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30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楼晓峰 于 2014-11-30 19:58 编辑
谢谢联友探讨。
感觉你所指出的问题基本不存在,所以有必要和你探讨。
所探讨的联语全文:
国力刚强,国威显赫,国运亨通,已然扭转当年甲午;
民生富庶,民主提升,民情聚合,毕竟传承华夏乾坤。
你的指正意见:
两联前三句对仗工稳,符合实际.但下联的传承乾坤(华夏在这里是乾坤的定语)属动宾搭配不当,华夏是专有名词,而当年是偏正词组也不能对。不怕楼首席版主笑话,试改下联最后一句为:正值逢迎此日庚辰。
我的论述:
1.关于“华夏乾坤”中的词语搭配。
正如你所说,“华夏”是“乾坤”的定语,但是,根据词汇学原理,凡是用类似“华夏乾坤”这样名词加名词构成的词语在整体上属于“偏正结构”,而不是“动宾”结构。其中“乾坤”是中心语,“华夏”是用来修饰“乾坤”的定语。类似的用法比比皆是,比如“中国人民”、“公民义务”、“员工利益”等等等等。因此“华夏乾坤”构词合理,不存在“动宾搭配不当”之说。
假如你说的“搭配不当”是指“扭转——当年甲午”与“传承——华夏乾坤”的关系,那么,“扭转”是动词,“传承”也是动词;“当年甲午”(偏正结构)是宾语,“华夏乾坤”(偏正结构)也是宾语,“扭转——当年甲午”与“传承——华夏乾坤”两者都属于动宾结构,符合对仗要求。
2.关于“当年”和“华夏”的词性。
从整体上说,“当年”和“华夏”都是名词,当然“华夏”属于不可再分析的名词,这在词汇学上叫做“单纯词”,而“当年”则可以再进一步分析成“当”和“年”两个意义不同的词素,这在词汇学上叫做“合成词”。
您说“‘华夏’是专有名词”,没错;但是你又说“‘当年’是偏正词组”,这就有点小偏差了,更准确地说“当年”应该是时间性常用名词或固定名词,而不是词组,当然,它的构词形式与偏正词组结构相似。
3.关于“华夏”和“当年”能不能对?
楹联行文要求上下联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基本相同,如上面第2条所说,“华夏”和“当年”都是名词,说明他们构成“词性基本相同”的条件,也就是基本上形成对仗效果。当然,这是对仗所允许的宽限,要是从对仗所要求的严限来说,还可以进一步追求字字相对。
关于你的局部对句
毕竟传承华夏乾坤。
正值逢迎此日庚辰。
你的以上局部对句字面对仗很工整,比我强多了。但是,在内涵上却略有欠缺。一是“逢迎”一词没有积极主动之意义;二是“此日庚辰”平淡淡,缺乏明确意义;三是“庚辰”与“甲午”在意义上没有来开距离,这是楹联创作需要注重的。
欢迎继续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