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25-3-29 09:20 编辑
【李武说赋】第一讲 骈赋和律赋基本句式写作
[color=rgba(0, 0, 0, 0.3)]原创 [color=var(--weui-FG-2)]第113期 鳌洲辞赋
2025年03月28日 23:05 江西
鳌洲辞赋作品集第一一三期 传播赋学 呈现精品 名家评赋 交流共进
赋赋
鳌洲
第一讲骈赋和律赋基本句式写作
骈赋,由骈文写成。“骈” 即成双、对偶之意,其以偶句为主体,极为讲求对偶与声律。日常所见不少辞赋作品,虽词语华美、文脉明晰,却难称佳作。究其根源,症结就在于句式失范,未能构成骈句。如此一来,既破坏了整体美感,又扰乱了韵的阵脚。 这一问题,不单是初学写赋之人易犯,许多久事辞赋创作的老手也常出错。在辞赋领域,有人肆意随性创作,全然不顾规矩章法,还标榜为创新。说实话,我将这类写法视作 “天马行空”,甚至堪称 “乱搞”。道理浅显易懂,就像写诗不遵循格律,那能叫律诗吗?填词不依照词谱,能算作词吗?那不过是打油诗、出律之文罢了。既然写诗填词都能严守相应规则,写赋为何就不能遵循《赋谱》要求呢?所以,写赋必须依照《赋谱》。 接下来,我会依据《赋谱》,着重讲讲骈赋与律赋基本句式的写作形式。至于写赋技法,《赋学指南》已有详尽阐述,后续我们可深入学习。可以断言,只要掌握《赋谱》与《赋学指南》知识,具备扎实古典诗词功底,多研习古人律赋,不出两年,必能写出出色的赋作。
赋的基本句子有一定的形式规定。我们叫它“四四句”、“六六句”或“四六句”、“六四句”。 1.所谓四四句,就是指由四个字组合的句子。如: “莫议高深,孰能揭厉”(唐卢肇《天河赋》)。 又如: “兰泽先暖,苹洲早晴”(唐王棨(qi)《江南春赋》 由两个四字句组成并且骈对。 2.所谓“六六句”,就是指由前面六个字,后六个字组合的句子。如: 斗暄妍于两岸,恨风霜于积水。(唐王棨qǐ《江南春赋》) 3.所谓四六句,就是由前面四个字、后面六个字组成的句子。如: 几多嫩绿,犹开玉树之庭; 无限飘红,竞落金莲之地。(唐王棨qǐ《江南春赋》)。 又如: 秋夜弥高,宛在金波之侧; 晴光半露,遥当玉叶之前。(唐王棨《芙蓉峰赋》) 4.所谓六四句,就是前面六个字、后面四个字组成的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将“四六句”反过来,成了前面六个字,后面四个字组成的句子。如: 朝日耀而争鲜,岚光欲拆; 秋风击而不落,秀色长浓。(唐王棨《江南春赋》) 又如: 空三楚之暮天,楼中历历。 满六朝之故地,草际悠悠。(唐黄滔《秋色赋》) 上面这些句子,组成偶句后,很像我们所说的对联了。在辞赋中我们叫骈句。在辞赋的写作中,古人从上面几种基本句式中,演变出几种不同的隔句句式:有轻隔句、重隔句、密隔句、疏隔句、平隔句、杂隔句六种。因为骈句在辞赋中占了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所以叫骈赋。
按照《赋谱》的分类,赋文的基本句式有紧句、长句、隔句、壮句之分;另有漫语(漫句)、发语、送语的应用。以后将分别讲解。
(一)紧句的写法
紧句,即四字句。此类句式如四言古诗,整齐紧凑,读来朗朗上口,音韵铿锵。可两句押韵,也可四句押韵;必要时,还可句句押韵。作者可根据其所表达的感情和文理需要作出抉择。这种句式应用最广,可用于赋文开头,亦可用于段落之中,或者段落的结尾。 首先,我们以唐伯虎的《言怀》七律为例: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
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我们变换一下形式,就成了下面的四字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四句: 笑舞狂歌,花中行乐。 漫劳海内,谁论腰间。 诗赋自惭,众人多道。 这样两个四字句组合就成了辞赋中的紧句骈,需押韵。下面再看看唐伯虎的《题沈石田壑舟图》: 洞庭有奇士,楼室栖云霞; 窗榻类画舫,山水清且嘉。 我们变一下: 洞庭奇士,楼室栖霞。窗榻画舫,山水清嘉。 这是两个紧句骈句了。且押了韵。一首完美的诗,就变成了辞赋中的两个紧句骈句。 在古赋中,紧句的平仄和对仗也是十分严密的。 如:愈碧吴山,偏清汉水。(唐黄滔《秋色赋》) “愈碧”对“偏清”;“吴山”对“汉水”在词性上、平仄上都相对。 又如(唐)王棨(qǐ)的《江南春赋》:“物盛一隅,芳连千里。斗暄妍于两岸,恨风霜于积水”。 “物盛”对“芳连”,“一隅(yú)”对“千里”。 这里,“物盛一隅,芳连千里”四四句就是紧句。 “里”字是韵脚点,与后面句子的“水”押韵。 再如:(唐)周针《登吴岳赋》“既臻顶上,用视天倪。雁塞殊小,峨眉甚低”。就是紧句。“倪”与“低”都在《平水韵》中的八齐平韵中,同韵。从中可以看出,紧句的韵脚,要与后面句子的韵脚同在一个韵上。
(二)长句的写法
长句,跟我们平时写的律诗差不多。即五字以上的句式,多有六字句、七字句,甚至可以八字句,九字句等。 1.五字句 五言的诗句或者骈句,都是四言的基础上加字而成的。不同的是,五言诗是向后面或者中间加字,并且不用虚词。而骈句是向前或者中间加字,并且中间加的字是虚词。 如唐郑锡的《日中有王赋》:“偶圣则呈祥,逢昏则显咎”就是由四字句中间加个“则”字虚词而成。 如唐丁春泽《日观赋》“思煦妪之义,穷造化之精”。 同样,这句是加了个“之”字虚词而成。 “曜灵起瑞,明被于有截;垂光烛地,运行而无穷?”就是由“明被有截”中间加了个“于”字而成了“明被于有截”五字句;由“运行无穷”中间加了个“而”字成了五字句。“于”和“而”都是虚词。 如果将“于”和“而”字去掉,就成了“曜灵起瑞,明被有截;垂光烛地,运行无穷?”就成了“紧句”的形式了。但是,中间用分号后,就不是紧句而是隔句了。下节课我们再讲隔句。这里只是告诉大家由四字句变五字句的问题。 那么,我们将五绝的句子用在赋中算不算五字句?根据我的经验,偶而用一二句问题不大。用多了就诗味重了。 2.六字句 我们先看诗句: 净几横琴晓寒,梅花落在弦间。我欲清吟无句,转烦门外青山。(杨简的六言诗《无题》) 广平作梅花赋,少陵无海棠诗。正自一时偶尔,俗人平地生疑。(陆游的六言诗词《杂兴》) 再看赋句: 唐王棨(qǐ)的《曲江池赋》“浮北阙以光定,写南山而翠横”就是由五言诗句“浮北阙光定,写南山翠横”中间加虚字而成了六字句。 又如:唐滕迈的《庆云抱日赋》中的句子为例: 其赋句为:“丽碧霄以增媚,捧金乌而徐飞”。如果去掉两句中间的虚字,就成五言诗句了:“丽碧霄增媚,捧金乌徐飞”。 例:彼穷高之极远,此有进而无退。(唐丁春泽《日观赋》) 上面是由五言诗句变为六字赋句的写法,都是在中间加上虚字。可见,六言诗句和六字赋句存在的不同就是诗句不带虚字,而赋句带虚字。 3.七字句 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的诗《登金陵凤凰台》) 赋句则是: 地上落红渠之态,烟中吟玉笛之声。(唐黄滔《秋色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的诗《登高》) 如写成赋句:风急天高之猿啸,渚清沙白于鸟飞。 4.八字句 如: 将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加个虚字,成: 风急天高兮猿啸哀,渚清沙白兮鸟飞回。这就是辞赋的八字句了。 同样,将李白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诗句也加个虚字,成: 吴宫花草而埋幽径,晋代衣冠则成古丘 这也是辞赋的八字句。 例:松柏风高兮岁寒出,梧桐蝉急兮烟翠死。(唐黄滔《秋色赋》) 5.九字句 如: 粲兮若组绣之萦宝镜,翊(yì)兮若申甫之相明君。(唐滕迈的《庆云抱日赋》) 又如: 上下逦迤而九疑失翠,旁侧参差而五岭迷烟。(唐王棨(qǐ)的《芙蓉峰赋》) 九字句有个规律大家一定要记住:就是七字诗句前面加字而成,并且末尾节奏是两个字或连续四个字。 大家可以看出,除了紧句外,从五字句到九字句,都是在中间加了个虚字。 所以,辞赋中凡是五字以上的句子,要在中间加个虚词。 这里还是要说明一下,将诗作为例句,是使大家对诗词演化为辞赋的内在关系,诗句与赋句还是有区别的。有的人生搬硬套,写出来的赋也就成了“诗味过重,赋味不足了”。以后会谈到这个问题。
(三)隔句的写法
所谓隔句,就是由分号分开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对句。隔句有轻隔句、重隔句、密隔句、疏隔句、平隔句子和杂隔句六种。古人也有将隔句叫“隔对句”的。 隔句是由四个句子组成,两个句子为一组。我们暂且将前两句定为第一组,后两句定为第二组,那么,第一组的前一句用逗号,后一句后面用分号。第二组前一句后面用逗号,后面用句号。形成如下形式:XXXX,XXXXXX;XXXX,XXXXXX。这就是一种标准的四六句的隔句。 在隔句中,标点符号的应用很重要,一是韵脚处一定要用句号。二是隔句前半句与后半句用分号隔开来。三是我个人认为少用或不用顿号,为什么?以后再讲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还是以唐伯虎的《言怀》七律为例: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 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我们从形式上将诗句改写一下,成四六句: 笑舞狂歌,花中泻以皓月; 漫劳海内,腰间谁因金钱。 工夫些须,诗赋自惭之者; 心头莫损,众人道我于仙。 我们将它连起来看看: 笑舞狂歌,花中泻以皓月;漫劳海内,腰间谁因金钱。工夫些须,诗赋自惭之者;心头莫损,众人道我于仙。这样一来,一首诗词就变成了赋的形式。 再如唐伯虎的《题沈石田壑舟图》: 洞庭有奇士,楼室栖云霞; 窗榻类画舫,山水清且嘉。 同样改写一下,就成了: 洞庭奇士,楼室栖以流霞; 窗榻画舫,山水且以清华。 这样也成了四六隔句。 这说明,我们在写赋时,如果按赋句的形式写,就由诗的句式变成了赋的句式。懂得这个关系, 再结合下面古人的赋句,就不难理解了。 如:晴岚远岸,红开东壁之花;落日孤舟,绿到西家之水。(汪履基《饮马投钱赋》) 全句在词性上是相对的: 晴岚对落日;远岸对孤舟;红开对绿到;东壁对西家;花对水。 全句在平仄上也是相对的: 晴岚:平平,落日:仄仄;远岸:仄仄;红开:平平;绿到:仄仄;壁:仄,家:平;花:平,水:仄。 又如: 千颗匀圆,冷湿苍苔之院;五更滴沥,凉沾白苎之衣。(曹仁虎《秋露如珠赋》) 句中:千颗对五更;冷湿对凉沾,苍苔对白苎(zhù);院对衣。 为什么古人将隔句说成隔对句?个人认为,因为赋也是由诗词演变来的,它保留了诗词的对仗特性。 1.轻隔句的写法 轻隔句—— 即四六句,上句四字,下句六字,上轻下重。轻隔句是辞赋的主要句式之一,用量很大,因此有人把赋称作四六文。 如:光连月窟,何惭媚以怀珠;影照天津,岂愧净而如练。(唐卢肇《天河赋》) 又如:分晖爽亮,向晓色而亭亭;远势纵横,带秋光之耿耿。(唐王损之《曙观秋河赋》) 2.重隔句的写法 重隔句—— 即六四句,跟轻隔句正好相反,上句六字,下句四字,上句重下句轻。重隔句亦赋文中常用的句型之一。 如:偶来泽畔人家,半篱红影;若问山中奴婢,几树黄苞。(金国莹《洞庭橘柚赋》) 全句是对偶的: 偶来对若问;泽畔对山中;人家对奴婢;半篱对几树;红影对黄苞; 又如: 不是情如秋薄,但许飘零;总教恨比河深,几多慰恤。(吴襄《七夕赋》) 全句也是对偶的: 不是对总教;情对恨;如对比;秋薄对河深;但许对几多;飘零对慰恤。 从上面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词性上和在平仄上也是相对的。 3.密隔句的写法 密隔句—— 上句五字以上,下句六字以上。或上句六个字,下句七个字。上句字少一个,下句多一个字,上句和下句的字数差距较小。 下面是上句五个字,下句六个字的句子: 如:徵老聃(dān)之说,柔弱胜于刚强;验夫子之文,积善由乎驯致。(赵蕃《溜穿石赋》) 又如:若用之交战,则摧敌而先鸣;若用之草圣,则擅场而独步。(白居易《鸡距笔赋》) 下面是上句七个字,下句八个字的句子: 如:咏团扇之见托,班姬恨起于长门;履坚冰以是阶,袁安叹惊于陋巷。 以此类推,也可写成上句七个字,下句八个字的句子。从这里看出,上句从五个字起,可以到七个字,而下句则可从六个字起,可以到八个字。为什么上句要从五个字起?因为上句为四个字的属于轻隔句了。 4.疏隔句的写法 疏隔句—— 上句三字,下句不限字。 如:耸其身,形婉婉而莫犯;举其首,势娇娇而靡亢。(白居易《汉高祖斩白蛇赋》) 又如:没于地,我则取戒于明夷;登于天,我则呈形于大有。(郑锡《日中有王字赋》) 5.平隔句的写法 平隔句——上下句字数不限,但上下句字数要一样。四四句、即五五句、六六句、甚至七七句、八八句等。 四四句: 如:鸥屿残照,渔家晚烟;潮浪渡口,芦笋沙边。(唐 王棨《江南春赋》) 双如:遥瞻魏阙,迥立烟峦;疑超洞府,谓在天坛。(唐 周针《登吴岳赋》) 五五句: 如:进寸而退尺,常一以贯之;曰往而月来,则就其深矣。 六六句: 如:言悦于目前者,不见跬步之外;论难于耳顺者,有以百年而兴。(宋 苏轼《明君可以为忠言赋》) 这里四四句要注意一点,四字紧句与四字平隔句的区别。这是书上没有答案的,是本人在写作所感悟的。如“小山桂树,权奇可比。丘林桃花,颜色相似”这句,如果“比”与“似”字处押韵,且“比”字后面用句号,那么这句就是紧句。如果“比”字处不押韵,如我们将“比字”改成“争”字,如:“小山桂树,权奇可争;丘林桃花,颜色相似”,后面用分号,这句就是平隔句了。记住,隔句的上句下与下句是用分号隔开来。所以,判断四四句是紧句还是平隔句,一是看它韵脚处是否押韵,二是用不用分号。 6.杂隔句的写法 杂隔句——上句四字,下句五、七、八字;或上句五、七、八字,下句四字。 如:“空庭欲曙,通宵之瑞露盈盘;幽径无风,一片之春冰在地。”(浩虚舟《盆池赋》),这是前面四个字,后面七个字的。 又如:“腾辉于鸳鹭之行,若离若合;委照于熊罴之旅,或友或群。”(王起《庭燎赋》),这是前面七个字,后面四个字的。 “有汉宣之贤,充国得尽破羌之计;有魏明之察,许允获伸选吏之公”(宋 苏轼《明君可以为忠言赋》)这是前面五个字,后面八个字的。 从上面可以看出,如果是前面是四个字,后是六个字,这就成了轻隔句了。所以把后面是五个字或七八字的划到杂隔句中了。同一道理,反过来前面是六个字,后面四个字的句子就是重隔句。所以,把不属于轻隔和重隔的隔句,归属到杂隔中。 也就是说,凡不属于轻隔、重隔、疏隔的其它隔句,都归于杂隔句。
(四)壮句的写法
壮句。即三字句,一般由两个三字句组成,也可由四个三字句组成。偶尔用之,画龙点睛,活泼醒目,具有装饰美化作用。它多缀于发语之后,不宜多用。一篇中一般用上一、二句就可以了。有的则全篇没有壮句。 如:尔其顺元辰,体干德,赫容卫之森肃,俨宸位之恭默。(唐 陆贽《冬至日陪位听太和乐赋》) 如:蓄锐气,候歌诗。初听采蘋之章,共调白羽;次逞穿杨之妙,忽纵青丝。(唐 元稹《观兵部马射赋》) 如:“霁氛雾,扫烟虹,地涯静,天宇空。”(唐)郑锡《日中有王字赋》这是完整的两句壮句,“虹”和“空”押韵。可不与后面的句子相连而单独成立。 如:“惜佳节,纵良游,兰桡锦缆以盈水,舞袖歌声而满楼”(唐)王棨(qǐ)的《江南春赋》。前面六个字就是一句壮句,与后面的长句连意。“游”字押后面“楼”字的韵。 再如:(唐)周针《登吴岳赋》:“由是邈崖谷,遂樊跻(jī),入云霭,出尘泥”。“跻”与“泥”同韵。 壮句在使用中几点应该注意的事项: 1.壮句也要平仄相对,后面这句的韵脚点要押韵。 2.不宜有三连平或者三连仄。 3.壮句按照常规,尽量不要有虚词。 4.在一篇赋文中一般用一至三次,不能连用,一段中最好少于或等于一次,若连用过多,则壮之有余而宽疏不足。因为赋是一种需要高声朗诵的文体,对朗诵气氛而言,需要句式上的配合才能尽得其妙。 5.一般壮句前通常需要辅以引发、承接及过渡词语,如以上例句中的“观夫”“所以”“复若”等就是提引词。 6.壮句一般不宜开篇或在段头使用,适于需要表现紧张壮阔处。
(五)散句的写法
散句,也叫漫句。即不要骈对的句子,字数不限。但最后一字必须押韵。有很多人写散句时忽视了这一点。(韵字后面如果还加了虚字的,这个虚字可不押韵)。 如:是以羲轩等美,唐虞齐盛,故当辉烁于帝图,不然何以应千年之圣?(唐 陈山甫《禹凿龙门赋》) 又如:则斯楼也寂寞空存,安得往来沾襟而稽首?(唐 郑渎dú《吹笛楼赋》) 噫!何以致圣功之然哉?从民心而已矣。(宋 范仲淹《用天下心为心赋》) 再如:懿其冰清玉质,处世为人而厚德清名也!(李武《栀子花赋》) 乃至梅兰逸韵,君子之情;杨柳婆娑,暖春之节。而更谙山茶之美,兼前者之长而显角立隽杰也。(李武《茶花赋》) 很明显,“处世为人而厚德清名也!”和“兼前者之长而显角立隽杰也”都不是骈句,前面这句10个字,后面这句12个字。所以,散句不要求与前面的句子字相同。也就是说,散句字数不论多少。但有一点,韵脚要在同一韵上。如:“杰”字与前面的“节”是同韵的。 另外,有的四字句很像紧句,但实质上是散句,如何区别?关键一点,就看它是否骈对,如骈对则是紧句,不骈对就是散句。
-END-作者简介
李武,1950年出生,江西萍乡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西省诗词学会辞赋专委会副主任、萍乡市诗词学会副会长、鳌洲辞赋社荣誉社长。曾获2019年度中国诗歌春晚十佳辞赋家称号。著有《李武辞赋集(上下)册》、《闲细词集》、合著《萍乡三友辞赋选》。辞赋作品多有全国征文等级奖及勒石刻匾。
鳌洲辞赋
[color=rgba(0, 0, 0, 0.3)]阅读 174
写留言
留言
翰林编修宋
浙江刚刚
学习,欣赏,讲述精要,惠及赋坛,赞,问好李老师,顺颂安康!
未精选,仅作者可见
[color=rgba(0, 0, 0, 0.9)]已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