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不成
唐武则天时,王昌龄出生在太原一农户人家。他和村里的孩子一样,每天跟随着父母放牛种地过贫苦的日子。有一点不同的是忙完农活,小昌龄就会去读书写字。这种边耕边读的日子,一直到他20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双十年纪的他也许是想换种生活,又或许是为了前程,他决定辞别父母出门游历。他没去长安参加科考,而是前往河南嵩山出家,做了道士。他可能想拿道士这个身份做敲门砖。在唐朝学道是个潮流,你学好了,可以凭借身份出入高门朱户,甚至可以踏入仕途,那要是学不好也就是混口饭吃。 显然王昌龄是属于后一类。他在嵩山学了三年,并没学出个名堂来,离得道成仙还差得远呢。不过这三年也不是没有好处,他不用干农活,有大把时间用来读书,加上山中道馆藏书远甚家中。三年时间,学问倒是涨了不少。 王昌龄觉得凭借自己满腹才学,可以闯天下了。于是,他告别嵩山,决计去京都长安谋份职业。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在那个看重门阀背景的时代,没有人脉,现实中是会处处碰壁的。结果,他逛了几个月却四处五门,一无所获。 求职无门的困境,让他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但也更加坚定了他不屈不挠的信念。他深知,真正的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发热。于是,他收起了暂时的失落与迷茫,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写诗当中,以笔墨抒发胸中之志,寄托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