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赏析- 159 客夜与故人偶集 作者/戴叔伦〔唐代〕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蛩。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译文 秋月又一次盈满,城中夜色深浓。 你我江南相会,我疑是梦中相逢。 晚风吹动树枝,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草披满霜露,伴随着悲吟的寒虫。 你我客居他乡,应该畅饮以排遣愁闷,留你长饮叙旧,只担心天晓鸣钟。 注释 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城阙: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千重:千层,层层迭迭,形容夜色浓重。会:聚会。翻疑:反而怀疑。风枝:风吹拂下的树枝。露草:沾露的草。泣寒蛩:指秋虫在草中啼叫如同哭泣。寒蛩:深秋的蟋蟀。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晓钟:报晓的钟声。 创作背景 作者于江南某旅店之中,偶遇离别多年的同乡,不禁满怀惊喜。但相逢苦短,天亮又将分别,却不知下次相会将在何时何地。这引起了诗人的满腹惆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首联和颔联写相逢,并交代了相聚的时间、地点。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长安),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颔联则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实属难得。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还作”和“翻疑”四个字生动传神,表现了诗人的凄苦心情。这两句充分表现了诗人惊喜交集的感情。 颈联和尾联伤别离。颈联描写秋月萧瑟的景象。这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尾联是说,故友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这二句中的“长”和“畏”二字运用得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 全诗语言精炼,层次分明,对仗工整,情景结合,意蕴凄美。 作者简介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今江苏常州人。曾任地方官职,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备注:原稿来自于古诗文网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赏析。为了手机阅读方便,在不影响准确理解原作品和完整精要对原作进行品赏的基础上,我对原文稿做了大幅度的压缩;此外,对原作字、词、句理解上不一致时,本人在压缩、整理过程中坚持了自己的意见。个人认为,这样整理后的赏析文章重点突出、语言精炼、理解准确、赏析兼备,更主要的是能手机展开,阅读方便。可以说虽算不上精品,但网上不会搜索到第二。希望能给热爱诗词文化的初学者提供点帮助,这便是我不辞辛苦,坚持整理的初衷。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