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回复: 11

[作品赏析] 李贺《南园》诗赏析

[复制链接]

543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93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4-15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5-4-15 09:03 编辑

李贺《南园》诗赏析
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这是一首恬淡优美的田园乐曲,却也于委婉处透出淡淡的惆怅和愁怨。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昌谷家中的诗作。
    远离了尘世的喧扰,舍弃了仕途的攀缘。枕青山,涉绿水,面红桃,嗅白李,心中自有一番美的情趣,心怀也趋向超然淡泊。诗章自然也如流水一样洒脱自然。因此诗歌一改作者昔日奇险、虚荒、诞幻的风格,色彩鲜丽,调子明快,词句流畅。当然,作者毕竟是终生抱着“忧宗国”或是
    “忧己身之不遇” 的缺憾,在陶醉于南园暮春美景的同时,也难免会渗入身世之叹。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春暖花开,满园春色,鲜花绿草尽入眼中。花枝颤颤迎风伸向天空,绿草盈盈低曼逶迤于地,竞荣争芳,绿色参差,红白相间,把一幅南园的春光图画得热烈鲜明。第二句是在上句的基础上把镜头拉近,写花的形态。“小白长红”写花的颜色,红的多,白的少,相互映衬;“越女腮”写花的姿容,娇羞艳丽,姿态万千。“吴越多美女”,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把鲜花比作越女的粉腮,使花人格化了,就注入了诗人更多的喜春的情感,而花儿本身也由于这种人格化让人觉得千羞百媚,令人喜爱。梁昭明太子曾著文有过类似的比喻:“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似不如李贺此处用得熨贴洒脱。“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可能是故乡美好的眷情唤起他美好的诗情,此处描写春天景象的两句诗,正应了上述杜牧对其诗作的评价。
    如果说上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的眼中景,下两句诗则是诗人的心中情。“可怜日暮嫣香落”,日中花开,百花争艳,一派旖旎春色;日暮花萎,落红满地,满目悲凉凄恻。“可怜”二字犹如使人听到发自诗人心灵深处长长的哀叹,一腔惋惜之情跃然纸上。“嫣香”二字言花,“嫣”言其形,“香”言其味,日暮中花儿凋落,形味俱损,更见诗人哀情之深,言花以形味代之,更见诗人包孕密致的功力。“嫁与春风不用媒”,是对上句的评说,亦是诗人心中情感的抒发。落花离枝,委身于春风,无须他人说合,无须媒妁之言,好象两相情愿。实则残花无力禁风,耐不得风摧枝摇,风过处便飘飘摇摇落将下来。花盛时,花立枝头,花繁枝茂;花残时,容颜已老,时不我待,匆匆嫁去,选不得,择不得,身不由己。这种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贴切地道出诗人的一腔愁绪,满怀的悲凉。悼花乎?悼人乎?自悼乎?正是寄景抒情,是惜花惜春,亦是诗人自伤自叹。
    当时李贺正当青年,才高气盛,却又不为人所用,犹如鲜花盛开之时无人欣赏。但人生易老,转眼红颜作白发,人生就如凋谢的花儿一样,无所作为,任凭命运的安排。“越女腮”,“嫁与春风”这种托物言情,赋物以人格的手法,淋漓尽致地道尽了诗人的满怀惆怅情绪。
    这首七言绝句,以赋笔为主,兼用比兴,形象鲜明、意境美丽、格调清新、感情真挚。如一泓奔流于山涧的小溪,清澈、明亮、流畅,细细听来,却也于岩石缝隙处发出幽怨的呜咽,给人以别种滋味。
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十三首》是李贺辞官后在故园家居时拉杂书写的组诗,或写景,或咏怀,漫无次序,也没有统一构思,连格式也不一致。本篇为第五首,系咏志抒怀之作。
    诗只有短短四句,但上下二句各提出一个问题,以自己心中的设问引发读者的思索,大大加深了诗中的意蕴。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前二句是正面设问,意谓作为一个男子汉,难道不应当投笔从戎,实现匡济天下的雄心吗?“何不”,为什么不,似问实答,强调肯定的立意。“吴钩”,弯刀,《梦溪笔谈》 载:“吴钩,刀名也,刃弯。” “带吴钩”,佩带刀剑,代指入幕从军。“五十州”,指当时唐朝中央政府无法控制的藩镇割据之地,据《资治通鉴》,元和六年,李绛曰:“今法令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以 “收取关山五十州”作为从军的志向,实有为国分忧的胸怀。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后二句是反面设问,意谓倘使不去从军,单靠文才怎么能够建功立业?“凌烟阁”,悬挂功臣图像的楼阁,《大唐新语》 载:“贞观十七年,太宗图画太原倡义及秦府功臣赵公、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于凌烟阁。”此后,人们遂将图像入凌烟阁作为建功立业的代称。“若个”,哪一个,也是似问实答,不过强调的是否定的立意。“万户侯”,汉代爵位名。“若个书生万户侯”,意谓立功封侯者中根本就没有一个书生。此句暗用一个典故,是说建功封侯不能仅凭自身才干,也要有机缘才行。《史记·李将军列传》 载,汉文帝见到李广的勇武,曾为其生不逢时叹惋:“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总之,此诗先说应该从军,后说不从军没出路。单从字面看,诗人是在对今后的出路作思考,似乎有意弃文习武,另谋晋身之路。不只本诗有此意念,《南园》中另有几首诗也表达了相近的立意。前此的第四首云:“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意谓邻里劝他改学兵书战策。诗中暗用张良得黄石公相助的典故,慨然以追步张良为念。后此的第六首云:“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意谓时局动乱,连年征战,即使有再高的文才也毫无用处,又愀然以仅做文人为耻。看来,诗人的从军念头,的确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其来有自。
    联系诗人生平际遇,产生从军意念完全可以理解。诗人虽然身为李唐皇朝宗室,但已是疏亲弱支,不仅毫无援手,而且饥寒困顿,尽管诗名满天下,却只能做从九品的奉礼官。他本想从进士入仕途,却因父名晋肃,为避讳而不得与试,这对诗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凭文才已无出路,想借从军改变处境,未始不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其中既有报效邦国的志向,也有希图晋身的考虑。有人认为此诗主旨是建功立业的热切,似未必允当。诗人决意从军的抉择,有慷慷豪迈的激情,更有深沉压抑的忧愤;是关心国事的请战表,更是怀才不遇的牢骚语。
    事实上,与其把本诗看作对今后出路的惨淡思索,不如把它看作对坎坷生涯的悲凉小结;与其看作打算弃文习武的决绝表白,不如看作甘当文人的不平之鸣。在组诗的另几篇诗作中,诗人还倾吐了愿作农人、钓翁的意向,恐怕也同样不能看得太认真。组诗第七首慨叹古代的贤达之士也未能扬眉吐气,不得不自贬身价,“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以此为自身的偃骞不遇解嘲,这大概才是诗人的真实心绪。“若个书生万户侯”,当作书生的郁怒哀怨来解,岂不更近情理?
    即使把诗人的从军志愿认真看待,其中也缺少了那种顾盼生风的豪气,与唐初乃至盛唐中期文人从军的表白相比,情味已大不相同。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 《从军行》 云:“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慷慨激越,出于至诚。李白的 《侠客行》 云:“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调侃书生,豪气逼人。本诗虽然也慨叹书生无用,却带有衰飒之气,实际已没有投笔从戌的雄心,只剩下功业难成的愤懑。对于几乎要呕出心来作诗的宗室文士来说,不能凭自身的才华显达,该是何等的痛苦,怎能相信他真的想弃文习武呢?
    李贺诗作的思想感情,往往表现得十分曲折隐晦,真真幻幻,虚虚实实,反反复复,明明灭灭,不认真抽绎,很难准确把握。前人评其诗“愈推愈远,愈入愈曲,愈微愈减,藏哀愤孤激之思于片章短什”(姚文燮 《昌谷诗注序》),本诗正有这样的特色。
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犹如玲珑精妙的小盆景,它的遥深旨趣、丰厚韵味能唤起欣赏者无穷无尽的艺术联想,感受到美的存在。李贺的这篇七绝类同盆景,称得上耐人涵咏、极富生命力的上乘之作。
    凡是了解《南园》组诗写作背景的人都知道,由于社会偏见和封建意识的毒害,嫉贤妒能之辈竟以回避家讳为借口,阻塞李贺的科举进身之路。这对于才思敏捷、少有文名而又襟抱宏伟的士子来说,真是当头一棒,打击是相当沉重的。加之,京都三年奉礼郎的“臣妾”遭遇,使他对封建统治集团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社会现实获得了更深刻的体察。他怀着忧愤激怨的心情,还乡蛰居,反思人生艰辛悲苦的经历,时时驰逐诗笔,联吟递唱,宣泄内心的不平。 此诗的前两句正是作者在自慨身世,抒发才士被弃、志业成虚的悲痛。封建时代的一介书生,在他博得功名之前,须经长期的面壁苦读,潜心钻研,所谓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然而,儒冠布衣者多,用世者少,大都穷愁潦倒,沉沦一生,“寻章摘句老雕虫”,则是他们不幸命运的形象反映。西汉文学家杨雄晚年认为辞赋是“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是为人轻视鄙薄的学业。诗的首句借典自况,暗示出积郁心底的幽愤无法抑制,如鲠骨在喉,非吐不可。以此造成满纸牢骚,一气流贯的起势。不是么,在那“骐骥伏匿,凤皇高飞”,国势日蹙的腐朽社会里,辞章文学丝毫无补于世道人心,寒士书生也因此成了社会多余的分子,而被抛到遗忘的角落里,过着“寂寂寥寥杨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式的孤寂生活。心血空耗,年华虚掷,终老于纸墨之间。可见,诗中 “老雕虫” 这个意象,寓有个人的辛酸,也包含着时代的不幸!第二句即景言事,通过简描书生夜读的画面,隐隐透露出首句的深杳内蕴,将书斋生活的凄清孤苦,情状毕肖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更漏将残,晓月如弓,映挂在栊帘之上。冷光临照,虚室生白,泛起阵阵寒意。而彻夜未眠的书生仍旧孜孜不倦,读名章,诵俊语,琢句谋篇,赋诗作文。可是,书生的黾勉好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在读书无用,斯文沦丧的世风面前,显得多么可笑,多么的不协调。
    事物的异态往往是考查事物本质的最不可缺少的形式。同理,以扭曲的社会现象来认识社会的真面貌比之社会常态更有意义。所以说,诗的首句具有一定的暗示性,对诗人进而揭露社会本质,讽刺封建统治者的丑恶起着基石的作用。“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作者从自身处境的痛苦、世道艰难的体验,认识到了导致读书人命运悲惨的社会根源。句中“辽海” 指唐的东北边境,因包括广袤千里的辽东之地,又南临渤海,故曰辽海。宪宗元和四年 (809)至元和七年,这里的割据势力曾先后发动兵变,朝廷派兵讨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仍不能平息叛乱。李贺生活的年代,国家已是危机四伏,凋敝不堪。地方藩镇拥兵自重,武人跋扈,不可一世。常因野心膨胀,争城夺地,挑起战祸,虏掠烧杀,成为社会无法解决的一大公害。这岂止是辽海边鄙地区仅有的社会现象呢?诗作举部分代全体,简括地提醒人们,国家正陷入在万方多难、动荡不安的危局之中。封建统治集团原本只是用儒生标榜文治,以诗文粉饰太平,美化自己。时过境迁,形势发生了变化,统治者再也顾忌不了那么许多了。书生文士受歧视、遭冷落这是随着封建王朝日趋衰败所伴生的社会后果。它给十分敏感的诗人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产生强烈的悲观情绪和失落感,诗歌尾句就是李贺这种心态的真实反映。句里“文章”指代与自己有同感体受的书生,而“哭秋风”读者理解不尽相同。一说“哭秋风”是悲秋的同意语,诗句大意为即使具有宋玉善赋悲秋之才,又到何处去发挥呢?另说“哭秋风”与屈原的“悲四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 (《九章·悲四风》)的含蕴颇类。其实,李贺诗篇伤悼时事艰危、哀叹文士落拓的感情与屈原辞赋均有相通之处,不宜过于执著。
    这首表现文人才士抒悲吐怨的绝句,在《南园》组诗中是较为动人的作品,它的艺术技巧很值得读者探寻。首先是抒情的典型性。在封建社会里每逢时暗君昏的年代,一切正直贤能之士都很难逃脱被投闲置散,乃至遭黜罹难的悲惨命运。因而,写不遇之苦,成了古典诗歌的传统主题。本篇诗作所反映的思想情绪虽带有中唐的特殊时代特征,但它在揭示造成封建士子人生辛酸、悲苦的社会根源方面却具有很大的普遍意义。这是激荡古代读者心灵产生感情共鸣的基础,今天亦有其认识价值。其次,能够以简驭繁,抒情达意具有隽永含蓄的特点。诗的前两句由成典和画境相勾连,在自怨自艾的话语中包藏着几层含义,使诗的信息值增大。后两句以时地言事,用激叹煞尾,把自我感发植根于复杂的客观世界,容易形成审美弹性。欣赏者只有透过表象之虚,才能领悟到内藏之神,而感受到一种讽咏不尽之意。
十三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这首小诗,虽非李贺的代表作,但其造句命意,幽隐高妙,也自是不同寻常。
    此诗首二句写南园晨景。“小树开朝径”,清晨,夜雾渐去,树林中的小路似乎忽然明朗起来。其中一个“开”字用得甚妙,它展示给读者一个过程,一个林间小路于清晨豁然开朗的过程,使得所描绘的静态景物变得动了起来,所创造出的境界,确是画笔所难企及的。对于李贺的诗,我们往往不能按照事物的正常逻辑去理解。诗人不遵循逻辑,而只是遵循自己的感觉。按照逻辑,小路不会忽然明朗起来,但人们却又经常有这样的感受。因之,一个“开” 字虽见诗人锤炼的工夫却又全无雕刻之痕,留给读者的,只有那朦朦胧胧的充满了诗意的感觉了。“长茸湿夜烟”,蒙茸细草本是湿漉漉的沾满了露水,而早晨的烟雾也该是湿漉漉的,但不知是茸草染湿了烟雾,还是烟雾打湿了小草,我们只是感到连空气甚至整个早晨都是湿漉漉的了。这也许是诗人的错觉,但又是诗人真切的感受。把这种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写入诗行,这或许就是李贺诗歌设想奇诡的原因所在吧?
    紧承首二句所写的晨景,接下来的三、四两句描绘南园白昼的景象。“柳花惊雪浦”,漫天的柳絮纷纷扬扬地撒落在浅滩上,象是在浅滩上堆起了厚厚的雪花。“柳花”与“雪浦”,本是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个物象,中间插一“惊”字,便使人的情思直接注入诗中。如此出人意外的安排,令人拍案。“麦雨涨溪田”,“麦雨”,你可理解为如麦绸密的雨,也可理解为下在麦田的雨;“溪田”,你可理解为溪水和田垄;也可理解内有溪水流淌的田垄。麦和雨、溪水和田垄,已然浑不可分,又用一“涨”字,使雨灌肥田的生动喜人的景象更加跃然纸上。这种别致新颖而又富有弹性的句法安排,引发了读者不尽的想象。
    前四句通过对“朝径”、“夜烟”、“柳花”、“雪浦”、“麦雨”、“溪田”诸物象的精细生动的描绘,其中不论是雾来雾去的早晨的感受,还是絮飞雨注的白天的关照,都无处不在启示着细心的读者在陶情冶性之余去咀嚼诗外的一番情味——诗人何以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南园自然景色如此潜心关照呢?或许,后面的四句诗,可使我们体味到更深层的意蕴。
    五、六二句开始转入对南园夜景的描绘:“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前句写声,后句写色。声是孤寂苍凉的古刹钟声,色是凄冷寥萧的山头月色。这声这色,仿佛把人带到了遥远遥远的年代,仿佛把人带到了遥远遥远的地方,这孤寂之声,这凄冷之色,不正是诗人的一种孤寂凄冷的心灵的反照吗?
    末二句从自然景物转入正面对人的活动的描绘,写船家夜渔的情景:“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这里,诗人只写出了击石取火、为船照明这样两个简单事象,却使我们读之生出一种区区想往之情。诗人单单选取了这个船家古老的生活场景,是饶有意味的。此时,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怀古之情隐含其中,同时也有一种出世之意见于诗外。如果说五、六两句所描绘的南园夜景是诗人孤寂凄冷的心灵的反照,那么这两句所写的船家生活就是诗人“老去溪头作钓翁” (《南园》其十) 的归隐之情的透露。
    纵观全诗,诗人何以热衷于抒写一种隔世之情呢?如果我们对写作此诗的其人其时一无所知,那么这个问题是无法找到答案的。前面谈过,此诗乃李贺归昌谷家中所作,此时,他已仕进绝望。多愁善感的李贺便把满腔激愤系之于诗。这首诗,虽只摹写客观景物,没有“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那种催人下泪的感喟,却同样表现了诗人孤苦的情怀。

543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93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4-15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忧己身之不遇” 的缺憾,在陶醉于南园暮春美景的同时,也难免会渗入身世之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93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4-15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越女腮”,“嫁与春风”这种托物言情,赋物以人格的手法,淋漓尽致地道尽了诗人的满怀惆怅情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93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4-15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建功立业的热切,似未必允当。诗人决意从军的抉择,有慷慷豪迈的激情,更有深沉压抑的忧愤;是关心国事的请战表,更是怀才不遇的牢骚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93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4-15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诗虽然也慨叹书生无用,却带有衰飒之气,实际已没有投笔从戌的雄心,只剩下功业难成的愤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93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4-15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寂寂寥寥杨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93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4-15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句即景言事,通过简描书生夜读的画面,隐隐透露出首句的深杳内蕴,将书斋生活的凄清孤苦,情状毕肖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更漏将残,晓月如弓,映挂在栊帘之上。冷光临照,虚室生白,泛起阵阵寒意。而彻夜未眠的书生仍旧孜孜不倦,读名章,诵俊语,琢句谋篇,赋诗作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93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4-15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事物的异态往往是考查事物本质的最不可缺少的形式。同理,以扭曲的社会现象来认识社会的真面貌比之社会常态更有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93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4-15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篇诗作所反映的思想情绪虽带有中唐的特殊时代特征,但它在揭示造成封建士子人生辛酸、悲苦的社会根源方面却具有很大的普遍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593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4-15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够以简驭繁,抒情达意具有隽永含蓄的特点。诗的前两句由成典和画境相勾连,在自怨自艾的话语中包藏着几层含义,使诗的信息值增大。后两句以时地言事,用激叹煞尾,把自我感发植根于复杂的客观世界,容易形成审美弹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16 17: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