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帖子
查看: 8356|回复: 365

清余丙照《赋学指南》注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4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也学时贤 于 2017-10-25 08:52 编辑

赋学指南【清·余丙照】
叙(王雅南)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故班固云赋者古诗之流。先王采焉,以观士风。赋之名义重矣哉!汉兴,古赋渊博,兼用楚骚。六朝以后,始定为律赋取士,至唐大备。宋元稍变其律,不离厥宗。
  国朝稽古右文,无体不备。故自胶庠及村塾,莫不以赋学课生徒。然而习古体者嫌于宏肆,变律体者近于轻剽,虽有名师讲改,究之金针未度,学制无方,惟倦教者多秘其法故耳。吾邑余纱山先生辑有《赋学指南》一书,分为十法,条缕不紊,恺切详明,一以唐律为正轨。
   时予宦游江右,未见其书。今年春接读全卷,并札示云:“前书仅选唐赋十篇,时赋二十篇,今增选两汉六朝及宋朝各数篇,又增时赋十余篇,俾骚、古源流及当代巨制鸿裁,皆可藉斑窥豹。”又命其郎君注释赋中典故,以便后学查考。予披览久之,知其夙从楚省吴立葊先生游,深得赋中三昧,是以启发后学,至精且详。陆士衡云:“赋体物而浏亮。”扬子云云:“诗人之赋丽以则。”纱山所论,其得此意矣。予喜于闻命,聊撰数语以弁简首,愿海内同学之士知所取法,以为程式,庶无负纱山之苦心,则幸甚。
   时道光廿八年,岁次戊申三月上巳,杏山王雅南谨识于光邑涑水书院。
序原叙(余丙照)
   自有唐以律赋取士,而赋法始严。谓之律者,以其绳尺法度亦如律令之不可逾也。由元迄明,因之不失。我朝作人雅化,文运光昌。钦试翰院既用之,而岁、科两试及诸季考亦藉以拔录生童,预储馆阁之选,赋学蒸蒸日上矣。然通晓者往往矜为秘授,向往者每致叹于迷途,故草茅之士,苟非学有渊源,工赋者亦少。照于是忘其固陋,取唐赋佳构及国朝名作,择其佳句,分为十法。始之以押韵,终之以炼局。又别为碎目数十条,每条引佳构若干以为程式。后复附以赋法,补其遗漏。盖欲为无师授者示迷途,故不惮缕晰言之耳。第照谫陋,所论诸法,或采之名家,或出于鄙见。诚恐立言不当,贻误后学。集成,急就正于吴立葊夫子,谬蒙褒嘉,且为鉴定。谓宜公诸同人,嘉惠来学。照敢谓赋学之精,莫此为备哉?聊以叙述旧闻,志父师之教于弗谖尔。高明君子苟有匡所不逮,辱而教之,则照之取法更进矣,敢不拜嘉乎!时皇上御宇之七年岁次戊申仲秋谷旦,纱山余丙照题于文华堂。
原叙(吴东昱)
   司马相如曰:“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然则赋其不可学乎?然相如又云:“一经一纬,一宫一商,赋之迹也。”刘勰亦云:“丽辞雅义,符采相胜,赋之体也。”则赋又若不可学而可学。我朝文运昌明,自翰林以及小试,莫不试士以赋,赋学之盛,追汉唐而轶宋明矣。乃草茅之士,能赋卒鲜者,非赋不可学也,欲学而不得其法,求法而不得其人,遂若可学而不可学也。余生纱山,少学于予,诗赋即颇留心,数载中耳提面命,赋中三昧,已得其大凡矣。后从周生豹山游,益加研习,赋学遂臻宏博,从此刊陈落腐,含英咀华,以登徐、庾之堂,而树骚坛之帜,殊可顷指。俟今年夏,以所辑《赋学指南》就正于余,集分十法,始于押韵,终于炼局,条分缕晰,各引佳联,以为程式。虽只就时下律赋细为指示,而于骚、古诸体概未之及。然初学之士,得此一编伏而读之,赋中诸法,了如指掌,不俟面命耳提,自可抽黄对白,又何法之不易知,赋之不可学哉!予喜纱山能叙述旧闻,更有心得也。少为更正,益以数条,命付剞劂,以广所学云。
    时道光七年岁次丁亥孟秋月,立葊吴东昱题于响泉书屋。
《增注赋学指南》叙(余丙照)
   昔杜南征注《左传》,颜师古注《汉书》,论者谓为二书功臣,然杜不长于鸟兽虫鱼,颜不长于天文地理,皆阙之不注,以俟后人之增释。今欲以固陋之学,探巨制之淹博,明而注释之,难矣。然详注不能,不注更不可也。(照)于丁亥岁(道光七年,1827)有《赋学指南》之刻,不胫走四方矣。而注解全无,读者每以獭祭苦之。夫示以作赋之法,使仍昧于赋中之典,尚得谓嘉惠来学乎。况其时唐赋仅选十篇,时赋仅二十篇,聊示入门快捷方式,而于历朝佳赋俱未采入,亦无以拓才思而开眼界。壬、癸岁(壬寅,道光二十二年,1842;癸卯,道光二十三年,1843),课徒多暇,取《指南》旧本增而注之。选两汉六朝赋数篇,冠唐之前,以溯其源;选宋赋数篇殿唐之后,以观其变;选时赋之清新典雅有裨后学者十余篇,以便其取资。且命小子(耀)辈博考群书,于赋中典故载于习见书中者,采而注之篇后,使不苦于查考。此照不揣固陋增注之苦心也。至所未见之书,则亦师杜南征、颜师古阙而不注之法,以俟博雅君子云尔。
    时道光岁在昭阳单阏寎月,纱山氏余丙照题于黄士关之醉经堂。
凡例
1.国朝律赋选本林立,是集专为初学计,不得不细为指示,先引佳联,所以讲句法也;次引佳段,所以讲段法也;后引全篇,所以讲篇法也。
2.集中各条所引各联,原取其句法之佳,其立意有在题前、题后不一,不得以不合题面薄之。
3.集中所引各段亦有前后部位不同,故必注以第几段,示毋凌躐也。
4.律赋盛于国朝,始于唐宋,其先声则源于汉魏,开自六朝,集中全篇多取唐赋,以层次清楚,笔力简劲,篇法完密,可为程式也,然不究渊源,率患根柢不厚,故复增两汉六朝赋数篇、宋赋数篇,合当代名程,共为一集。
5.律赋虽取骈俪,而要以敛气铸局为先,故凡有曲折顿挫者,集中多选;气滞局松者,不收。
6.赋贵真切,不尚堆垛。是集独取精切轻快之作,不能透发题眼者,不收。
7.试赋虽讲声调,然必胎息两汉六朝,乃为上乘。集中末卷登古体及拟古数篇,以存其概,俾知此道非仅四六押韵已也。拟法载《拟春赋》后。
8.旁评指明段落,以醒眉目;引用典实,除整用经句外,概为笺注,均为初学起见,方家幸勿见哂。
9.记事之书,辞多不一。有同此一事,此书所载与彼书异者,兹所注释但就案头所有之书录而登之,固难与未见之书一一求合。
10.集中注释,既不能备录全文,则量其篇幅,去其繁文;总以解释明白为务,亦非任意割裂。
11.事实有各篇互见者,一处注明;余则云见某处,以省简帙。分类有本类条多,不能备载本卷者,分载他卷,以均其部;亦必注明,便于查阅。
《赋学指南》总目
押韵  五条(押虚字  因韵法  出色韵  押人、地名)
诠题  二十三条(绘景  写情  情景兼到  传神  体物  刻划  点醒  陪衬  烘托  比例  双关  串合  映带  疑审  释义  议论  搓法  旋风笔  撞法  算法  前后着想  题前翻跌  段末收束)
裁对  五条(卦辞对  干支对  数目对  反正对  流水对)
琢句  五条(炼长句  炼短句  炼起结  运用成语  迭字句)
赋品  四条(清秀品  古致品  洒脱品  庄雅品)
首段  九条(直起  陪起  题前起  对起  翻起  颂扬起  暗笼  明擒  古体)
次段  四条(映合  顺拍  逆翻  溯源)
诸段  十三条(铺叙  互勘  提起  点染  停顿  反正  旁衬  开合  浅深  推原  推论  赞叹  折落)
结段  十一条(颂扬  怀古  寓意  推原、推论  赞叹  旁衬  托题  压题  翻题  杂体)
练局  六十篇
以上十类,分次十六卷,各有总论,其各条碎目,别详每卷论后。
附:赋法绪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8 金钱 +8 贡献 +8 收起 理由
楚剑赋夫 + 8 + 8 + 8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4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赋学指南》卷一
论押韵
    作赋先贵炼韵。凡赋题所限之韵,字字不可率易押过,易押之字,须力避平熟,务出新意,庶不至千手雷同。难押之字,人皆束手者,争奇角胜正在于此。但不得过于凿空,反欠大雅。押官韵最宜着意,务要押得四平八稳。凡虚字、俗字、陈腐字、怪诞字,总以典切不浮者押之,要知试官注意全在此处。所限之字,大约依次押去,押在每段之末为正。或意有所便,亦不必过拘。押官韵外,所用散韵,须择新丽流活之字押之,切不可押生涩字及陈腐字,尤不可凑韵硬押。凡字不典不显,非限官韵,即可不必押。通衢坦道,任人往来,何必自寻荆棘乎?遇险韵,正须善押,要有舒展自如之致。不以仄径窘步,方可出色。用韵宜变换,如连押实字,连押虚字,或连押同音者,皆赋家大忌也。须相间而用之。官韵中两字同在一韵,有押作一段者,有仍押两段者,如唐时王起《白玉管赋》,“神、人”二字并押;自居易《赋赋》,“诗、之”二字分押。大约限韵多者则同韵可并,少者则各自为段也。近来花样,有两字同在一韵者,总以仍押两段为是。韵中有字同义同者,如寅字在四支,又在十一真,涯字在四支,又在九佳,又在六麻,意义虽同,若限官韵,即宜遵在先者押之。韵中有字同义异者,如逢字,一东二冬兼收,冯字,一东十蒸兼收,意义迥别,岂可假借?须细辨之,不得混押。初学作赋,先求韵稳,句之工巧次之。盖押韵既稳,句虽平常,亦不棘目;韵一不稳,虽有佳句,卒难合拍。故详论押韵,特选数条,以为入门之路
押虚字  因韵法  出色韵  押人名地名
O押虚字
押虚字最难稳惬,而又最易出色。若系官限,注意即在此处。或顺押或倒押,或活押或实押,总要俱有来历,出于自然,不得勉强凑合。
唐肇垚《王猛扪虱赋》:
叹或抚髀,岂是因人者也;暸如指掌,尚须俟我乎而。
蒋诗《去害马赋》:
应竹竿而吸鼻,其在斯乎;搓绵絮以缠头,伊胡为者。(上顺押法)
顾元熙《吴季子挂剑赋》:
任尔化龙飞去,此别何如;怜余控马孤还,怀归岂不。
韦肇《瓢赋》:
安贫而饮,颜生何愧于贤哉;不食而悬,孔父常嗟夫吾岂。(上倒押法)
冯嘉谷《项羽垓下闻楚歌赋》:
恨不从示玦三番,而今已矣;谁御此埋兵十面,其奈之何。
唐肇垚《王质观棋赋》:
落子丁丁,伐木之声宛若;拈棋得得,积薪之势何如。(上活押法)
熊大音《聚头扇赋》:
有时同玉佩之投,赠吾良友;有时并诗囊之载,典自小奚。
伍长华《贯月查赋》:
看飞天镜,便凌万顷茫然;谱奏霓裳,恰听一声欵乃。(上实押法)
O因韵法
天下好赋皆自韵出,而因韵一法,最为便学。盖遇一典故,顺押不得者用倒押,整押不得者用拆押,总要意灵笔活,就韵生情,然亦不可为韵所拘,要有舒卷自如之致。
朱襄《击钵催诗赋》:
巧借捶琴之妙,不暇停挥;定闻拍案之奇,有人叫绝。
唐肇垚《周瑜纵火烧曹兵赋》:
壮士尽波中突出,刃骇排山;将军真天上飞来,势惊压卵。(上顺押)
孙克佐《吐白凤赋》:
譬生莲于舌上,寐岂非真;疑赠锦于灯阑,梦原不恶。(粗字生色)
朱士彦《秋末晚菘赋》:
检点三冬之蓄,漫侈荠甘;间寻贰膳之珍,宁资瓜苦。(上倒押)
汪学金《文阵赋》:
扶轮大雅,指挥登将将之台;借箸中权,结构布堂堂之阵。
余丙照《易水送荆卿赋》:
拔剑斫地,居然盖世英雄;嘘气成虹,俨似无双国士。(上整押)
华湛恩《圣言如水火赋》:
旨以淡而弥浓,经原可醉;味自无而之有,言岂名卮。
华庭桂《黄牡丹赋》:
竞夸天下无双,魏应居后;谁占人间第一,姚合称王。(上拆押)
O出色韵
押韵工稳,足为通篇生色,若干支、数目、颜色、方向、卦名等字,乃韵中之尤出色者,果能善于引用,工于对仗,押得极工极稳,实为有目共赏。
平恕《五丁开山赋》:
讵锁支祁之怪,漫遣庚辰;将通伯翳之邦,斜连子午。
又:
真形搜五岳之图,风云遁甲;铸错萃六州之铁,雷电飞丁。(押支干字)
周朝国《竹外一枝赋》:
开遍百花头上,南国无双;栽当千户封中,东风第一。
陆长庚《梦笔生花赋》:
岂夜入题诗之路,径本三三;倘朝思授管之人,仙疑七七。(押数目字)
韩潮《浔阳琵琶赋》:
嗟老大之无成,鬓将点白;叹浮生之若梦,眼孰垂青。
吴锡麒《春水绿波赋》:
船真天上,扪星斗而皆青;人在镜中,染须眉而尽绿。(押颜色字)
陶亮采《池塘生春草赋》:  ,
逗出无边绿意,春去春来;牵将一片红情,江南江北。
徐轼《东坡赤壁后游赋》:
两番惆怅之情,猿呼左右;一片空明之影,鹤梦西东。(押方向字)
谭天成《西王母献益地图赋》:
厚德载物,终有庆取象乎坤;自上不下,道大光是名为益。
徐松《律中仲吕赋》:
合乎夷则之宫,已盛于已;生自无射之母,相见乎离。(押卦名)
O押人名、地名
押人名、地名,最易起眼,要必先有其人、其地来历,可以诠题者叙之于上,然后以人名、地名押之,方能工稳,令人豁目,不可凭空硬押。
高登鳌《冯谖弹铗赋》:
是谁肝胆,冀餐饭于王孙;绰有须眉,笑衣冠于优孟。
屈家蘅《蝴蝶赋》:
觉也蘧蘧,疑是梦回庄叟;飞兮冉冉,岂真魂返韩凭。
利瓦伊筠《仙胎鱼赋》:
游还策策,他年骑待琴高;乐最洋洋,此处知惟庄叟。
杨昌光《碧筒杯赋》:
何妨野饮花间,句赓苏子;不是流觞水曲,胜纪羲之。(押人名)
鲍桂星《李愬雪夜人蔡州赋》:
五十载对狼丑族,尽扫江淮;三百年汗马勋名,必推唐邓。
冯嘉谷《吹箫乞食赋》:
弹铗归来,意难忘夫荆楚;枕戈待旦,心有望于勾吴。
李如筠《雪夜入蔡州赋》:
拜裴公于道左,请勒燕然;置元济于槛车,遂收淮蔡。
王元梅《霜钟赋》:
落天外之宏声,人惊远塞;振晓来之清响,市洽新丰。(押地名)

点评

谢谢分享,问好老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5 11: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4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O押虚字
押虚字最难稳惬,而又最易出色。若系官限,注意即在此处。或顺押或倒押,或活押或实押,总要俱有来历,出于自然,不得勉强凑合。
唐肇垚《王猛扪虱赋》:
叹或抚髀
1,岂是因人者也2;暸如指掌3,尚须俟我乎而4
注释:
1、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虔恒抚髀称劭,自以为不及也。
2、《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自荐:“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管子》:“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乐者也。”
3、《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4、《诗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点评

谢谢分享,问好老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5 11: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4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蒋诗《去害马赋》:
应竹竿而吸鼻1,其在斯乎2?搓绵絮以缠头3,伊胡为者4(上顺押法)
注释:
1、注者疑为青梅竹马典。李白《长干行其一》之一:“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青梅,青色的梅子。竹马,把竹竿当马骑。亦或有“嗅青梅”之化用。
2、《史记》“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 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 《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3、《神异经》曰:西南大宛有马,其大三丈,髯至膝,尾委地,蹄如升,可握。日行千里,至日中而汗血。乘者当以絮缠头以避风病,其国人不缠。
4、注者以为当语出《晏子春秋》:晏子曰:“君胡为者也?”

点评

谢谢分享,学习受益,问好老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5 11: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4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顾元熙《吴季子挂剑赋》:
任尔化龙飞去
1,此别何如2;怜余控马孤还3,怀归岂不4
注释:
1、 “双剑化龙”之传说记载于《晋书张华传》中。《太平寰宇记》中说:“昔人就水淬之,剑化龙去,故剑名龙泉。”
2、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3、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回仪卫》:“妓女旧日多乘驴,宣政间惟乘马……少年狎客往往随后,亦跨马,轻衫小帽。有三五文身恶少年控马,谓之花褪马’。”
4、《诗小雅小明》:“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点评

谢谢分享,学习受益,问好老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5 11: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4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韦肇《瓢赋》:
安贫而饮,颜生何愧于贤哉
1;不食而悬,孔父常嗟夫吾岂2
注释:
1、《论语雍也第十一》:“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论语季氏第十七》: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点评

谢谢分享,学习受益,问好老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5 11: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4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嘉谷《项羽垓下闻楚歌赋》:
恨不从示玦三番
1,而今已矣2;谁御此埋兵十面3,其奈之何4
注释:
1、《史记》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已矣:完了;逝去。李陵《答苏武书》:“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於我已矣。”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而今已矣,惜哉!袁枚《祭妹文》:而今已矣。
3、十面埋伏。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4、《汉书王莽传下》:“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李昉《太平广记报应十六》:“夫寿夭者天也,先生其奈我何!”

点评

谢谢分享,学习受益,问好老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5 11: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4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肇垚《王质观棋赋》:
落子丁丁,伐木之声宛若
1;拈棋得得2,积薪3之势何如。(上活押法)
注释:
1、《诗经伐木》: 伐木丁丁, 鸟鸣嘤嘤。出自幽谷, 迁于乔木。
2、得得:任情自得貌。语出《庄子骈拇》:“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象声词。多形容马蹄声。清黄景仁《道中秋分》诗:“瘦马羸童行得得,高原古木听空空。”注者以为此两层意思兼而有之。
3、积薪:积聚木柴。《墨子备城门》:“城下州道内,百步一积薪,毋下三千石以上,善涂之。”
以下无关该骈之意矣,亦记之——《汉书汲黯传》:“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后以“积薪”喻选用人才后来居上。

点评

谢谢分享,学习受益,问好老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5 11: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4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熊大音《聚头扇赋》:
有时同玉佩之投
1,赠吾良友;有时并诗囊之载,典自小奚2
注释:
1、投佩,李白:“怀恩欲报主,投佩向北燕。”
2、诗囊,典出《全唐文李贺小传》:“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后遂以“诗囊”指贮放诗稿的袋子。小奚奴,是指小男仆。

点评

谢谢分享,学习受益,问好老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5 11: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4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伍长华《贯月查1赋》:
看飞天镜
2,便凌万顷茫然3;谱奏霓裳4,恰听一声欵乃5。(上实押法)
注释:
1、贯月查,亦称贯月槎。传说尧时西海中的发光的浮木。借指舟楫。晋王嘉《拾遗记唐尧》:“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於西海,查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查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查。”
2、指月。唐宋之问《游禹穴回出若邪》诗:“石帆摇海上,天镜落湖中。”
3、苏轼《前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4、霓裳:裳字读昌,神仙的衣裳。相传神仙以云为裳。《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霓裳羽衣曲》的略称。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5、欵乃:“欵乃”是“欸乃”的误印。象声词。摇橹声。唐元结《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题注:“棹舡之声。” 唐柳宗元《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象声词。棹歌,划船时歌唱之声。 宋陆游《南定楼遇急雨》诗:“人语朱离逢峒獠 ,櫂歌欸乃下吴舟。”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听长笛一声何处发,歌欸乃,橹咿哑。象声词。泛指歌声悠扬。唐刘言史《潇湘游》诗:“野花满髻妆色新,闲歌欸乃深峡里。”


点评

谢谢分享,学习受益,问好老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5 11: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 18: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