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倢伃及其五言诗《怨歌行》 雷于怀
班倢伃(亦作“婕妤”),汉成帝妃子,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名字及生卒年月不详。其父班况为校尉军官,曾在抗击匈奴中立过功劳。娘家孙辈班固、班昭、班超,都是东汉初期著名人物。班倢伃小时受过良好教育,有姿容,有才学,有美德。入宫后,不争宠,不干预朝政,谨守礼仪,行事端方,颇受成帝宠幸,封为“倢伃”(皇帝嫔妃的一种称号)。汉成帝耽于酒色游乐,曾作大辇车,要班倢伃同车巡游。班倢伃辞谢说:“观古代画图,贤圣之君出巡皆有名臣坐在旁边;只有夏商周末代亡国之君出巡时,才有宠幸的女人坐在旁边。你今天要我与你同坐一车出巡,不是与那些亡国之君很相像吗?”成帝觉得言之有理,只好作罢。班倢伃也因此事,深受皇太后及宫内外众人的称赞。后来,赵飞燕姊妹入宫,为了争宠,向成帝屡进谗言,构陷他人。班倢伃就自请到长信宫专门侍候皇太后,以避其害。成帝死后,太后令她守护成帝寝陵。班倢伃死后,也葬于成帝陵园之中。《汉书•外戚传》中有关于她的小传。 班倢伃是一位以辞赋见长的才女,据传一生著作颇丰,但大部已佚失,今仅存《自伤赋》、《捣索赋》两篇,五言诗《怨歌行》一首。 《怨歌行》又名《团扇歌》。由于《汉书•外戚传》关于班倢伃的记载只提到两篇赋,并未提到这首诗,因而有人怀疑为伪作。《怨歌行》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和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都标明为班倢伃所作。《玉台新咏》在诗前还有小序:“昔汉成帝班倢伃失宠,供养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从诗的内容、情感来讲,也与班倢伃在宫中的遭遇相合。因此,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怨歌行》应为班倢伃所作。全诗如下: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全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前四句为一层,写团扇(又名“合欢扇”)质地优良、制作精美,用刚刚织成的齐国丝绸做成,鲜洁如雪,团团如月。中间二句为第二层,写团扇的功用(“动摇微风发”)及受到主人的喜爱。最后四句为第三层,写团扇担心秋凉后,主人会弃置不用。 很明显,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一首文人比体诗。全诗通首比喻,表面言此,实则言彼,具有象征性,这是比体诗的最大特点。班倢伃是在用团扇来比喻自己,有着美好的仪容和纯洁的品德,入宫后能受到皇帝的宠幸。但她知道,这种宠爱只会是一时而不可能长久的。就像团扇,秋凉后主人会弃置于小竹箱中,不再使用一样;皇帝另觅新欢后,也会恩断义绝,将她打入冷宫去。这首诗通过作者对团扇的描写,表现出封建时代妇女先被玩弄、后被遗弃的悲惨命运,因而具有普通意义。 这首诗对后代的影响很大,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内容讲,以团扇来表现女人的不幸,为后代许多诗人所借用。如刘禹锡的《团扇歌》:“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题材、主旨皆与班诗相近。韦应物的《悲纨扇》:“非关秋节至,讵是恩情改。掩颦人已无,委箧凉空在”,反用班的诗意,写对亡妻的悼念。司空图的《扇》:“珍重逢秋莫弃捐,依依只仰故人怜”以及唐寅的《秋风纨扇图》:“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则进一步从写女人不幸扩展到其他人际关系。不论怎样,这些诗作,都有着班诗的明显痕迹。二是从艺术上讲,比体诗后来成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如朱庆余的七绝《近试上张水部》,以新妇“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作比喻,向官至水部员外郎的张籍,探问自己的诗文是否符合当时应试的要求;罗隐的七律《黄河》,句句写黄河,又句句比喻当时的科举制度,以黄河“解通银汉终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揭露朝廷科举的乌烟瘴气;于武陵的五律《赠卖松人》,写卖松人向喜欢夭桃秾李的“翠楼人”出售松树,所售非人,不可能达到求利目的,比喻高洁正直的读书人,不可能为腐败的当权者所赏识重用。这几首都是通首用比的比体诗。由此可见,班倢伃的《怨歌行》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