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9-19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1.《诗经》的语言特色?
——答:《诗经》在语言上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形式上,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体诗。有一些诗中也掺杂二至八言的句子。句型富有参差变化,表达上活泼自然,有错落有致的形式美。例如“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二、在章法上,保存着浓郁的民歌特色,普遍采用重章叠唱的咏叹方法,强化抒情。如:“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兼葭凄凄,白露未睎。”反复咏叹抒发感情,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三、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性。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词语来描绘感情和自然景色,造成诗歌音律节奏和谐优美。如“凄凄,苍苍,参差、辗转”。
四、用韵纯任天真,自然和谐。对后世诗歌影响很深。如句句押韵,隔句换韵
《诗经》中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其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什么是赋、比、兴?《诗经》是如何运用赋、比、兴的?
——答:《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赋、比、兴就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赋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诗经》中使用赋法较多的是“雅”、“颂”,而“国风”里也不乏用赋法写出的优秀篇章,例如:《静女》、《七月》。
比,即比喻。使被说明生动形象具体,给人深刻印象。例如:《氓》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子由风华正茂到年老色衰,也比喻夫妇间爱情的变化。
兴即起头、开端,借外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和所抒发的感情,《诗经》中大多借句起兴,借“外物”起兴,所“借”之物和内容没很大联系,有的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例如:《关雎》用“雎鸠”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3.《左传》的艺术特色
——答:《左传》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叙事特点精彩细密。①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具体细微地展现其发展过程。通过铺垫、插叙等写作手法,把相关的事实巧妙安排在一起,形成完整严谨的篇章。例如:晋楚城濮之站②在战争描写时,不仅描写出生动逼真的战争场面,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还具体揭示了战争的背景和胜负原因的交代,注重描写与战争相关的政治、外交活动。例如:城濮之战。
二、▲人物个性鲜明。①《左传》特别注重人物的描写,采取随事写人的方法,将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随着叙事的展开,通过细节、场面、对话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例如:对晋文公重耳的描写②《左传》笔墨简省,故事性强。对于次要人物,通过几个富有特征的细节,展现出人物的鲜明性格。
三、辞令的委婉巧妙,典雅从容。
4.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育主张有:a有教无类b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卷c提出很多对教育的精辟见解“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多问阙疑”“不耻下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重视诗、乐对人的熏陶作用。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e强调美与善、文与质的统一,提倡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5.孟子的论辨艺术
——答:孟子的文章表现出高超的论辨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以巧妙的方式把话题引到王道仁政上。
②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入,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两问两答,让齐宣王无法回答
③通过设问,使对方暴力其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
④其正面议论,都能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例如:《天时不如地利》一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层次分析。
6. 《庄子》的艺术成就(《庄子》寓言的特点
——答:《庄子》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理与诗意的交融。表现于①《庄子》的理想本身就带有诗意,这些理想境界构成了诗意昂然的艺术境界。如:《逍遥游》中描写了翱翔于天地间得大鹏与渺小的斥鴳,由此指出真正的“逍遥游”。造出一个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②庄子以艺术的态度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例如:《齐物论》中庄生梦蝶。庄子产生了不知究竟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的奇想。③《庄子》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字里行间跳荡着强烈的激情。流露庄子的苦闷悲愤之情。后人称其为“蒙叟之哭泣”。例如《大宗师》。《庄子》表达了对生活的理性认识,也包含了深厚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
▲二。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①把深奥的哲理形象化。用寓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②《庄子》寓言独具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主义特色。如:涸辙之鲋能够“忿然作色”。③《庄子》寓言能超乎言意之表。庄子主张“得意忘言”④《庄子》寓言注意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如“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
▲三。意出尘外的想象。庄子的作品充满了奇幻而丰富的想象,这与他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有关,他主张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克服'成见''成心'达到绝对的自由,生活范围的狭隘,限制了人们的眼界,把有限的存在放到无限的宇宙中去考察,才能极大地扩展人的精神视野。他主张用多种尺度对同一事物作多侧面、多角度的透视,而不要拘执于一成不变的眼光。庄子善于逆反型思维。
四、汪洋自恣的文章形式。文章结构富于跳跃性,跌宕开阖,曲折有致,起伏变化,他的语言奇峭富丽,精彩传神。
7.屈原作品中进步的政治思想
——答:屈原的理想是使楚国走向富强。为了实现这一理想。
首先,政治上,主张“美政”,重德政又重法制。在《离骚》中,他以尧、舜和桀、纣的例子,希望楚王接受桀、纣覆亡的教训,象耿介的尧、舜一样寻找治国的正确道路。
其次,屈原提出了“举贤授能”的政治改革主张。希望国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如:《离骚》中“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再次,屈原提出要修明法度,打破世袭贵族的特权。在《离骚》中,描述了楚国贵族集团当权,使得贤人疏斥,小人得志。及各种黑暗的政治现象。
8.司马相如赋的艺术特点
——答:司马相如赋的艺术特点有:
一、结构宏伟,富丽堂皇。表现在①讲究场面的开阔,讲究层次分明②多层次的描写,由外及里,由上及下,由近及远③空间的转移,时间的流动④司马相如主张“赋家之心要包括宇宙,总揽人物。”故此,他的赋形成了多种生活,多种场面,多种气氛构成的广阔复杂而又及其统一和谐的艺术画面。
二、讲究绘声绘色,有声有色。声音、色彩的种类极多,变化大,穷尽极相,惊心动魄。但总体气氛富丽、欢愉、热烈、庄严。
三、极大程度的利用了汉字字形构造的特点,在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强烈视觉刺激。几十个山字头、鱼字旁,草字头等等的连用,增强文章视觉上的气势。
9.董仲书散文的艺术特点
——答:董仲书散文方面的特点是:
首先,一变贾谊、司马相如豪迈雄放、气势磅礴的特点,转为温文尔雅、侃侃论道。
其次,引经据典、深奥宏博、有条不紊、从容不迫,给人以醇厚典雅之感。
唐代裴度“董仲书、刘向之文。通儒之文也。”
10.《汉书》与《史记》的比较
——答:《汉书》和《史记》都是正史上著名的纪传体史书。《汉书》以史家之笔,记录西汉一代的历史,对汉代统治集团的昏庸残暴,对上层社会的炎凉冷暖,对社会危机和民生疾苦,对有功于社会的仁人志士,均有比较客观真实的反映,其中也寄寓着作者的爱憎和批判。此是《汉书》与《史记》的相似之处。但因为班固生在专制压迫、经学统治严重的时代,又因为班固家世传统的影响和他自身性格的软弱,《汉书》的史学见解和史学精神,又不如《史记》。《汉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史记》。它与《史记》相比的特点有:
一、《汉书》写人叙事不以夸张见长,在娓娓而谈中以简练的笔调勾画人物,把人物的神情心理展现出来。而《史记》则是注重于绘声绘色渲染气氛,描写情节。例如《苏武传》。
二、《汉书》语言简洁规范,韵味悠远。《史记》则是感情浓烈,气势雄放。例如《汉书》里的《公孙贺传》。
三、《汉书》中部分篇目直接来源于《史记》,进行加工。其生动性较《史记》弱,但语言的简明规范却多有提高。例如《魏其武安侯列传》。
四、《汉书》材料周全,扎实稳妥,看法全面。纠正了司马迁的一些偏颇之见,对历史人物评价更加公允。例如:贾谊。《史记》则是思想解放,见解卓绝,批判性较强 ,其相比之下,各有千秋。
11.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答: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
(1)生动的故事性。乐府大都是叙事诗,汉代乐府民歌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注意情节场面的描写。
(2)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了刻画人物,乐府中使用的手法有些是具有开创性的。如《陌上桑》中作者夸张地描写了各种人见到罗敷的不同情态,以客观效果来突出罗敷的美,极为精彩。还有的作品,语言个性化的程度很高。
(3)句式自由,变化多样。汉代乐府在形式上贡献最大的是五言体。汉代乐府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基本上都是口语,朴素自然,没有什么人为的雕饰。如《江南》。
12.《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答:《古诗十九首》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钟嵘评价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其表现在:
一、抒情、议论和叙事、写景的高度融合。如《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
二、善于抓取生活中的典型活动、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两句,在表现人物的心理上精彩极了。
三、语言的浅近凝练,韵律和谐。读起来完全感觉不到有任何人工造作的痕迹,而又让人感到无一处不生动,无一处不妥贴。大批判家刘勰说:“婉转附物,惆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13.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变化
——答: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怀抱。《白马篇》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诗中那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的游侠儿,显然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融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在其前期诗中,也有不少描写宴饮游乐的诗歌,均为他邺下时期生活和情趣的真实反映。
曹植后期的诗歌在内容和风格方面与前期大不相同。后期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其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是他“愤而成篇”的传诵千古的赠别诗。此诗集中抒发了诗人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一类小人离间他们兄弟关系的丑恶行径;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的沉痛的哀悼;表达了自己在岌岌可危处境中的忧生嗟叹;对白马王曹彪表示了深情的宽慰和劝勉。
14.阮籍咏怀诗的主要内容
——答:阮籍诗文兼长,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为其代表作。这组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一生极度复杂的思想感情。主要内容有:
(1)抒写了诗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寂寞的处境和抑郁苦闷的情怀。如“胸中怀汤火”,“终身履薄冰”深刻揭示了作者的无限焦虑与忧惧心态。
(2)《咏怀诗》中,也讽刺时政及某些丑恶现象,如“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曲折地揭露了司马氏操纵大权、为所欲为的重大历史事实。
(3)《咏怀诗》中也有少量自述平生经历和建功立业理想的篇章。例如“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所刻画的临难赴危,誓死报国的英雄形象。
(4)《咏怀诗》中也有一些游仙之作。都是诗人为解脱苦恼,追求遗世高蹈情怀的流露,对黑暗现实对立的美好生活的追求。钟嵘《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颇多感慨之辞,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15.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陶诗的内容多样,所以诗风也不尽相同。主要是以平淡为主,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1)陶渊明的诗歌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亲切淳真。陶诗的平淡主要是其内容贴近生活;陶诗的淳真主要是富于真情实感。
(2)浑融完整,意境高远,但并不重自然实景的工笔描绘,不拘于眼前实有,只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景,又有意中之景,而重在写意中之景,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陶诗中的理趣往往与具体的景物和诗人的真挚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且以情景为主,把人们引向一种更加高远而深沉的境界。这种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诗与哲理的结合,更使陶诗意境高远,清新拔俗。
(3)精工而本色的语言,是陶诗的又一特色。陶诗语言朴素、真率,毫无斧凿之痕。
(4)风格多样。陶渊明的诗歌除冲淡自然外,也有《咏荆柯》那种豪放之作。
16.谢灵运山水诗歌的特点
——答:谢灵运山水诗歌的特点:
一、对山水景物精细刻画,善于营造画境。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青涟。”
二、工于字句锤炼,不重视情感的抒发。
三、他的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为独立、客观的审美对象。谢灵运诗山水诗派的开山作家,对扭转玄言诗风有重要作用。钟嵘称其为“元嘉之雄”。
17.鲍照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答:鲍照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他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和建安风骨的传统精神,用诗歌来反映现实。
(2)他对诗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七言诗的发展树立了样板。此外,鲍照学习南朝民歌所写的五言四句小诗,对后来五言绝句的形成颇有影响。
(3)鲍照对古代诗歌的题材也有新的开拓,特别表现在边塞诗方面,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8.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歌比较
——答:高适和岑参都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内容都是描写了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及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的描写。但二者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又有所不同:
表现内容上的不同:
一。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19.李贺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
——答:由于有高度的艺术才华,醉心于浪漫主义,而心理又极度压抑;由于刻意的苦吟而追求创新,李贺的诗也以奇著称。但他的诗不但是怪奇、奇丽,而且是诡奇以至怪诞,为浪漫主义又增加了新色彩。其具体表现有三:
一、构思奇特,想象奇特,往往超出常人的智力和自然时空的局限,充满神秘色彩。如:“小白长红越女腮”
二、意象奇特,选材奇特,往往不取常情常景,而取光怪陆离以至荒诞不经的意象。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凤凰叫”已很奇特,再配之以“昆山玉碎”则奇上加奇,接着又以“芙蓉泣露香兰笑”来形容不同的声音效果更是出人意外。李贺在选择意象时还经常撷取阴森幽怖、鬼气拂拂的画面。因而诗中常出现怨鬼愁吟、山魅食祭、萤丘荒冢等形象。
三、语言修辞奇特,经常选择感情强烈或生新拗折的字眼,使用比较特殊的修辞方法,如通感。如喜用“啼”、“泣”、“腥”、“酸”、“冷”、“鬼”、“死”、“血”等字,使诗歌充满幽冷哀伤的色彩。总之李贺的诗诡谲怪奇,堪称“骚之苗裔”,被后人称为“长吉体”。
20.白居易的新乐府理论
——答:首先,他提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即针对现实来进行创作。
其次文学不仅具有反映社会的价值,而且也具有能动地改造社会、干预政治、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意识的巨大功能。他认为文学应植根现实生活,以现实生活为本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从现实生活中选材进行艺术表现,特别提倡周朝的采诗制度“启秦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以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要“感于事”“动于情”。
最后,他也论及到文学的特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要求内容和形式统一到根情实义上。他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他主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系于意,不系于文。在诗歌的语言方面,要求语言通俗平易,章节和谐婉转。总之这些观点,继承发扬了《诗经》以来重道的传统,将儒家传统的文道观成功地用于诗歌创作。
21.中唐古文运动的背景
——答:唐代古文的发展,兴起于武则天统治时期,陈子昂为其先驱;发展于安史之乱前后,萧颖士、李华、独孤及、元结等作出了重要努力;繁荣于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为其领袖;衰微于晚唐,杜牧、孙樵、罗隐等为其余响。
(1)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年间的所谓“小中兴”时期。但社会矛盾并未真正缓和。一部分中小地主知识分子,深刻感受到社会的矛盾与危机,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迫切要求社会改革,要求文学为政治改革服务。
(2)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家复古思潮成为古文运动的推动力量和指导思想。
(3)从古文自身发展的情况看,古今文体之争从骈文鼎盛的齐、梁时代已经开始,后经“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力主恢复风雅比兴传统和汉魏风骨。安史之乱前后,又涌现出一大批倡导古文的作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高级的层次上推动了古文的发展。
(4)形成了教化中心说和完整的道统文学理论。元结等人又特别强调文学的讽时刺世功能,萧颖士、柳冕等强调人文成化,元结等强调褒贬讽谏,这对韩柳古文运动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2.韩愈文的艺术成就
——答:韩愈从事古文运动,其文章成就很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韩愈文兼众体。韩愈之前的散文家,大多都只写过一种或几种文体,而韩愈对于各种文体都敢于尝试和突破。他的作品有碑志、祭文、赠序、传记、辞赋、小说、寓言等等。
二、韩文理直气壮,感情真挚。韩愈主张“气盛言宜”,因此他的文章多重气势,再有韩愈是个自信的人物,故其文多理直气壮。如《祭十二郎文》不仅气盛而且感情真挚。
三、韩文深于立意,巧于构思。多以习见之题材,但往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四、韩文长于描绘,形象生动。如《送李愿归盘谷序》
五、(重点)韩文的语言准确精练、新奇自然。A韩愈的文章均为散体,以质朴的散句为主,但也并不排斥对偶句。文句骈散相间。B在力求文从字顺的同时,重视语言锤炼,力求准确精练,言简意多。如“传道、授业、解惑”C力求新颖独到,大量运用比喻和比拟,善于活用词类,有意错综词序,大量运用虚词和感叹词,善于用对话形式和对比句、反诘句,使文章句法灵活,节奏多变,气势雄壮,摇曳多姿。
2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答: 柳宗元继承了历代山水散文的特点并加以改造完善,开创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山水游记,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独特的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最佳。这些作品形神毕肖地再现了山水景色的自然美。如《小石潭记》等一系列游记,非常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来进行细腻的工笔描绘,篇篇不雷同,自然景物充满着勃勃生机,画廊式地展现了永州的山水景色。
其次,柳宗元写景,但不客观的模山范水,而是写自己主观感受中的景物。如 “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景完全融二为一。在情景交融之外他还善于以山水景色自喻,例如《小石城山记》以小石城自喻等。用山水景物的特点和遭遇来表现自己性格特点和思想状况。山水景物性格化的写法是柳宗元对山水游记文学的一个发展。
再次,在情景交融、以山水自喻还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感情时,柳宗元还善于加之以形象化的议论。《小石城山记》中关于造物者之有无的议论,都大大开拓了读者的思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这种从描绘的景物形象出发,展开生动活泼、极富启发性的议论,是柳宗元为游记文学的发展又开辟一新的途径。
最后,精炼而不雕琢的、优美而不华糜的语言。是柳宗元游记的又一特色。其语言字凝句炼,简洁明快,善用短语,骈散相兼,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例如《小石潭记》等,都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使他的山水游记既象一幅色彩迷人的风景画,又像一首真挚深沉的抒情诗,充满诗情画意。形成了清峻自然的独特风格,把山水游记推向了一个高峰。
24.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
——答: (1)构思缜密,情致深蕴。他的诗无不透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同时又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如其名作《锦瑟》、《夜雨寄北》。
(2)长于用典、精工贴切。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用典最多的一个,也是运用得极为精彩的一个。如其《安定城楼》一诗,八句中连用四个典故,多而切合事情,精妙绝伦。
(3)锤炼字词,工于造语。如“集鸟翻鱼艇,残虹拂马鞍”,一个“翻”,一个“拂”,写尽了水禽飞舞嬉戏、残虹行空如彩的景象。此外,如其“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等,大量传世名句精美典雅,曲尽唱叹之妙。
(深清绵邈,典丽精工)
25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答:唐传奇摆脱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写法,开始对社会生活进行精细的描绘,具有很高艺术成就。
一、唐传奇开始自觉地进行艺术虚构来塑造人物形象。唐传奇中出现了各个阶层。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如《李娃传》
二、自觉地追求情节结构安排,构思新颖巧妙,情节曲折生动,结构完整严谨。如《柳毅传》
三、文辞华美,活泼流畅。
唐传奇标志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
论述
1.(结合《离骚》)论述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
——答:屈原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浪漫色彩。在《离骚》中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幻想的形式表达生活的波涛在内心所激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在现实中遭到失败后,他乘坐以美玉、象牙镶嵌的宝车,由飞龙驾驶,腾空而逝,辞国远游: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侍,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显示出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像力。
一是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一是奇异的比兴和象征。联想和想象几乎贯穿全文,作者借助自然和社会中的一系列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如扈江离与辟芷、纫秩兰为佩表明自己的志行高洁;以朝搴栏,夕揽宿莽比喻勤勤恳恳地培养才德。比兴和象征的运用也是俯拾即是。文章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2.(结合《项羽本纪》)论述《史记》的艺术成就
——答:《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文学著作,是一部史学和文学上的巨著,其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史记》善于描写人物,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致入微。《史记》是我国写人艺术的开创者,全书有一百一十二篇人物传记。这些人物都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豪情壮志。给人予无限的鼓舞和钦敬。比如《项羽本纪》里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从其开始“学万人敌”一直到乌江自刎时的“无言见江东父老”。处处都体现了司马迁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1)。注意细节刻画,极力描摹人物的神情口吻。在描写项羽时,首先写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而学剑又是半途而废。说书剑不足以学,后学兵法,又只是略知其意。而在观秦始皇出游时却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就此短短的两个细节就把项羽这个豪放不羁,胸怀大志的形象展现出来。
2)。善于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鸿门宴》通过紧张、复杂的情节描写,揭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当曹无伤派人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告诉给项羽时,项羽大怒,准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可是在鸿门宴上,刘邦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席温顺言语对项羽讲过之后,他不但不杀刘邦,而且竟然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天真、幼稚、轻信,缺乏最起码的政治斗争的意识,是个莽撞汉。而刘邦,当得知项羽要来攻打时,虚心听取了张良的建议,利用项伯度过难关。精细老练、会利用人,表现出刘邦机智权变的性格。刘邦鸿门宴脱险后,立即诛杀了内部的叛徒曹无伤;可是,项羽对项伯的通风报信、吃里爬外的做法不闻不问。通过这个戏剧性的情节,成功地展示了项羽和刘邦两个历史人物的个性:一个豪爽、无谋和轻敌;一个机智、老练和精细。
3)。善于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感染力。项羽被困于垓下之时,兵败被围,四面楚歌,已经是处境悲凄了。可是作者还加入了项羽的慷慨悲歌,“美人和之”使悲愤之气更盛。
其次,《史记》的人物带有浓厚悲剧性色彩。《史记》描写的人物中大多数都是一些悲剧人物。就项羽来说,本来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勇武过人,所向无敌,为人率直磊落,不善于也不屑于使用计谋,加上他刚愎自用,残酷暴烈,因而最终遭到了失败。作者是将他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来描写和歌颂的,对于这样一个叱咤风云、不可一世,而又在短短的时间里骤然覆灭的人物悲剧人物,作者是抓住了他一生中的三件事来表现的。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钜鹿之战写他的叱咤风云,勇冠三军,一举摧毁秦军主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的人物。鸿门宴写他坦率、天真,以“不忍”之心轻纵敌手,以至于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和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写他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后退至乌江,乌江亭长要他渡江,他不愿忍辱偷生,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东渡,终于从容不迫地把头颅送给了敌人,自刎而死。突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性格。
再次,《史记》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司马迁写的虽然是历史人物,但不是客观的记录历史,而是溶入了他深挚的爱憎感情的。他的文章从始至终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是《史记》文章充满激情的最重要的原因。
1)。《史记》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有的是一篇之中有一个或几个抒情段落的篇章也是很多的。有些篇章作者还特意引入一些歌谣谚语,让作品人物'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如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突出表现了一种悲壮的美。
2)。《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项羽本纪》最后的太史公曰。评价项羽的失败源于自身的缘故。也极具抒情色彩。
3)。语言古朴、雄浑。气势沉雄。
3.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特点
——答: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中最突出的特点。李白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传统,并将其推向了高峰。其浪漫主义特征最主要体现在:
首先,以饱满丰富、激昂强烈和充满主观色彩的感情来写诗。其自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他的诗歌始终保持着昂扬的调子。即使是如《将进酒》这样的诗,歌咏是政治失意,人生短暂,依旧气势豪迈。为了使感情更加饱满,李白常使用以下手法:
一、通过富于主观色彩的抒情加以表现。李白喜欢直接站出来宣扬“我”。“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本楚狂人”等等,有着强烈的自我色彩,强烈的个性。
二、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来加以表现,使自我感情更自然,更深刻的融入对象之中。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山本来是没有生命的,而李白在此赋予了它感情和生命。仿佛自己的一个老友,相看两不厌。把自己凝重、深沉的感情得以更好抒发。
三、通过大胆生动的夸张来加以表现。李白在写景诗中常常把自己的各种感情推向极端。“落花娇如语,愁杀荡舟人”一个“愁”再加“杀”,说明愁已到极至。
四、通过跳跃性的手法来加以表现显得溜走奔放,恍无定处。“弃我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明朝散发弄扁舟。”全诗开篇如天外飞来,来去无纵,中间又极具跳跃性。把饯别之情抒发淋漓尽致。
五、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加以表现。李白喜欢用不拘格律歌行体和古体诗来写作,他的诗歌的感情不是铺垫出来,很多时候,感觉是一口气喷出来的。
其次,以丰富奇特,瑰丽的想象来写诗。有些想象光怀陆离,雄奇瑰丽,令人惊心动魄,目不暇接。如《蜀道难》。李白从未去过蜀道,却留下了这篇名作。首先用神话写蜀道历史,再写蜀道之难,都是自己想象之作。有些想象幽深悠扬,自然新颖,或不失天真的童趣,或深具哲理的底蕴。如《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但李白的浪漫主义是和现实结合再一起,他对幻想的追求正是他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曲折反映。
(再次,李白诗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清新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表现在:感情的天真,他的诗歌真诚直率,即使是描写爱情也是真率的。如“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另外在题材的选择上,李白喜欢写晶莹剔透,清澄光辉的东西。如:明月,白日,夕阳等。他善于向乐府诗歌的学习上。李白善于吸取乐府诗歌的纯朴的格调,清新的表现手法,尤其善于学习即景比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离别之时,景物信手拈来,比兴高妙。语言的运用上,即使雄奇夸张的语言也都一洗铅华,至于那些清新自然的诗歌,就更以自然为宗了)
4.(结合《长恨歌》)分析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手法
——答: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除了乐府诗之外,其他诗歌成就也很高。他的感伤诗中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就表现出其高超的艺术手法。
首先,抒情与叙事的紧密结合。《长恨歌》是长篇的歌行体,白居易发挥了这一体裁长于铺叙的特点,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表现了曲折的情节。杨贵妃去世后,帝王对她的思念,及到蓬莱去寻访她的独特想象,都描写得波澜起伏,具有强烈的感情效果。比如“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叙事和抒情结合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既是抒情又在叙事,写景。在描绘的同时又把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执着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结构安排独具匠心。《长恨歌》写得层次分明,以叙事为线索,穿插抒情。事件详略得当,层次过渡及其巧妙。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自然过渡到安史之乱。由“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由巧妙过渡到帝王回京后的相思。层层铺叙,自然过渡,最后点明主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另外,在铺陈词藻、详尽描写的同时,不断锤炼一些警句,穿插其中,使得全篇处处体现开阖顿挫之妙。诗歌开篇第一段,不断描写杨贵妃。但并不显得重复,因为白居易在描写几句之后,就会有一两句警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使诗歌显得顿挫有致。
三、善于描写,形象多姿多彩,语调圆润流转,语言精美流畅。《长恨歌》成功的塑造了杨贵妃和唐玄宗两个人物形象。在描写杨贵妃的时候,并没有正面去写她的美貌,而是通过“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些侧面的描摹,把她的形象展现出来。对于她的死也只用了“宛转蛾眉马前死。”一笔带过。在描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相思之情时,也采用侧面环境描写烘托。“峨嵋山下” “西宫南内”“夕殿萤飞”这些外部环境的描写,将唐玄宗凄凉的心境表现出来。《长恨歌》语言工丽,富于词采,读起来琅琅上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