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词理论
诗词理论的产生是滞后于诗词的。最早的诗是诗经,大约是人们从会说话开始就同时产生了诗,“杭育杭育”,这无意中的劳动号子就是原始的诗句。直到孔子编诗三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就是最早的有记载的诗论。然而这诗论不知要滞后于诗多少年。
再后来,有系统的诗论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和沈约的《四声八病》。前者全文流传下来了,后者只流传了四声,八病说则扑朔迷离。其他,幸有唐代的日本留学和尚回去著有一本《文镜秘府论》于上世纪返回中国外,就只剩下一些零星的诗话了。和《全唐诗》及各代的诗存相比,诗论却少得可怜。其原因还是在于受众,诗词的受众是所有识字(甚至不识字)的人,诗论的受众却只是写诗的人(写诗的人也不一定去读诗论)。如今的诗坛,绝大多数更是连写诗的人也不知有诗论,他只须记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十个字即可(加上某些政治敏感语言不能入诗)。
我在诗坛十年,对诗词理论比较关心,大体说来是这样:最早最大的诗坛是《中华诗词》,设有《诗词理论》版块。发帖不多,关心的人也不多,但坛主有见识,就是冷清也让它挂着,就如一本理论书挂在那里,总有人在想看的时候有个地方找资料。当时还有一个同样的大坛叫《中国诗词》,我建议坛主梦冰也设个《诗词理论》版。可惜梦冰一年后即患脑溢血英年早逝,影响了论坛的发展。这就是诗坛最早的两家诗词理论版块,两个版块都对诗词创作的引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再后,是《中华诗词》把理论版同其他诗创版去争点击率,弄了个“砸诗台”,从此不务正业。后来的改头换面《诗品诗论》,连语句都不通,“诗品”不是“诗论”,那这“品”就只能用眼睛欣赏,不能说话,一说话就变成“论”了。《中国诗词》的理论版仍叫《诗词理论》,但除了我在那里发理论文章外,很少有人去那里理论。再后,是香港诗词也设了《诗词理论》版,但一直冷清了三四年,直到最近才热闹起,但热些了什么,大家都看见了。去年六月,又有一个《华夏诗词》坛成立,也设了一个《诗词理论》版,有人一定要拉我去做版主,我的理论文章因此也同时发在那里。
我认为,诗词理论版块就像一本有价值但阅读人特少的书,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把理论版块办成一个跳蚤市场,只图热闹,片面追求点击率,去同诗词版块的人气争高下。
十年来,我见到的对诗词理论有所偏重的人也不多。和我一直打交道的有:北山钓者、三羊、针叶林、梅花山人、苏星空、林金建、北戴河、潭州雨梦、学堂窝人、还有个罗雀,就是这十来个人,比起诗词创作者至少万人,真是少得可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