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19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说诗的形成与情感的生发。庐山上的小溪引发了诗人汹涌的情感,实际上这种情感从最初的萌动到今天的汹涌绝非一朝一日之工,这是由个体生命体验及其阅历、学识、智慧等因素相互碰撞而迸发出的灵感。小溪则恰巧为诗人瞬间打开了写作闸门的契机,一发而不可收。什么千回百阻?什么路断崖高?所有的困难艰险都不放在眼里,只顾日以继夜地勇往直前。前两联在对小溪的描写时便将形象给意象化了,作者将情感注入诗中,进行置代。在历经感性触发之后,在第三联又恰到好处地作出理性的思维与判断。我们都知道滴水尚能穿石,关键在于恒也。何况这是无数滴水汇聚而成的小溪,有什么好怕的呢?有恒、无欲,这不正是咏物诗的人格化吗!末联尾巴翘高,归入大海,气势非凡。至此这首诗情与景合,景与意合,感性与理性交相辉映,其思想性,艺术性绝对是非同凡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