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不存在“仄韵近体诗”?
唐近体诗是从六朝永明体继承下来的格式。永明体讲四声,押韵格式有四种:押平声韵、押上声韵、押去声韵、押入声韵。一首诗当定下押什么韵之后,则上句的句脚声调必须与下句的韵脚声调相反,例如:
1、押平声韵:
春夜山庭(江总) 春夜芳时晚,幽庭野气深。 山疑刻削裔,树接纵横阴。 户对忘忧草,池惊旅浴禽。 樽中良得性,物外知余心。
2、押上平韵: 扶道觅阳春,相将共携手。
草色犹自腓,林中都未有。
无事逐梅花,空教信杨柳。
且复归去来,含情寄杯酒。 3、押去声韵: 柳恽:独不见 别岛望风台,天渊临水殿。 芳草生未积,春花落如霰。 出从张公子,还过赵飞燕。 奉帚长信宫,谁知独不见。
4、押入声韵: 萧衍:有所思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 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 这四种格式的原则是:上句句脚声调不得与下句韵脚声调同调(首句可同调叫首句押韵)。除了避同调之外,其他声调任意用。例如,押平声韵脚者,上句脚可上去入声任意。押上声韵脚者,上句脚可平去入声任意。押去声韵脚者,上句脚可平上入声任意。押入声韵脚者,上句脚可平上去任意。
那么,唐近体诗为什只选择了押平声韵一种,而舍弃了其余三种呢?这就是到了唐代,人们对四声二元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平声同上去入声相对产生的铿锵效果是最好的。句子中的铿锵效果都是以平对上去入实现的,叫“平仄粘对效果”。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审视四种押韵形式:押平声韵者,上句脚是上去入声,以平对上去入,铿锵效果最好。而其他三种则不产生平对上去入三声这个效果,例如第二种押上声韵者:上句脚平声只出现一次。其余第三第四两种皆然。当然,也有人为了避免这一致命缺陷,用上句脚全平声(或至少三平)的形式定格。但是,这种形式倒是能满足铿锵效果了,但另一个缺陷又出现了:上句脚永远少了两个声调:押上声者少了去入声,押去声者少了上入声,押入声者少了去上声。也就是说,所谓的仄韵近体诗,要么失去了平仄铿锵的悦耳性,要么失去了四声全备的多样性。古人是聪明的,将这有严重缺陷的仄韵诗舍弃了。古人重来不多话,至于为什么,叫后人自己想去,也因此古人在这方面的理论并不多见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