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六首颂程开甲院士
少年立志向学
秀州学府启新航,年少胸怀志四方。
数理精研寻奥理,中西并蓄绽光芒。
寒灯破卷求知切,战火奔途向学忙。
矢志不渝怀壮志,他年展翅任翱翔。
负笈英伦求学
负笈英伦向远涯,名师指引绽芳华。
超前理论新思起,学术前沿硕果嘉。
异域繁华心未动,故园风雨念常赊。
学成不惧归程远,只为中华兴国家。
归国投身教育
归来华夏育贤良,学府深耕岁月长。
固体新篇开伟业,讲堂授业绽荣光。
春风化雨滋桃李,沥血呕心著锦章。
默默耕耘倾热血,杏坛功绩永流芳。
核试功勋卓著
核试征程奋领先,数番首造伟奇篇。
精思妙构筹谋巧,破险攻坚技艺专。
铁塔轰声惊广宇,岩坑稳验护周全。
殊功赫赫铭青简,盛业巍巍永世传。
隐名铸盾核研
一声令下入军涯,隐姓埋名岁月遐。
核弹攻坚寻奥秘,科研破难绽奇葩。
荒原戈壁星辰伴,热血丹心意志嘉。
数载艰辛终有报,蘑菇云起耀中华。
暮年志犹未已
韶年夙愿志弥坚,探赜科途敢着鞭。
理论深钻开境界,微波创拓谱新篇。
毕生尽瘁倾肝胆,数卷流辉耀宇天。
巨匠遗风传万古,勋名长共日星悬。
程开甲传:铸盾强国的科学巨擘
在新中国的科学史上,程开甲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用一生的执着与奉献,谱写了壮丽的科学篇章。
1918年8月,程开甲出生于江苏吴江的一个商人家庭,自幼怀揣着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1931年,他考入嘉兴秀州中学,在这所孕育无数人才的学府里,接受了“中西合璧”的教育,为日后的学术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1937年,程开甲凭借优异成绩考取浙江大学公费生,尽管求学之路因战火颠沛流离,辗转多地,但他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探索,在束星北、王淦昌等名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物理、数学基础学科,深入钻研相对论和基本粒子,学术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
1946年,程开甲在李约瑟的推荐下,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在英期间,他与科学巨匠们交流切磋,共同提出超导的双带模型,在国际顶尖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展现出卓越的科研天赋,收获了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的职位和优厚待遇。但他始终心系祖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程开甲毅然决然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投身教育事业,先后在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任教,并创建相关教研室,还出版国内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填补学科空白 。
1960年,国家一声令下,程开甲毫不犹豫加入核武器研制队伍,从此隐姓埋名二十余载。他从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国内率先计算出原子弹爆炸时弹芯的温度和压力,为核武器威力设计提供关键依据;解决原子弹内爆机理中起爆冲击聚焦的设计难题,保障强单体结构设计与加工精度。面对核试验技术的空白,他勇挑重担,成为技术总负责人。首次原子弹试验,他力主采用铁塔爆炸方案,确保提前成功并获取关键数据;第一颗空投氢弹试验,他提出改变飞机飞行方向,保障投弹飞机安全;地下核试验,他设计回填堵塞方案和竖井方案,确保工程安全,开创中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领域 。
在这二十多年里,程开甲默默奉献,公开发表论文数为零,但他在技术上研究、决策、主持了包括我国首次原子弹、首次氢弹、首次两弹结合等6个首次在内的30多次核试验,全部获得圆满成功;他科学规划筹建的核试验技术研究所,斩获2000多项科技成果奖,众多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
晚年的程开甲,虽年迈仍心系科研,在材料理论、高功率微波等领域继续探索。2018年11月17日,程开甲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他的一生,是为祖国富强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为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奋勇拼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