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文 于 2016-2-14 13:48 编辑
福州小吃话今昔
儿时家贫,少有口福。工作后讨了个学医的老婆,受她讲究卫生的训诫,也很少在街边吃小吃。不过,对于家乡的小吃,我还是有话要讲的。 福州小吃,首推鱼丸。记得小时老家街角有一爿鱼丸摊,摊主是一个歪嘴老头,一只手常拿着个瓷调羹夹在碗里不停地摇晃、吆喝。热气腾腾的高汤,翻滚的鱼丸,总引得我流口水。春卷现在是家常菜,那时我家在端午节才吃。在饭桌摊开春卷皮,将豆芽、韭菜、笋丝等夹到皮上,包成卷筒形,一节一节地咬着吃。我爱皮的味道甚于馅的味道。最后一个才包完,就抓在手上直奔溪边看赛龙舟去了。还有豆腐花。盛夏长街,有人担着走来。给两分钱,他就揭开木筒上的花布,用小平铲一薄层一薄层地铲出豆花,倒入瓷碗。那味道,比现在的饮料强得多。还有光饼。那是家乡的百姓当年为便于戚家军将士携带而发明的一种干粮,特点是中间有洞。在没有麦当劳、肯德基与各色糕点的年代里,是我们常吃的一种点心。现代作家郁达夫曾把它写进怀念戚继光的《满江红》一词里:“到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这首词由林则徐的后代、书法家沈觐寿书写,现在镌刻在于山戚公祠的石碑上。至于扁肉,我是到上海念书、吃腻了上海人吃得津津有味的馄饨之后,才认识到它的独到风味的。 现在的福州小吃,总体上已大不如前了。据专家说,主要是原材料问题。如鱼丸本以鯊鱼或鳗鱼肉为原料,用草鱼怎么行?现在的猪吃的多是配合饲料,做出的燕皮自然略逊一酬。扁肉里包的多是肥肉,还怕不新鲜,只敢吃拌面或清汤面。一次在鼓山脚买了块蛎饼,才咬一口,酸的!面粉都不合格,岂止无蛎而已。只有偶尔在自己家里做一顿春卷,觉得风味依然。还有,超市里买的锅边,虽不及现做的味美,隔一段时间煮一回,也大开了小孩的胃口。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说这话的是鲁迅。他的失望应该主要是心理上的,菱角还是那个菱角,只是人老了,味觉变了。而福州小吃这数十年来,却着实有些退步了。(200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