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段时间赏读诸位诗友的作品,有些话很想对大家说。 首先是对诗的认知,为什么称为诗歌,而不是诗文?诗从来都是唱的,古今中外似乎只有当代的中国诗失去了吟唱这个表现形式。所以诸位诗友把诗当作文章来写,凑个格律,定个韵脚,脑中默念成章。如果是这样,大家想过没有?那要求格律,要求韵脚是为什么?是为了显示别人不会而我会?如此束缚还不如直接用散文来表达,似乎没有必要。 平平仄仄,其实就是基于汉语特性总结出的长长短短,起起伏伏,使得汉语声调合理分布,由此形成整句的节奏和旋律以增强作品的可唱性。再提高下,就独立成歌。所以,诗词这个文化形式横跨了文学和音乐。那么闲人评诗首先重视的是旋律性。 符合格律了就具有旋律性了呢?这样的认识也是狭隘的,格律是前人给我们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容易的编汇语言。学会格律不是说就是诗人了,在科举时代读书人都必须会。同样吟唱也都必须会,虽然很多先生教得不怎么高明,千篇一调也成了“陈词滥调”。真正的吟唱是依字行腔,作品是否拗口?旋律是否和谐?一上口就知道。即使唐宋时期,“通音律”这是对诗人或词人相当高的评价。上官婉儿凭什么掌乐府,可以论天下诗?通音律!诗如此,词更须旋律的流畅,其实按平仄填词只是个基础,还有更高要求。词谱也只是工具,很多可平可仄需要对律句的熟悉,检验的标准也是吟唱。 当下我们科学的分割了诗词和音乐的关联,只归于文学类。但传统文化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了诗词的旋律性就不可能有戏曲的发展。所谓现代戏曲只是学习西方歌剧,语言同曲调完全背离。这不是我们的根!文化的复兴,诗词是起点。诗词的旋律性是重中之重!所以闲人评诗其他不说,就说“这句拗口”是有的放失。最好是各位同道学习下吟唱,吟唱可以培养语感。语感是诗人基本感知。天赋低,但语感强到一定程度同样可以造就伟大诗者。 当然有人请闲人不要再评他的作品,闲人也同意,告诉我就可以。同时,闲人也不想为人师,闲人只是一家之言,但望诸友思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