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10-29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句恰在第一个字(头节上字),该用平声的字眼上,用了仄声"恐"字,若不救便成了孤平句。于是就在本句第三个字(腹节上字),该用仄声的字眼上,用了平"天"字,这就把孤平救过来了。又如:
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春有怀》)
仄平平仄平
这句的头节上字该用平声,而"北"是仄声,为避免孤平,就将该用仄声的腹节上字,用平声的"江"来救。
七言诗的三拗五救,也是用腹节上字(第五字)的平声去救头节上字(第三字)的仄声。就是第三字该平而仄,第五字该仄而平。例如:
未到晓钟犹是春(贾岛《三月晦日送春》)
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句头节上字(第三字)"晓"该平而仄,于是就用腹节上字(第五字)该仄而平的"犹"去救。又如:
一任晚山相对愁(程颢《题淮南寺》)
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句头节上字"晚"该平而仄,用腹节上字该仄而平的"相"去救。
七言乙2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仄拗了,能不能用第一字的平去救?不能,即使第一字用了平声(平仄仄平仄仄平),还算"孤平"句,必须用第五字的平去救。那为什么?原来救孤平是以五言为准的,五言必须在第三字上救,七言就必须在第五字上救。
第二种大拗是"特拗"句。
不是说"二四六分明"吗?可是在近体诗中的乙1句式(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该用仄声的偏用平声,成了: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仄,恰恰在重要的节奏点上平仄不合,乃至句中音节相间,联中句间音节相对,诗中联间音节相黏的规则统统不管。这似乎大大违反了平仄规则,成了平仄上的特殊形式。这种形式五言称之为四拗三救,七言称之为六拗五救。拗者,不顺也,违反常规也。可是这种五言的第四字该仄而平,第三字该平而仄,七言的第六字该仄而平,第五字该平而仄,在前人诗中屡见不鲜,乃至科举考试的试帖诗,也容许用此种句式。这种特许犯规的句式,用的人多了,公认为合辙的句式,也难称其为"拗"了,故王力《汉语诗词律学》中称之"特拗"。
"特拗"例句:
五言:
仍邻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白居易《邯郸至夜思亲》)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种"特拗"句式,多数用于尾联的出句,成为唐宋诗人的一种时尚。用于其他联的出句也有,但较少。现代人作旧体诗,也常用这种句式。 鲁迅诗:
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哀范君》)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无题二首》)
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毛泽东诗: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喜闻捷报》)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答友人》)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送瘟神》)
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用这种本句自救方式,必须注意的是:五言的第一字平声,通融不得;七言的第三字平声,通融不得。一般不能把五言的平平仄平仄,通融成仄平仄平仄;把七言的仄仄平平仄平仄,通融成仄仄仄平仄平仄。如果这样通融,五言成了平仄间等,七言三仄当头后面又平仄间等,吟起来拗口,听着不顺。
第二种是锦上添花式的本句自救。在前面介绍的律式表中,平仄可以通融的字眼,一般无须拗救。可是许多人在作诗时,有意无意间,造成了拗救的局面。这样,在声调上更和谐,节奏更鲜明。例句如下:
1.第一字该平而仄,第三字该仄而平。
镜湖流水漾清波(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只研朱墨作春山(鲁迅《赠画师》)
曙光初照演兵场(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
2.第一字该仄而平,第三字该平而仄。
亭脊太高君莫拆(白居易《高亭》)
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牡《泊秦淮》)
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无题》)
班竹一枝千滴泪(毛泽东《答友人》)
这种本句自救只限于七言的甲1、甲2、乙1三式,若用于七言乙2式就成了孤平句了(平仄仄平仄仄平)。
(二)对句相救
第一种是腹节上字前拗后救,或后拗前救。前面曾说过,写诗时,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腹节上字),尽量按标准句式写,最好不用拗字,若是腹节上字拗了,要尽量用对句相应的字去救。所谓小拗,就属这一类。例如: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谁言宰邑化黎庶,欲别云山如弟兄(李嘉佑《承恩量移宰江邑》)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歌声袅袅出清漠,月色娟娟当翠楼(杜牧《南楼夜》)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上述拗救方式,叫作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诗人写诗,有时对句腹节上字非用平声不可,于是就将出句腹节上字的平声改用仄声,来个平拗仄救。
这种拗救方式只适用于出句是甲1句(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是乙2句(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一联。其他联式都不适用。因为用了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和三仄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