综合评论,还是对古代书法家的人文历史关系的评价,甚至是对其换位假设置入现代文化环境中,乃至将如何“长粉丝”、增流量等,根据提问者的问题方向,DeepSeek智能程序都可以作出全面有深度的答复。
在学术领域,有些人员立马发现可以应用DeepSeek智能程序代写书法论文等,比如根据一堆书法图片资料,指令DeepSeek智能程序提交一篇书法作品评论文章,毫无难度。再有提供给DeepSeek智能程序一本书法批评论文集的资料,指令它代写一篇《序》,这是DeepSeek智能程序的特长。诚然,智能技术对于书法艺术而言,有利于书法艺术各种资料的整理,实现历史资料的智能管理,将人工从浩繁的资料整理工作解放出来,提高了资料使用的共享、快捷与方便等,但是消极不利方面也不应被忽视。在现代书法创作活动中,尤其是应对激烈的“展览竞争”内卷压力,一些人使用DeepSeek智能程序之便利集字临摹投展,人鲜用思考,能力退化,即使人展、获奖,能力又有多少提升?此外,智能程序可以生成大量的理论文章,不用人类思考研究,长此以往是否损害书法人才的培养?书法理论家存在的意义何在?这类文章一旦被书法类报刊发表,怎么界定原创和抄袭?难道还要增加“DeepSeek”系统查重检验环节?众多挑战都值得人深思。
既有「深度求索』更需「深沉思考+
施平
随着“深度求索”(DeepSeek)横空出世,世界变得更加精彩纷呈。一时间,包括书法界在内的艺术圈人士,纷纷学习、转述与探究“深度求索”强大无穷的科技功能。由此,基于不同坐标点对“深度求索”所引发的给人类带来无穷变革的可能性,生发各种见解。
有书法工作者认为,“深度求索”问世,给书法学习与创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本需要积几十年功力而成的创作风格,一时间几乎变得毫无独特性可言,只需按意念输人特定指令,AI刹那间即可生成相关文本图像,直接导致不同创作者的书作,可能形成“孪生兄弟”式的雷同。还有的书法家以为,“深度求索”为书法创作打开了一扇便捷而又显现万花筒般的美丽之门,通过“指令 -生图”的基础工作,艺术家即可比较方便地进入“x次加工创作”过程,最终形成自我满意且又与众不同、彰显个性化的书法佳作。
除了以上两种见解较有分歧的大众认知之外,当然还有少许包含对AI参与艺术创新全过程的更深邃思考。这不啻是件好事,对有志于自我革新与不懈进步的书法家来说,不妨沿着“笔墨当随时代”“与时俱进”等理念,主动深沉思考,伴随快节奏进步的时代脚步,与之和和美美地同频共振,敏锐捕捉并发现每个发展细节间的异同,着意迸发思维碰撞的火花,由此积极创作个性化强烈的书法作品,而其中的关键词,即“深沉思考+”。
AI时代的书法家,生逢历史大变革,必须热情拥抱“深度求索”,借力其所蕴含高科技的强大功能,写好自我独特的艺术创作美篇。
首先,着力提升自我理性与感性认知。前者为了有助于尽可能与AI的理性同步;后者则有助于在与AI“竞争”时,依仗人脑深沉思考能力而保持领先地位。以AI原理探究,其目前最缺乏的则是情感,它可以轻松自如地模仿前贤文学家的诗歌文赋,但决然写不出颜鲁公《祭侄稿》这样满怀悲愤激情的经典书法作品。当然也不可能创造类似二王这样笔下充溢情感的书法家的作品。书法创作贵在属于情感的文字化演绎,或者说是文字化的情
感宣泄。人最鲜明的功能是可以用情感使用文字,以艺术化的文字保存情感和经验,记录生活和历史,积累知识和思想。这是人之意义所在。
其次,着力锤炼作者“深沉思考+”的能力与行动力,大胆设想、脚踏实地,在凸显“人脑优势”前提下,基于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和艺术观,强烈发挥自我独特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比如,融合抑或借助AI高科技工具的特性思维,从不同的自我创意思考基点出发,创造出多风格面孔的书法作品,包括迥异的线条质感、字形结构、墨色组合、章法布局,以及碑帖融合、字体跨界等在内,由此
AI时代书法教师何去何从?
胡代林
近年来,AI人工智能技术大行其道,尤其今年的 DeepSeek、豆包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技术革新层出不穷,这是一个不可逆的时代进步与潮流。AI人工智能技术的大量涌现,势必给传统文化艺术带来巨大的冲击力。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谈“AI”色变,有人视之为新的发展机遇。不管怎么说,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积极面对,惧怕或“避而不见”显然不是对新技术的应有之态度。你看,AI人工智能与包括书法在内的传统艺术在悄悄地深度融合,可以预见的是会带来不少的发展机遇,如教学资源的丰富化和共享化,书法教师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协助课堂教学,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书法教师角色等方面的改变。处于人工智能时代的转型期,书法教师该何去何从呢?笔者试图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书法教师的角色定位要转变,不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随着AI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艺术领域的知识讲授和知识传递任务将逐步由人工智能承担,至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测验评分等,这些工作慢慢由AI辅助完成,有的AI甚至比教师完成得更快速、更精准、更高效。AI可以情绪稳定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可以提升学生应用新技术的能力。然而,教育是一份人与人相互影响的工作,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个过程是慢慢进行、潜移默化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工智能时代,授业、解惑这两项教师的基本职能可能被AI取代,唯有“传道”这件事,AI却无法完成。这里的“道”就是教师这一职业的核心价值一人性关怀、价值观引领和创造力培养,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取代。只有教师才能给予学生情感的共鸣、道德的感染、榜样的示范与关怀的体验。因此,教师不仅要会教书、上好课,更懂得怎样育人,注重培养学生习惯、引领学生价值观,注重学生心理、情感、人格发展,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
其次,书法教师要借助AI技术辅助教学,为我所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若我们拥抱AI,把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书法教育教学之中,构建出一套“AI+教师”的协同教学模式,能让教师变得更加强大。教师可以利用AI来进行教学资源的准备,比如教师在DeepSeek中输入:“帮我们编写《永字八法》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案与设计课件。”几秒之后,一份包含教学重点、教学流程与练习设计的教案、课件也就出炉了,还可以利用AI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但是,教师绝不能过度依赖 AI,更不能让AI代替教师思考与“传道”。因为无论是AI生成的教案、课件,还是练习流程,与课堂实际教学都会有偏差,所以,教师必须对AI生成的教案、课件以及练习进行修改与完善,让它更加实用、更加有效。AI只是教育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要学会用AI协助教学与辅导,用AI实施个性化的辅平,为课堂教学服务,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最后,书法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书法作品的创作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修炼心性的过程,追求“人书俱老”的境界。当前,书法教师除了学习相关书法技法、书法理论与先进经验之外,还需要主动学习AI相关知识,具备基本的人工智能素养,包括对人工智能重要概念、原理的了解和掌握,了解 AI技术在书法学习实践中的应用与推广。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书法教师还应积极将所学、所思、所感、所获应用于自己平时的书法教学与书法创作之中,充分利用AI技术进行书法教学方法整合,制定学科主题教学方案、开发学科教学资源,将AI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人工智能时代的悄然到来,书法教师角色面临转变,书法教师应着重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扮演好课程的开发者、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道德的引路人等角色,而不是只做一名教书法的“教书匠”。书法教师应是最具有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的,不是呆板机械简单的复制粘贴。只有我们拥抱AI技术,牢牢把握利用AI智能技术的主动权,有了辨别和应用的能力,才能发挥AI技术为书法教育教学以及创作服务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推动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