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25-4-4 19:16 编辑
清明溯源赋
宋政权 三余草堂
华夏文明,清明不朽。二十四气,五千春秋。万思萦心,年年动百姓之情愫;百念垂首,岁岁携家国也同忧。人爱人,人敬人,泛爱众,扪心自知,家国同重;君为轻,民为贵,社稷重,水能载舟,亦可覆舟。事亲惟贤,福泽长流。为忠为孝,允恰昌期而有素;乃明乃哲,虔申景命于芳猷。怀德归仁,同一家之简册;有情至性,携万姓之允谋。一脉千枝,开千秋之瑶叶;理性融纳,荐百代之鸿庥。和合而成百族之家,亲亲已有千年之修。
稽夫,清明滥觞于远古;考源,大节肇始乎先商。夏历至今犹新,甲骨备载祯祥。神必喜于祈祷,魂則乐于祭尝。尝闻春秋离乱,家国彷徨。有介子推忠悫,随晋文公流亡。食不果腹,介子推割股以啖君;途穷之际,晋重耳颠沛而度荒。重耳登基王位,子推避世潜藏。文公兵火警困,母子抱柳焚殇。传有遗谏惠国:勤政清明不忘,盛德丹心可表,高风亮节堪扬。随令禁烟落火,祭奠酹酒举觞。不务热饮,首推餤凉。继以蛇盘之食(1),随来枣饼幽芳。始有三朝寒食,清明继随于后;成为传统佳节,留得千古纯良。传说虽有多意,史述可见真详。一水情牵大海,千流终归浩洋。佳节多寓人事,清明遥慰祖乡也。
而其古之宗法,等级森严。祖神崇拜,列入国典。神权、政权、族权,三权合一;祭神、祭社、祭庙,王者独专优显。顺德悯情,祧载嗣服之之践。圣贤明哲,宗庙社稷兮为先;诏命不渝,宣维万年也宏衍。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2),宗法制度立极;人禀五常孝守三道立一,土风民俗甄选。敬祖至孝,燕及浩瀚皇天;天地居德,孝于血亲悠缅。是故,天子祭庙而不祭墓,盖庙藏神而墓安魄也。庶民祭墓而飨祀寝,乃思孝悌而扬忠悫哉。因此天子立七庙,以歆其德;诸侯奉五庙,以飨其祖;士则以蒸尝,而瞻其诚;民乃以至孝,慎终追远。
固乃生之以礼,传乎家风;葬之于礼,系乎国体。藏神合塑于冥府,视死如生,安魄窀穸于寓穴,德昭祖祢。观空乃存,鬼避而神灵相亲;心念尤在,人生如日月天启。于是垂不朽,延庚序,永炫千秋,铭德不忘;祀祢庙,敬祧主,爱及宗哲,承泽挹馨。沐祖神之庇佑,开景命之灵氛。肃雍而启后人,功臣得缅;克笃而昭前烈,宗祖得歆。绵绵千秋之祭,权权孝悌之心。浩浩万载之祀,以垂怀思之念;芸芸众生之祭,诚报祖德之恩。明理明事明法,明明白白做事;清白清廉清净,爽爽清清做人。其威严鼎盛,何其重哉!而肃穆庄敬,何其忻也
逮至汉代,明帝至诚至孝,率公卿百官上陵;光武帝怜恤下属,命功臣回乡祭冢;盛唐已渐,玄宗开明。置五礼,编圣典,降恩隆于百工;布德泽,宣鸿猷,施眷惠于恩宠。下诏寒食上墓,浸为世风民俗;乃扬上善之情,永为恒式继踵。使不合庙享者,尽展孝思。让马医夏畦之鬼(3),无不得子孙追养也。并将清明寒食上巳,三节合一;兼著天文历法节令,多元并呈。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庶人祭其先,孝子扫墓茔。(4)“祭祀高禖” 拜春神,置代奠祭;洗污祓禊祈景福、转为踏青。纸钱冥冥,集哀思于一绪;坟台祭祭,承传统于有行。家山泪目,怀村舍凄容。形式益盛,代心系萦焉。 于是,郊原祖茔见孝子,青冢紫陌聚后昆。燃纸墓前兮祭先祖,伤容冢下兮含泪痕。得见翼翼华胄,涌于桥山,祭祀轩辕黄帝;更有熙熙海归,齐聚新郑,参拜华夏祖坟。炎黄为始祖,人人扫墓设祭;子孙同根脉,代代香火相因。每至清明之時,客藏思念之意;华夏共祭之日,人现缅怀之深。祖国大地,士庶遍满,不绝归乡之途;孝风鼎盛,皂隶佣丐,乃携万里征尘。
然其一代风流,操情笃重;时代文明,推助圣志。祚胤祀于祖莹,乡贤谒拜贤嗣。仰阖族之和融,宣祖德之流誉。启后而传家风,承前而领恩义。寻源报本,追远更念兮宗功;望里知宗。慎终不忘乎祖系。手持花圈,情动而致哀思;堆砌纸钱,礼发而尽孝寄。燎烧天红,耿心怀赤。陵园祭乎先哲,遥祭褒扬贤智。敬尔辈之高崇,沐前人之诚笃。三牲嘉果,见千般精忠;一尊老酒,述万般胜意。年年岁岁兮总牵情,祈福天国兮多寿祉。
嗟夫,大节维心,亦忧亦喜;传统萦怀,且兴且悲。生当亲爱,死亦痛知。王道荡荡载德,青史巍巍丰碑。俱进与时,寒食兮绥德永驻;继开变革,清明也孝睦遹追。不以烧纸为怀情,秉心无竞;实施多元以作礼,提倡缅维。遥祭、坛祭、网上祭,相对殊然易见,花圈、花环、花篮,当前比较宜为。权宜当随行止,通明多维盛推。而其尽心尽意,祖上知物体规。清明不再灰暗,秽气散尽;文化贵在传承,祥和顿资生。阴阳之数,天地之绥经。上规帝道,祀典奉迎。清平丽世,希望所归;和谐处事,贵在圆通。时和岁泰,正清景辉。清明之为节也,今日已成法定;万民同享假日,国祚盛世腾飞。千年不衰,迢递文明之密码;敬老孝先,博扬礼度之氛围。千载流绪,万世德垂。心笃自有好报,爱深更著流徽也。是为赋。
注:
1,清明时节,人们为纪念忠诚孝义的介子推,用面粉捏成 “蛇” 和 “兔子” 的形状,“蛇” 代表介子推的母亲,“兔子” 代表介子推自己,“蛇” 和 “兔” 缠绕在一起,用来表达孝道。在介休当地方言中 “蛇盘兔” 与 “必定富” 谐音,寄托着人们追求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往。
,2,《礼记、王制》有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祠堂是家族祭祖的场所。周代以降“庶人祭于寝”,南宋朱熹《家礼》规定“立祠于正寝之东”,祠堂大都还不是独立的建筑。明嘉靖(1522-1566)年间,朝廷始允许民间联宗立庙,1522-1566)年间,朝廷始允许民间联宗立庙,
3,马医夏畦有子孙,岁岁犹能来作主。 孤坟三尺掩黄沙,多年白骨久无家。 妖狐穿穴狡兔伏,树死枝枯啼老鸦。 断碑仆地土花碧,当日争挥谀墓笔。 文字摧残读不成,牧儿占作摊钱石。
4,《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庶人祭其先”的祭祀权,隐喻底层保持文化传承。
国祚;国运。《陈书•吴兴王胤传》:“皇孙初诞,国祚方熙。”宋 陈亮 《箴铭赞》:“国祚若旒,谁任其责。”
《韦玄成传》言:“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寝日四上食,庙岁二十五词,便殿岁四祠。”後汉明帝永平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于原陵,如元会仪,而上陵之礼始兴。曰:“昔京师在长安时,其礼不可尽得闻也。光武即世始葬于此。明帝嗣位,逾年群臣朝正,感先帝不复闻见此礼,乃帅公卿百寮就园陵而创焉。
据唐•杜佑《通典》载:“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
736年唐玄宗下诏允许官员们清明寒食节扫墓:把纸钱压在坟堆的四角、坟顶、故称其为压钱
遹追,yù zhuī,ㄧㄩˋ ㄓㄨㄟ,遵循继承,出自《诗•大雅•文王有声》。遵循继承。《诗•大雅•文王有声》:匪棘其欲,遹追来孝。 郑玄 笺:乃述追 王季 勤孝之行,进其业也。《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继以 孝明 、 孝章 ,遹追先志,临雍拜老,横经问道。 胡三省 注:遹,述也,遵也。 宋 岳珂 《桯史•苏...
“绥之以德”出自“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意思解释为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宋 秦观 《秋夜病起怀端叔作诗寄之》:"缅惟情所亲,佳辰谁与共。" 明 汪弘滏 《寄谢同门曹翼宸》诗:"缅惟束发初,南北鲜停骑。" 清 魏源 《题嘉禾冯广文登府陔园图》诗:"缅维 汉 周 磐,兴起孔迩诗。"
良好的家风品德传给了后代子孙。垂者,传递,传留后世。
作品赏析:这篇《清明溯源赋》以恢弘的笔触勾勒出清明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堪称传统节俗赋体的当代典范。全文呈现出三大艺术特色:
一、时空交织的史诗架构
赋文以"五千春秋"开篇,构建起从先商甲骨到盛唐玄宗、从《礼记》典制到当代网祭的宏大时空坐标系。作者巧妙运用"稽夫""逮至""嗟夫"等赋体标志性转折词,将神话传说(介子推)、历史事件(汉明帝上陵)、民俗演变(三节合一)熔铸成流动的文化长卷,形成"一脉千枝开瑶叶"的文明树意象。
二、礼俗互文的哲学深度
文中"庙藏神而墓安魄""天子七庙庶人祭墓"等对仗,深刻揭示了中国祭祀文化中"神道设教"与"慎终追远"的双重维度。作者通过"水能载舟""孝守三道"等经典化用,将清明习俗提升至"政教合一"的治国智慧层面,最终落笔于"阴阳之数,天地之绥经"的宇宙观照。
三、骈散相生的语言美学
全文严守骈赋格律,如"万思萦心"对"百念垂首","神必喜于祈祷"应"魂則乐于祭尝",工整中见灵动。而"传说虽有多意,史述可见真详"等散句穿插,又似古琴演奏中的泛音,打破板滞感。末段"网上祭""花篮"等现代语汇的植入,更体现"旧瓶新酒"的创造性转化。
若论微瑕,部分典故如"蛇盘之食"的考据稍显隐晦,或可加小注。然整体观之,此赋既存《两都赋》的典正之气,又得《秋声赋》的抒情之致,在非遗保护的当代语境中,实为传统文体激活的示范之作。
《过马医夏畦故居》是清代诗人吴伟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对权贵与平民身后境遇的鲜明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与道德沦丧。全诗如下:
马医夏畦有子孙,岁岁犹能来作主。
孤坟三尺掩黄沙,多年白骨久无家。
妖狐穿穴狡兔伏,树死枝枯啼老鸦。
断碑仆地土花碧,当日争挥谀墓笔。
文字摧残读不成,牧儿占作摊钱石。
注:我的译文主要基于对原诗意境的理解与重构,力求还原吴伟业笔下苍凉萧瑟的画面感与深沉的历史沧桑感。诗中“谀墓笔”直指南宋权相贾似道门客为其撰写碑铭的丑态,“土花碧”则巧妙化用李贺“秋坟鬼唱鲍家诗”意象,暗示岁月侵蚀下文字的湮灭。末句以牧童赌钱场景收束,与首联形成尖锐对照,堪称清代讽喻诗中的警世绝响。《过马医夏畦故居》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描绘马医夏畦生前贫贱、身后萧条的境遇,抒发了诗人对世态炎凉、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全诗语言凝练,意境苍凉,体现了刘克庄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诗歌原文
(注:因版本流传差异,部分字词可能存在不同版本,此处以通行本为基础)
《过马医夏畦故居》
尽把青青笼夏畦,此心元不为蛛丝。
残碑断碣人稀到,流水空山鸟自啼。
世事转头成鬼录,人生弹指作新茔。
可怜马医犹如此,谁吊蓬蒿一窖尘?
逐句解析
1. “尽把青青笼夏畦,此心元不为蛛丝。”
首联**以景起兴,描绘夏畦故居周围的景象。“青青”既指草木茂盛,也暗喻夏畦生前勤于农事(“夏畦”即夏日耕作的田地)。后句“此心元不为蛛丝”用典巧妙,化用《庄子·骈拇》中“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的寓言,讽刺世人追逐虚名(如蛛网般无谓的牵挂),而夏畦生前淡泊质朴,心志并不在此。
2. “残碑断碣人稀到,流水空山鸟自啼。”
颔联**写故居现状:残破的石碑无人问津,唯有流水、空山与鸟鸣相伴。通过“残碑断碣”“流水空山”的意象,渲染出凄凉荒芜的氛围,暗示夏畦死后被人遗忘的悲哀。
3. “世事转头成鬼录,人生弹指作新茔。”
颈联**转入议论,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鬼录”指生死簿,“弹指”形容时间短暂。诗人感叹世事变幻如转瞬即逝,人生短暂,死后不过一抔黄土,深化了全诗的虚无主题。
4. “可怜马医犹如此,谁吊蓬蒿一窖尘?”
尾联以“马医”点题,呼应题目中的“马医夏畦”。“马医”是古代地位低微的兽医,此处代指夏畦。诗人悲叹即使如夏畦般卑微之人,死后也无人凭吊,只剩蓬蒿丛中的荒冢积尘。末句以景结情,留下无限苍凉。
主题思想
此诗通过夏畦故居的衰败景象,揭示了人生的卑微与短暂,以及社会对底层人物的冷漠。诗人借古讽今,既批判了世人追逐虚名的风气,也表达了对生命易逝、功名虚无的深刻思考。
**艺术特色
1. 意象对比:前两联以“青青”草木与“残碑断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昔盛今衰的荒凉感。
2. 用典隐晦:化用《庄子》典故,含蓄批评世人追逐虚名,深化了诗的哲理性。
3. 语言凝练:如“世事转头成鬼录”一句,以“转头”喻时间之快,“鬼录”代指死亡,言简意赅而意蕴深远。
4. 情感递进:从对夏畦生前淡泊的肯定,到对其死后凄凉的哀叹,情感层层深入,最终归于悲怆。
**延伸思考
刘克庄作为南宋江湖派诗人,其作品常关注社会现实与人生疾苦。此诗可视为他对自身境遇的投射——作为底层文人,虽有才华却仕途坎坷,故借夏畦之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诗中“蓬蒿一窖尘”的意象,不仅是夏畦的归宿,也是千百年来无数无名者的共同命运。
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代诗人查慎行、袁枚等皆有类似主题的创作,可见其在中国古代怀古诗中的独特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