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6|回复: 12

【赏析】七绝·乌衣巷 唐·刘禹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7 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绝·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注释】
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寻常:平常。
.
析】
这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这首诗曾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读者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已经荒凉冷落了。
.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读者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网络)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创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即《乌衣巷》。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499847ae2bd8d8f2a9849.jpg


点评

赏学名著!谢谢先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8 17:44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7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
学习
谢谢先生

点评

共同学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7 14: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湿地闲鸥 发表于 2016-12-27 08:05
赏读
学习
谢谢先生

共同学习!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7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赏学名著
谢谢先生

点评

共同学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7 19: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塞北春江 发表于 2016-12-27 16:33
赏学名著
谢谢先生

共同学习!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8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赏学名著!谢谢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8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
问好先生

点评

共同学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8 21: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0 09: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