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香 于 2025-3-6 21:26 编辑
【李石原作】 百濯香残恨未消。万绪千丝,莲藕芭蕉。临岐犹自说前时,轻翦乌云解翠翘。 雨意重来风已飘。南陌行人折柳桥。此间无计可留连,枕上今宵,马上明朝。 【文乾敏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闺情词。 上阕,起句“百濯香残恨未消”,运用比兴手法。晋代王嘉《拾遗记》载:“(孙亮)为四人合四气香,殊方异国所出。凡经践蹑、宴息之处,香气沾衣,历年弥盛,百浣不歇,因名曰'百濯香’。”刚聚首,却又要远行;香气尚存,遗憾却涌上心头。正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久久的离别不得而见,刚刚相见马上又是别离,分离的痛苦不堪言语。于是,“万绪千丝”,想说的话儿太多太多,却不知从何说起。“莲藕芭蕉”,两个相爱的人,感情就像莲藕丝丝牵挂着,莲在水上,藕在水中,相依相偎。“芭蕉”以芭蕉两字,形容人之愁情,前面写似莲藕一样缠绵感情,后面忽然出现芭蕉,更加突出人之忧愁。宋词中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之说,广东音乐中有著名的曲子《雨打芭蕉》。在古典诗词中,“芭蕉”这个意象与“杨柳”“南浦”“西楼”等等一样,也具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含义。 “临岐犹自说前时”,岐:山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境。“临岐”,亦作“临歧”,本为面临歧路,后用为赠别之辞。即将分别,俩人还在回忆从前相聚时的欢悦。两情相悦,谁愿意分别?但因为客观的原因,却又不得不别,这就是成人世界的无奈。所以,“轻翦乌云解翠翘”,先把首饰解下来,轻轻地为“她”修剪那乌云一样的秀发。“翠翘”古代妇人首饰的一种,唐韦应物 《长安道》诗:“丽人綺阁情飘颻,头上鸳釵双翠翘。”古代人不剪头发,但在特定的日子会修剪。这一句,表现出二人感情之深。 下阕,离别总是痛苦的。“雨意重来风已飘”,雨又开始下了,风已飘起来,这里是双重意思,一方面写下雨了,使即将离别的心情更加沉重;一方面前方有事,不得不离开的伤感情怀。这是以风雨之浓,衬托别愁之重。“南陌行人折柳桥”,古代人们走到桥头分别,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这里,词人仿佛走到桥头,心中情难尽,内心之伤怀,似那柳树离恨条条。“此间无计可留连”此地没有办法可以留下,不忍离去却又无计可施啊。“枕上今宵,马上明朝”,只有今夜短暂的团聚,明早就要骑马远行。“枕上今宵,马上明朝”,是对仗,形容相聚的时间很短暂,今夜过了明朝就是分别。语句巧妙,形象深刻,一种压抑的情感在心中,一种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婉转地隐藏着内心的深沉与缠绵。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而又凄美的词,从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学修养与文采非凡。描写两个人的爱情心理,在相聚既是分别,经历多少相思之苦,刚刚相聚却马上又要分别,内心的痛苦,灵魂的煎熬,可谓相思比痛多一寸。 结句“枕上今宵,马上明朝”,读来感觉很精警,细品确实很有味道。相聚之欢,分别之苦,似乎有切肤之痛。
【李石简介:李石(1108-1181),字知几,号方舟,四川资中人。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辛未)进士,任太学录。绍兴二十九年(1160年己卯),因资中同乡、状元赵逵之荐,任太学博士;后外任成都学官,升任黎州知州(治所在今四川汉源北)。宋孝宗赵昚乾道年间(1165—1173),召为回到京城,任职都官郎中。后外任眉州知州,再担任成都路转运判官。卒于宋孝宗赵昚淳熙八年(1181年辛丑)以后,享年74岁。蜀人号为“方舟先生”。】
(注:李石作品选自《四库全书》集部《方舟集》卷一,曾令琪点校。李石原作与本文,均录入曾令琪、顾建德主编之《南宋资中籍文化名家李石研究》一书,由资中县政协出版。)
|