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跳跃,更要协调 ——读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 雷于怀
所谓跳跃,是指诗词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时空和意象的转换,出现了断层或空白,看上去好像不连贯。其实,这正是诗词语言艺术的一大特点。诗词,不注重叙述的顺序与完整,只注意情感的表达和需要。语言之间的断层与空白,可由读者去想象、去填补。这又正是诗味之所在。 请看李清照的《菩萨蛮•风柔日薄》: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这是作者晚年流寓越中的作品,深沉地流露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全词跳跃性很强。上阙前二句写南方春天比北方来得早,风变轻柔了,太阳变温暖了。换却冬装,穿上夹衫,浑身顿觉轻松,心情自然也很好了。这明显是写白天的事。可后两句突然写“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大白天里,怎么又“睡起”呢?刚说“心情好”,怎么又“觉微寒”、“梅花鬓上残”,似乎心情不太好呢?下阙头二句又突然写到思念故乡(作者的故乡在北方济南,这时已沦陷于金人之手),故乡忘不了,忘了除非醉。最后两句又转写到“卧时”烧的“沉水”(即沉香,一种薰香料),醒来后沉香烧完了,但酒还未醒。这就是词的跳跃。从这件事忽然写到那件事,彼此之间好像都是孤立的,串连不起来。其实并非如此。李清照是词家高手。她十分注意词在语言表达过程中的跳跃性,又十分注意全词内涵的和谐统一,做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要求的“跗萼相衔,首尾一体。”词一开始的“春犹早”,就吐露出作者乡思之情。“春犹早”,要是在北方家乡天还很冷呢。“夹衫乍著”是在南方,在异乡,“心情好”只是对异乡早春一种短暂的感觉。作者马上自然联想到家乡。“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故乡忘不了,又回不去,于是作者只好饮酒,用酒来麻醉自己。酒喝醉了,又只好闷沉沉的去睡(这是昼寝,不是夜眠)。睡前她将沉香燃好。不知睡了多久,一觉醒来,感到有些微寒(这既是早春的感觉,也可能与酒后有关)。起来一看,头上簪的梅花枕残了,炉的沉香也烧完了,可是酒还没有全消,暗示出思乡之愁也还没有全消。这就是全词所写内容的本来顺序。按照这个顺序,全词应该是:“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香消酒未消。”作者只不过将睡前的饮酒、燃香诸事放到下阙,而将“睡起”一事提到上阙去先写了。目的是为了使下阙写乡愁更加集中,与上阙开头的“心情好”形成更加鲜明的对照。上下阙看起来不连贯,实际内在逻辑联系十分紧密。全词的每一句,每一个意象,不论怎么跳来跳去,都在围绕“乡愁”二字来展开,在诗意的指向上形成了一个整体。因此,这首词在李清照的全部词作中虽算不上名篇,但仍然不失为佳作。 李清照的这首《菩萨蛮》告诉我们:诗词既要讲跳跃,更要讲协调一致。这种协调一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跳跃中仍然可以找到思维的逻辑连贯性;二是所有跳跃都为表达同一主题服务,体现出诗意的完整性。今天,有些作者写诗词,只注意到跳跃,不注意协调统一。读者看不懂为什么要从甲跳到乙,又从乙跳到丙,找不出彼此的逻辑连贯。所写的意象,各自独立,不能成为有机的整体,显得杂乱无章。我们应该多读读前人的作品,并注意体会、琢磨人家的写法,从而克服虽然跳跃但却杂乱的毛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